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山 王 鼎 铭 文 “咎”考 释

2013-06-22 02:21
文教资料 2013年32期
关键词:卜辞文法铭文

刘 厅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公元前6世纪末,一支长期活动于我国鲜虞水(今滹沱河)源头山区的北方白狄部落,乘中原各国斗争愈演愈烈之机,东出太行,在今河北省境建立了政权,即为后来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我国的传世文献中,记载中山国历史的文献资料,多因年代久远、时局动荡变迁,或毁于兵燹,或焚于秦火,零星剩下的只言片语,主要集中在《史记》、《左传》等典籍里。

有关中山国的出土文物,主要以闻名于世的 “中山三器”为代表,其中的“中山王鼎”是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号墓中出土的铁足大铜鼎,为“三器”之中极具代表性的铜铁合铸刻铭鼎。据鼎铭可知,此鼎铸于中山王十四年,铸成以后便留为奉祀宗庙的礼器,用以留示后人。《礼》、《易》文化之于中山国的影响,由此可以窥管。大鼎通高51.1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周身刻铭77行,顶盖及鼎腹部刻有铭文469个字。此鼎铭文字数之多,在战国铜器中非常少见,一经出土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就史料价值而论,大鼎为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古代享堂制度、古文字的发展演变以及墓主人的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依据。难能可贵的是,大鼎保存良好,笔划基本清楚,便于考证和研究。“出土后释其铭文者多,易释之字各家略同,不可识之字间有强解者”[1],其意义均可商。大鼎铭文“干于(於)天下之勿咎”,勿后一字为“”,以往学者隶定为“”,释为“纠”。[2]比较而言,当以读解为“咎”更为确切。其理由如下:

一、从文字上看,“”释为“咎”契合许慎原解

《说文解字·人部》对于“咎”的解释:“咎,灾也。从人各。各者,相违也。”观铭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上部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笔画,下部则是正面的“人”形,而非以往隶定的“矢”。这些正与《说文》“从人各。各者,相违也。”的说法若合符契。如该“”字隶定为“”,读为“纠”,将其解释为中山特有的用字现象,则失之牵强。亦有学者以前人不见甲骨卜辞为由,撰文指《说文》“咎”字的字形分析不确,失之偏颇。[3]

关于“咎”在甲骨卜辞中的释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咎”字条有“从人从,所会意不明。”而此处的金文资料幸或可以补充说明卜辞中“咎”字的会意。徐中舒认为,“咎”字在卜辞中为“降祸之义”。[4]在先秦文法中,“咎”字根据词性不同,有灾祸、罪过、责备的意义,如:

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左传·昭公八年》

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疏:“咎是过之别名。”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国人皆咎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5]

又据《说文解字注》:“《释诂》曰‘咎,病也。’《小雅·伐木》传曰:‘咎,过也。 ’《北山》笺云‘咎犹罪过也。 ’《西伯勘黎》郑注‘咎,恶也。 ’《吕览·侈乐篇》注‘咎,殃也。 ’《方言》‘咎,谤也。 ’”可明确“咎”带有的“消极”、“否定”的逻辑内涵。

二、从文义上看,“ ”释为“咎”符合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咎”字条目下段玉裁注:“天火曰灾,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灾……‘从人各’会意。‘各者,相违也’说从各之意。”或因时代悬隔,大鼎铭文“干于(於)天下之勿”一句,文法与后世相去已远,不易直解,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定此句所依据的文化背景:

三、从文法上看,“”释为“咎”方合行文逻辑

经过以上两点的表述,再详细查考大鼎铭文的写作背景,我们便可以设法籍此推定出大鼎铭文行文的简要逻辑模型。(如表一)

查究铭文的写作背景,大鼎出土以后,学者通过其铭文的初步释读,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推定此铭文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在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中山相国赒乘燕国内乱之机,带兵攻入燕国,收获巨大(“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而中山王为了嘉奖他(“寡人庸其德,嘉其力……”)而作此铭文。

框架F:┐p→q

p 溺于人q 溺于渊

实例Ⅰ:

(表一)

大鼎铭文开篇经过框架F“寡人闻之”的表述,引入实例I,在这个实例中,为了突出r的作用,铭文行文进行了燕君子哙与中山王的比对:即有r与无r的区别,用表达式来体现,则是:

r→┐p∧┐q

由此可见,“r”即“老赒”的作用通过该逻辑架构而愈发得到彰显:解救王于水火。因而才引启了下文关于忠臣赒的功高得赏,以及其唯恐“损社稷之光”而坚辞不受的表述。因此,“干于(於)天下之勿”句“”作为“咎”字而存在,从文法上看,使大鼎铭文行文逻辑趋于完整。

[1]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81-85.

[3]徐山.释“咎”[J].邯郸学院学报,2006,16(1):33-34.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5]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1版.

猜你喜欢
卜辞文法铭文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