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海域鲍螺混养技术的初步研究

2013-07-02 12:08王进可钟幼平黄良敏严正凛纪荣兴
关键词:污损甲虫内壁

王进可,钟幼平,黄良敏,严正凛,纪荣兴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0 引言

海区中采用箱笼养鲍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养鲍模式.但鲍身上及养殖箱笼上常附有较多的污损生物[1-3],这严重地影响着养殖鲍的正常生长和存活,影响经济效益.传统方法虽然能清除干净,却费时费力,且只能在有大量污损生物附着之后清除.目前,许多研究者就如何能有效地利用生物防除贝类养殖箱笼中污损生物的问题展开了研究[4-5],如史航等[6-7]根据藤壶 (Balanus)和海葵(Actiniaria)的结构和生存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其粘附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挂海试验了环保型方法防止藤壶和海葵污损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Lodeiros等[8]分析了两种海胆(Lytechinus variegatus和Echinometra lucunter)对珠母贝(Pinctada imbricata)的壳上及养殖箱上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证明了海胆对防除双壳类养殖过程中的污损生物是可行的.但有关鲍养殖箱笼上的污损生物的生物防除方面的报道较少[9].

为此,国内外逐渐关注生物防治方法,致力于挑选运动能力强、摄食性广的物种与养殖贝类混养,以期能有效地防除污损生物[10].至今报道的防除贝类污损生物的种类主要有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11]、蟹 (Pagurus spp.)[12]、仿 刺 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13]和 螺(Charonia Campas Sauliae)[14],前三种个体相对较大,占用养殖箱笼中的空间也较多,可能会影响鲍的生长,不利于海上养殖;而螺个体较小,占用养殖空间较小,且价格便宜.由于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蛎敌荔枝螺(Purpura gradate Jonas)均为肉食性动物,喜食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等幼贝,本试验拟以杂交鲍[即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大连群体与日本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日本群体的杂交及其后代]与这三种螺为研究对象,比较这三种螺分别与鲍混养的效果,分析鲍与甲虫螺混养过程中污损生物的变化,以及不同鲍螺混养配比下防除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探究甲虫螺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效果,以期得出混养最佳物种及最佳配比,为鲍的海上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缩短养殖周期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屿岛附近海域.该海域平均水深约为30 m,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1.5~33.5℃,平均水温22.5℃,盐度范围为30.40~32.65,pH值范围为8.07~8.17,透明度平均为0.4~2.6 m,适宜鲍养殖.

1.2 混养种类

杂交鲍源于人工养殖,健康、活力强且表面无损伤和附着物,其规格分为两种:小鲍壳长为3.0~3.5 cm,体重为(8.96±0.34)g;大鲍壳长为5.0~5.5 cm,体重为(31.48±1.34)g.三种螺分别为甲虫螺、疣荔枝螺和蛎敌荔枝螺,它们的平均壳高均在3.0 cm左右,均系海区野生.

1.3 试验用养殖箱笼

该养殖箱笼是由硬塑料制成的,其规格为43.5 cm×33.5 cm×14 cm.它的周围具有许多孔眼,孔眼的大小以鲍的规格而定,笼内凸出4个隔片,并设有小门,以便投放饵料.试验时用尼龙绳将5个养殖箱笼困在一起,称为1串,然后将其吊在养殖伐架上,为使其能竖直而又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在每串箱笼底部坠一定的重物,使养殖箱笼处于水下1.5~2.5 m.

1.4 实验设计

试验时间为2012年4月30日—2012年10月30日,为期180 d.将两种不同规格的鲍,分别与各种螺 (甲虫螺、疣荔枝螺、蛎敌荔枝螺)按照不同密度,即每个养殖箱中分别加入不同数量 (4、6、8只)螺进行混养.大鲍每个养殖笼中放养25只,小鲍则放养35只,共分为18组,每组放养1串,每组设3个重复,同时设置鲍单养作为对照.试验设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的基本情况Tab.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experimental design

另外,为探究甲虫螺防除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损生物的效果,将小鲍与甲虫螺按照不同密度,即每个养殖箱中分别加入不同数量 (2、4、6、8只)的螺进行混养.每个养殖笼中放养30只小鲍,每组放养1串,共设3个重复,同时设置鲍单养作为对照.

1.5 养殖管理

将18个试验组的鲍螺养殖箱笼随机吊挂在海区中,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投喂江蓠或海带,水温较高时每3~4 d投喂1次,水温较低时每5~7 d投喂1次,每次投喂前应观察残饵,酌情进行投饵.观察鲍的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死鲍,并做好记录.同时要注意观察养殖伐架及箱笼是否受损,防止鲍逃至海中,还要注意预防台风或赤潮的到来.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每15 d用盐度计和便携式溶氧测定仪 (型号为HI9146)测定盐度、温度、溶氧、pH值等水化指标;每30 d用多参数水质快速测定仪 (型号为HI83200)测定海水氨氮、亚硝酸氮和磷酸盐的变化情况;每月从每组随机选取30只鲍测量其壳长和体重,并观察记录鲍存活情况.

在实验结束时,用小铲和刀片分别取下各组箱笼内壁上和鲍壳上的污损生物,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9],收集并称重.每组随机选取5个箱笼,并分别对各种污损生物进行分类并称其湿重;从各组每笼随机选取10只鲍 (每串共50只),并分别将各种污损生物进行分类并计数,以单位附着面积下各类污损生物的湿重或数量进行分析,每只鲍壳的平均面积按15 cm2计算.

1.7 统计分析方法

所用生物学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W0为实验开始时鲍的体重;Wt为经过一定时间后鲍的体重;Ni为初始鲍的只数;Nf为一段时间后剩余鲍的只数;t为测定前后的间隔时间 (d).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及Duncan多重比较,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水平.

2 结果

2.1 试验期间水质情况

2.1.1 水温、盐度和pH值

惠屿岛海区5—10月气温较高,海水温度也相应较高,变化范围在22.2~29.4℃,平均水温为26.1℃,8月的温度最高;盐度的变化范围为29.2~34.0;pH值变化的幅度较小,在7.68~7.88之间进行波动;溶解氧变化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其变化范围为7.18~7.86 mg/L,该海区水质常规因子较稳定,适合鲍的养殖.

2.1.2 营养盐含量

氨氮含量变化较大,在0.34~2.02 mg/L之间变化;亚硝酸氮的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0.12~0.24 mg/L;磷酸盐含量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0.55~1.21 mg/L之间.氨氮和磷酸盐均在7、8月达到最高值 (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期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趋势Fig.1 The variation trend of nutrient salt contents during the experiment

2.2 各试验组鲍生长情况的比较

养殖期间,前两个月温度较为适宜,到7月份之后,气温升高,海区内污损生物开始附着,鲍的生长受到抑制.

由表2可得,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最低.而试验组中的小鲍与三种螺混养,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有提高,其养殖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甲虫螺〉蛎敌荔枝螺〉疣荔枝螺.A16和A18组的鲍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存活率最高.

表2 小鲍各试验组养殖效果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small abalone breed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s

由表3可得,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最低.大鲍与三种螺混养,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有提高,其养殖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甲虫螺〉蛎敌荔枝螺〉疣荔枝螺.B16和B18组的鲍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得到明显地增加(P〈0.05),且达到最大,存活率也最高.

表3 大鲍各试验组养殖效果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large abalone breed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enperimantal groups

2.3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效果

实验结束时,甲虫螺死亡率很低,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由图2可知,鲍螺混养中一个养殖箱笼内壁上污损生物的总质量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混养2、4、6只甲虫螺的养殖笼内壁上的污损生物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而混养6和8只甲虫螺养殖箱笼内壁上的污损生物总质量的差异却不显著(P〉0.05).由图3可知,各组中所有鲍壳上的污损生物总质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仍有降低的趋势.

图2 混养不同数量甲虫螺条件下箱笼内壁上污损生物的比较Fig.2 The amount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breeding cages in different C.cecillei mixed polyculture

图3 混养不同数量甲虫螺条件下鲍壳上污损生物的比较Fig.3 The amount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abalone shells in different C.cecillei mixed polyculture systems

2.3.1 养殖箱笼内壁

试验结束后,统计养殖箱笼内壁上污损生物的种类数及其覆盖面积情况 (见图4).随着甲虫螺数量的增加,污损生物覆盖的面积显著下降,而污损生物的种类并没有得到明显地降低.然后统计每个试验组中养殖箱笼内壁上的各种污损生物的生物量 (见表4).从对照中可以看出,鲍养殖过程中养殖箱笼内壁上附着的主要污损生物有:牡蛎(Ostrea)、藤壶(Balanus)、扇贝(Pecten)、柄海鞘(Styelaclava)、紫贻贝(Mytilus edulis)等,随着添加螺数量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湿重变化差异显著(P〈0.05).然而甲虫螺为6只和8只这两组中单位面积湿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箱笼内壁上污损生物附着的统计量Tab.4 The amount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breeding cages(g·cage-1)

2.3.2 鲍壳

实验结束后,统计每个试验组中鲍壳上的污损生物种类及其数量.从表5中可以看出,鲍壳上附着的主要污损生物有:牡蛎、内刺盘管虫 (Hydroidesezoensis Okuda)、扇贝、藤壶、筒螅 (Tubulariavenusta)和麦杆虫(Caprellidae)等,随着螺数量的增加,单位面积上附着的牡蛎和藤壶的湿重以及内刺盘管虫的数量得到明显地减少(P〈0.05),而单位面积上附着的筒螅和麦杆虫的数量以及扇贝的总质量变化不太明显(P〉0.05),但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

表5 鲍壳上污损生物的统计量Tab.5 The amount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abalone shells

3 讨论

3.1 鲍螺混养对于鲍生长的影响

污损生物是制约海上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5].在海上吊养鲍时,常有大量的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鲍壳及箱笼上,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和存活[16].在180 d的养殖期间,观察发现混养疣荔枝螺组和蛎敌荔枝螺组出现了大量的污损生物,与对照组相比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而混养甲虫螺组中的养殖箱笼内壁上的污损生物却得到显著地减少.本实验结果表明,疣荔枝螺组和蛎敌荔枝螺组中的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P〉0.05);而甲虫螺组随着混养螺数量的增加,其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对照组鲍的壳长和体重的增长较为缓慢,且死亡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养甲虫螺能及时清除鲍壳以及箱笼上的污损生物,减少了鲍壳的负重,增强了鲍的自由活动能力;对照组却由于没有混养螺,鲍壳及网笼上附着许多污损生物,占据了箱笼内壁的大部分,严重影响着鲍的生长 (见图5).最后得出:当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时,能最有效地防除污损生物,但多于6只就可能会限制鲍的行动,与鲍争夺生存空间,致使鲍的生长受到影响.

图5 养殖箱笼及鲍壳上的污损生物Fig.5 Fouling organisms on breeding cages and abalone shells

3.2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可行性分析

污损生物的生物防治是目前水产贝类养殖生产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解决污损生物问题最为有效和环保的方法之一[17],并在很多贝类养殖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8].Ross等[19]通过初步试验挑选出了在扇贝养殖过程对污损生物防除效果较好的三种生物,包括两种海参(Echinus esculentus和Psammechinus miliaris)和一种蟹(Pagurus spp.),并进一步比较了它们的防污效果,认为用海参的混养效果最好,因而在扇贝养殖生产上混养海参是可行的.

甲虫螺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其生活范围较广,遍布于潮间带至海底水深60 m左右的岩石和粗沙,其中大多生活在水深20~30 m海底[20].但国内外还没有有关甲虫螺生态习性和摄食习性的研究报道.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中,污损生物几乎占据箱笼内表面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底部和上部,牡蛎和海鞘等几乎将其铺满,而侧面的污损生物较少,成了鲍附着的主要区域.随着混养甲虫螺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不断得到改善,如,鲍壳上的污损生物虽然减少得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趋势;箱笼内壁上污损生物覆盖面积比例从52.8%降到了6.8%.然而混养6只和8只甲虫螺组之间的覆盖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考虑到混养甲虫螺越多可能会对鲍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且发现混养6只甲虫螺时,鲍的生长情况最佳.因此,可以认为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为最佳混养密度比例.

综上所述,从污损生物和鲍的生长两个方面来说,混养甲虫螺,大大减少了污损生物的附着量,并能促进鲍的生长.因而,利用甲虫螺防除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损生物是可行的,且能容易地应用于生产.

[1]HODSON S L,BURKE C M,BISSET A P.Biofouling in fishcage netting:efficacy of a silicone coating and the effect of[J].Aquaculture,2000,184:277-290.

[2]MINCHIN D.Biological control of fouling in shellfish cultivation[J].Aquacult Ireland,1996,12:19-21.

[3]SU Z X,XIAO H,YAN Y,et al.Effect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food uptake and nutrient release of scallop(Chlamys nobilis,Reeve)cultured in Daya Bay [J].Oceanic and Coastal Sea Research,2008,7(1):93-96.

[4]王大鹏,何安尤,曹占旺,等.马氏珠母贝附着生物及防除方法研究[J].广西水产科技,2010(3):10-14.

[5]DAIGLE R,HERBINGER C.Ec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ase tunicate(Ciona intestinalis)and the farmed blue mussel(Mytilus edulis)in Nova Scotia,Canada [J].Aquatic Invasions,2009,4(1):177-187.

[6]史航,石建高,王鲁民.海葵的附着机理及其在网衣上的防除[J].江苏农业科学,2006(5):181-183.

[7]史航,王鲁民.海洋污损生物藤壶的附着机理及防除 [J].广东农业科学,2006(6):72-73,81.

[8]LODEIROS C,GARCIA N.The use of sea urchins to control fouling during suspended culture of bivalves[J].Aquaculture,2004,231:293-298.

[9]廖家遗,杨悦,彭矩维,等.鲍鱼养殖笼上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1(4):10-12.

[10]刘姗姗,严涛.海洋污损生物防除的现状及展望 [J].海洋学研究,2006,24(4):53-60.

[11]王琦,孔泳滔,程振明,等.皱纹盘鲍与光棘球海胆筏式混养研究 [J].水产科学,2000,19(3):15-18.

[12]GIBBONS M C,CASTAGNA M.Biological control of predation by crabs in bottom cultures of hard cla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rushed stone aggregate,toadfish,and cages[J].Aquaculture,1985,47(2/3):101-104.

[13]王吉桥,杨义,程鑫.不同密度的皱纹盘鲍与仿刺参混养的研究 [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10):3-7.

[14]周永灿,潘金培.合浦珠母贝敌害生物嵌线螺的生物防治初探 [J].热带海洋学报,2001,20(3):81-86.

[15]LODEORPS C,GALINDO L,BUITRAGO E,et al.Effects of mass and position of artificial fouling added to the upper valve of the mangrove oyster Crassostrea rhizophorae on its growth and survival[J].Aquaculture,2007,262(1):168-171.

[16]GUENTHER J,SOUTHGATE P C,NYS R D.The effect of age and shell size on accumulation of fouling organisms on the Akoya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Gould)[J].Aquaculture,2006,253:366-373.

[17]BRAITHWAITE R A,MCEVOU L A.Marine biofouling on fish farms and its remediation [J].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2005,47:215-252.

[18]NYLUND G M,PAVIA H.Inhibitory effects of red algal extracts on larval settlement of the barnacle Balanus improvisus[J].Marine Biology,2003,143(3):875-882.

[19]ROSS K A,THORPE J P,BRAND A R.Biological control of fouling in suspended scallop cultivation[J].Aquaculture,2004,229:99-116.

[20]李凤兰,林民土.中国近海蛾螺科的初步研究Ⅰ:唇齿螺属及甲虫螺属 [J].海洋科学集刊,2000,42:108-115.

猜你喜欢
污损甲虫内壁
基于视觉显著度的污损图像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吓人的小甲虫
甲虫有身铁布衫
酷甲虫“屎”里逃生
污损的成绩单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M3:10)
污损土地修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膀胱内壁子宫内膜异位1例
气化炉激冷室内壁堆焊工艺技术
集流管内壁冲压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