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峰农机全国联动东北跨区服务作业纪实
——“长征”路上锻造一支坚不可摧的服务铁军

2013-06-27 05:53杨先武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2期
关键词:建三江跨区黑龙江

□杨先武

吉峰农机全国联动东北跨区服务作业纪实
——“长征”路上锻造一支坚不可摧的服务铁军

□杨先武

有一道坎,服务人员必须要迈过。当这些晒得黝黑的家伙们伤过、累过、哭过之后,他们是否会一笑了之?

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作为保障销售完结的最后一道关键屏障,此次黑龙江之行,毫无疑问,这些家伙们用汗水和信念,在黑土地上奏响了吉峰农机高歌猛进的最强音。

2005 年,值得铭记的时刻,吉峰农机的两名服务人员第一次执行跨区作业,前往西昌支援农忙;2008年,吉峰农机第一次实现省外跨区作业,虽然地点仅仅是距离总部仅400余km的重庆,如今,吉峰农机全国联动跨区服务的旗帜飘扬在富饶的东三省……

吉峰“铁军”

他们是一群木讷、不善言辞、甚至害羞的“家伙”,即便是向集团领导们汇报工作时,也依然不知道该怎么来介绍自己。甘德强主动站起来讲了个笑话,想说下黑龙江那边恶劣的天气,但笑话太冷,他的语速又太快。陈明庆很激动,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和他一起战斗的兄弟们。李小雨话还没说两句,就泣不成声。但此时此刻,没有人会去嘲笑他们在语言组织上的笨拙。厚重而真挚的掌声贯穿着汇报的始终。

所有人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次跨区服务的艰辛和不易,默读了他们承受过的巨大压力——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持续高强度作业,还要忍受来自天气、环境的考验和客户的责难。但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却是那份艰难已经成为玩笑和谈资,例如谁谁谁多久没洗澡了,谁谁谁被用户骂了多少时间之类的。这份沉重之后的轻松,实在难能可贵。

当近百人的服务队伍浩浩荡荡奔赴黑龙江,这并不是终点。伴随着吉峰农机全国化扩张,这支服务“铁军”还将肩负更重的使命,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我们相信,他们不会轻易服输。只因为,他们十分珍视“吉峰人”这沉甸甸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哟,又下雨了。”彭海军摇了摇头,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建三江分局(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个下属分局之一)辖下农场异常泥泞的机耕道上。代步的汽车由于深陷烂泥早被搁置在了路边,这会儿他正冒雨徒步前往用户处维修机具。同一时间,在建三江的另一农场,甘德强顶着瓢泼大雨和同伴一道试图将一辆陷入泥里的维修车拉出来。夜晚时分,空旷的田野中狂风不断。李小雨在风中饿着肚子一个人默默维修着机具。刚与远在四川的父亲打了一通报喜不报忧的电话。这会儿他实在憋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他们是吉峰农机的服务人员,整个五月,为了顺利完成全国联动东北跨区服务,他们与其余近百名队友在黑龙江坚守、作战。

服务中心副总监赵磊说,这是吉峰首次将跨区服务的红旗插到黑龙江。这更是吉峰、厂家与农垦三方首次针对农忙服务携手合作,开创了吉峰跨区服务模式的先河。

服务中心部长张万兵说:“仅建三江一个七星农场的久保田高速插秧机保有量,就比整个四川的总量还多。”所以,我们全力保障黑龙江的农机正常运转,这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硬仗。”

为此,服务中心从四川、广东、广西、重庆等地的多家直营店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近百人的服务队伍,浩浩荡荡挥师黑龙江。但就是投入如此之多的人力,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这样的力量仍然捉襟见肘。更何况,这支临时组成的服务团队,从未有人到黑龙江进行过农机服务。

结果,却是这支服务团队圆满甚至超预期完成了既定任务。在长达一个月的跨区服务中,服务人员共指导新用户1J522人次,现场服务机具1 669台次,用户投诉为零,满意度高达97%。

紧锣密鼓的备战

人们计划着欢度“五一”时,服务人员已在成都集结,而后便登上了开往黑龙江的火车。他们穿着短衣短裤出发,下火车时,黑龙江的冬季还没有结束。

徐亨心里很忐忑。这位2012年3月份才成为吉峰农机服务人员的小伙子,一路上听闻了太多维修机子面临的困难,担心能力不足。他暗暗捏了把汗,“下火车那会儿,心里反复都在想着前期培训的一些维修技巧。”

早在春节前,服务中心便已为前往黑龙江跨区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前技能培训。徐亨赶上了后两期,更多人则是完整地参加了连续五期的服务培训。培训内容就是针对高速插秧机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及维修技能。但这并非是全部的培训内容。“听说我们要去的建三江,号称‘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那里的食物和气候都跟成都这边大不相同。”服务人员向飞说。“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很快就给了服务团队一个“见面礼”。服务人员们在黑龙江农垦总局所在地集结后,被分派至建三江下属的其中15个农场。在农场的小镇中,陈明庆一脸郁闷。因为他住的这间房子居然没有窗户。但后来他感觉自己运气不错。“他确实运气不错”,甘德强说,“早上,不对,是凌晨两点多,建三江这边的天就开始亮了。到早上五点,太阳已经火辣辣的了。没窗子,刚好可以安稳睡觉。”但接下来的一切证明,想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几乎不可能在建三江的服务人员们身上发生。

他们到底干嘛的

据“90后”服务人员彭巧,此次黑龙江跨区作业中年龄最小的服务人员推测,农场小镇的老板娘很讨厌他。刚开始去的时候,老板娘为彭巧和另一位吉峰服务人员准备了干净的白色床单。才过了几天,气急败坏的老板娘黑着脸地把床单换成了印着“喜羊羊”图案的花床单,因为这样泥土在上面看起不是太过显眼。“在建三江一个月里,基本很难能洗澡。”彭巧耸了耸肩,摆出一副既无奈又有些搞笑的表情。

在枯燥的为期一个月的跨区作业中,比谁洗澡洗得少竟然成为了服务人员之间的主要玩笑。张万兵一脸苦笑说,很多服务人员住的宾馆都没有洗澡设施,“你必须要开车到另外一个农场的小镇里才能洗澡。”

服务人员平均每天基本只能睡三到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除了吃饭就是在田里修机具,谁又有精力去费劲洗澡?根据张万兵大致统计,每个服务人员大概一星期能洗一回澡,就算运气好的了。

赵磊去看望彭巧的时候,刚到楼梯口,因为都穿着吉峰农机的工作服,老板娘立刻认出他和彭巧是一起的。“她拉住我问,这楼上住的两个小伙子到底是干嘛的?怎么这么脏。”赵磊笑着说。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彭巧把换下的脏衣服拿给女老板洗,结果把对方的洗衣机给堵上了,“因为衣服上泥巴太多了,哈哈。”张万兵说,在最忙的一周里,平均每组服务小队(一组仅1-2人)每天维修插秧机4台,工作时间长达18个小时。

有种信念叫坚持

服务中心与青年联合委员会,为在黑龙江的服务人员购买了一些简单的急救药品。但在黑龙江长时间的艰苦作战,依然有很多原本身体强健的服务人员病倒。

彭海军是其中病得最严重的一个。感冒、腹泻、发烧,连续三天在医院输液。但就在大家以为他会提前结束此次跨区服务时,这位才进公司不到两月的汉子愣是坚持了下来。病刚好,便回到农场一头扎进了田里。有人问他,在黑龙江感受如何?他的回答是:“我在插秧机维修技术方面有很明显的提高。”

张万兵给笔者看了他打算珍藏的一幅图,里面包含了此次黑龙江跨区服务的农场插秧机的保有量,联系方式,各农场服务人员驻扎情况等。作为这次建三江服务调度的小组负责人,平日的主要职责就是围绕着这幅地图,接待各种报修电话,调配服务人员赶赴各地处理情况,以及筹备配件。有一天,他接了个电话后,竟对着这幅地图哭了起来。原来,徐亨家中亲人去世,张万兵在电话里说:“你回去嘛。”“不回去,这里正在忙,家里还有我妈和我老婆呢。”徐亨哽咽着说完便挂了电话。

跟张万兵哭差不开几天,李小雨也哭了。那天晚上,他一人蹲在空旷的黑漆漆的田里修机子,忽然父亲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李小雨直说已经睡下了,黑龙江这边不错。挂了电话,他眼泪就止不住了。

哭,是因为很少会经历这样刻骨铭心的艰难与感动。眼泪过后,没有人放弃,没有当逃兵。因为,有一种信念叫坚持。

沉默的力量

一台插秧机因变速箱故障坏在田里。服务人员陈明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此时用户却改变主意,要求退机。陈明庆坚持原则进行维修,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一名用户愤怒之下,叫骂中将田里的烂泥直接扔在了陈明庆身上。陈明庆保持了沉默,他就在用户的责难中默默将机器修好。结果,对方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甚至邀请陈明庆一起吃饭。其实,陈明庆肚里有火,但他忍了,“我穿着吉峰农机的工作服,代表的是吉峰农机。”

陈明庆的遭遇,很多在黑龙江服务的吉峰人感同身受。彭巧遭遇过最厉害的是,用户从他开始修机子起,一直骂到他修完机子,整整2个小时。但彭巧同样保持着沉默。“农忙季节,因机具损坏耽误半天时间,用户就要损失几百上千元甚至更多,用户心里着急所以才会骂人。但只要你把机具修好,他们也不会继续与你纠缠。”彭巧说。

东北跨区服务结束后,笔者得到了这样一份统计数据:吉峰农机服务此次黑龙江跨区服务的客户满意度高达97%,期间没有发生一起用户投诉事件。

而这样优异的成绩,是这支服务团队顶着严酷的天气、难以适应的生活环境以及巨大工作压力下完成的。

所以,当跨区作业顺利完成后,服务中心副总监赵磊在汇报工作时几度哽咽:“感谢这支服务团队的所有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猜你喜欢
建三江跨区黑龙江
星载高分五号高光谱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区为例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跨区取件的困扰
Write a caption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黑龙江弃风博弈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绿色米都”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