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之美

2013-06-14 05:55杜小翠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3期
关键词:多元性伊人

杜小翠

摘 要:《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具有形式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和主题之美。

关键词:诗体主人公;伊人;朦胧;典型意境;多元性;同质异构

《蒹葭》是《诗经》里的名篇,百读不厌,涵咏其中,愈品愈觉美不胜收。

初读,回环婉转的是《蒹葭》的形式美

《蒹葭》共三节,重章叠唱,反复吟咏,与《诗经》中的大多数篇章一样,只是在相同句式的相应位置换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这样既有一种整齐美,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婉转,意境显得朦胧深邃。

再读,扑面而来的是《蒹葭》的形象美

《蒹葭》的形象美首先在于诗体主人公的精神美。面对隔水相望的“伊人”,主人公不畏艰险,一会“溯洄从之”,一会又“溯游从之”,苦苦以求,尽管所追求的对象“宛在水中央”,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依旧上下求索,道路的艰险、高远、崎岖,丝毫不能阻断其追寻的步伐,他(她)对飘忽不定的追求目标矢志不渝,表现出坚韧之精神、执著之美,他(她)也许没有得到自己所追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凯旋的是一种情感的愉悦,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也正是《诗经》的天价所在。

其次,在于诗体主人公所追寻对象之美。“所谓伊人”年庚或芳龄几何,何许人也,是男是女,是燕瘦还是环肥,他(她)站在水边,是在等待日出,还是闻鸡起舞来见自己的心上人,统统未明,给读者无尽的遐想。还有那“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忽在河水边,忽在河下游,又忽在水中央,又忽在水草边,来去缥缈,扑朔迷离,使追寻的整个过程虚幻朦胧,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细读,流连忘返的是《蒹葭》意境美

《蒹葭》共三节,每节开启句分别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未晞”,“蒹葭苍苍,白露未已”,开篇就用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水域秋色图:深秋清晨,清水浩淼,芦荡苍青,露水晶莹似霜。这幅画面之中,凸显冷色调,秋的寥廓又佐之微微冷清的氛围,这对执著追求却可望而不可即的行为效益、对诗体主人公无疾而终的心理都起到一个渲染和烘托的作用,有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之美。

不仅如此,意境之美还包括由“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河水、主人公“溯洄从之”又“溯游从之”的行为这三个意象元素所创造出意境的典型性。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与其以河水相隔,他(她)不顾道路崎岖遥远,矢志不渝地苦苦追寻,与“伊人”忽近忽远,就是不得,但总被“伊人”牵引,心中一直有梦。这种情境多么亲切、多么熟悉,不舍追求的我们和所欣赏的诗体主人公就如同庄周与舞蝶,坠入王国维先生的“无我之境”。这种能激起我们欣赏者共鸣的意境岂不是最美的典型意境?

品读,含蕴深厚的是《蒹葭》的主题美

有人把文学作品分为两类:一种是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是美的作品。前者往往更多的附着上时代的色彩,而美的作品总能超越时代,与日月齐光、与星河同寿、与时间赛跑。《蒹葭》就是美的作品!

关于《蒹葭》的内容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讽刺说,有隐喻说,更多认定爱情说。其实,《蒹葭》的主题不限这些。美的作品总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蒹葭》中的“伊人”形象的朦胧性,就成就“伊人”形象的象征性。“水”阻隔了“伊人”和追寻者,使其与“伊人”总有空间的错落感,这样水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水”的本身,而成为同质异构事物的代表。因此,不舍心中梦想,面对艰难险阻敢于追求、不懈追求的所有主体,都能在《蒹葭》中畅饮心灵鸡汤,触摸温暖。

《蒹葭》的“秀”色可餐,咀嚼涵咏,大快朵颐;《蒹葭》是一首亘古不绝的歌谣,拨动心灵的琴弦,余音袅袅……

(作者单位 西安行知中学)

猜你喜欢
多元性伊人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长相思·相思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踏莎行·留守妇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传统中国画重彩材料的多元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