印痴

2013-06-14 05:08杨登甲
中华手工 2013年1期
关键词:铜材传统工艺印章

杨登甲

从小就钟情于篆刻技艺,工作后仍迷恋于此。近几年他专攻“黄金印”,作品数量高达百枚之多,令人惊叹不已。

冯健辉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观摩自己未完成的铜印章,然后拿起刻刀,沉浸在“叮当”的凿刻声中;直到午后,他才去上班。

身边的朋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雕痴”,意为篆刻铜印章到了痴迷发狂的地步。四十不惑的他与刻印结缘30载,除了工作,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印章上。

岭南第一印

“虽然现在铜刻印章已渐渐消失,但它的传统工艺价值仍未贬值。”冯健辉说,铜印章又称“黄金印”,兴盛于汉代,没落于清末明初。质地好的铜材金光闪闪,象征富贵华丽,古时常用来制作官印。从“归来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黄金印”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时忙完手头的工作,冯健辉会设计一些印章造型,如龙、虎之类的,然后交给专门从事铜浇铸的厂家制造。如要制作小印章,冯健辉会通过打磨等方式自己加工。

时间一长,冯建辉有了“野心”,“何不做一枚最好的‘黄金印?”机会不期而至,一次,他得到了一块上好铜材,于是打造“岭南第一印”的想法油然而生。

为了“第一”的名号,冯健辉费尽心思。将铜打磨成型后,他还在两侧雕刻了精美的莲花、梅花阴刻图案。在考虑印底刻字时,他选取了“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整个印章制作花费了冯健辉半年时间,这半年中,他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当重十斤、高十余厘米的“岭南第一印”摆在冯健辉面前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可以说,这枚印是我的宝贝,许多人看到后都称赞它——大气、庄重。”冯健辉称,越到最后,他的要求越高,已然不同于最初“玩”的心态了。

生活少不了印章

为了做好印章,冯健辉还钻研古代字帖,阅读历史书籍,几十年下来,沾染了一身文气,时不时便作几首诗。

“十几岁我就迷上了篆刻技艺,木的、玉的、石的我都雕刻过。‘黄金印是近几年迷上的。”冯建辉说,只要有了钱,他就会去买铜材,就算一斤要上百元,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当今做铜印的人不多,所以刻铜的工具很难买到。“买不到我自己做不就行了?”冯健辉不仅制作了各种碳钢、白钢的雕刻小刀,甚至还做了钻头。虽然工具看起来粗笨不堪,但是到了他的手里却变得灵活自如。

“每天都刻这些,又变不了钱。”冯健辉虽热衷于刻印,但他老婆不愿意了。“没办法,刻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冯健辉说,以前他做过生意,无奈后来破产。为了熬过那段时间,他靠刻印章来疏理低落的情绪。慢慢地,他发现追求艺术比赚大钱“美好”得多。

困惑中的坚持

如今,冯健辉的“黄金印”越做越好,数量也多达300余枚。随便找上十来枚摆在一起,金光四射,让人目不暇接。

虽然冯健辉觉得很充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女儿一天天长大,眼看就要上大学了。平时的积蓄全被冯健辉拿去买铜材,“真的很矛盾,不雕刻,没了爱好,赚钱也不开心;但是女儿也是我的心头肉……”为了能继续篆刻铜印章,冯健辉希望有人能赏识他的作品。他甚至向白云区申请了将“黄金印”定为非遗项目,目的就是得到外界支持,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刻印生涯。

“虽然现在有困难,但我会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冯健辉说,目前有许多媒体采访报道了他,周围的人也开始关注他的作品。他期望将自己的喜好发扬开来,让“黄金印”这一传统工艺继续流传下去。

猜你喜欢
铜材传统工艺印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有印章咯
自制橡皮印章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