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语言学与汉字符号

2013-07-16 07:32朱刚焄
文教资料 2013年16期
关键词:起源符号汉字

朱刚焄

(韩北大学 人文学院 汉语系,韩国 东豆川 483777)

一、语言和文字

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据说已经有200万年了①。作为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的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何时开始被人类使用的呢?到现在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敢确定。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语言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是一样长久的。那么作为语言的书写体系的文字,它的历史可就绝对不能与语言相比较了,它要晚得多。现在可查的约在五千年前诞生的美索不达米雅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或者埃及的圣刻体文字等都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 最新出版的“Fingerprints of The Gods”(注:Graham Hacock.1995A.M.Heath&CoinpanyLimited·London.)中,根据作者认真而仔细的论证,可见在一万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高度的文明,尤其是在天文方面更是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如,玻利维亚的Tiahunaco附近的印加族古代秘籍“太阳门”之上的“日历”和图画文字等都足以证明。但是,关于这种文明的新学说,还有待专家进一步地考察和证明。然而从这些学说中,关于文字的历史,如果追溯到图画文字,也许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历史了,只是,这些文字并没有传承下来并一直为人类社会所使用,反而是随着这些文字的消失,运用这些文字来记载的语言和文化也都消失了。今天,诞生最早而又一直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文字,大概只有中国汉字了。

二、符号学与语义学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形与符号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研究符号的意义问题,或者说,研究符号通过符形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在中国,远在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关于符号学的观念。《公孙龙·指物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提出符号学的论文。《指物论》开宗明义地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②③这句令人费解的话,表达了名家最基本的符号学思想。这里的“指”即是符号,作者是在不同层次上使用了“符号”的不同含义。语义学是语言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古老的历史背景,远在公元以前早就有注释古书的训诂学研究。传统词汇学对词的意义的研究局限于词义的自然单位,即“义位(sememe)”或者“义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的一个意义。传统词汇学把义位视为最小的意义单位,对词义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以义位为基础和基本对象。结构主义的产生给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这样新的思想和方法便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发展。首先结构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被运用到语音学中,产生了“音位”的理论。然后音位学理论被语义学借鉴吸收,用来对词义进行分析,将原来的最小词义单位义位进一步分析,发展更深一层的意义结构单位,即产生“义素”的理论。义素(seme)是对词的义位进行分析而得到的最小单位,即构成一个义位的成分。一个义位包括许多个义素,这些义素构成一个义位。

三、人类语言的理据

首先,我们探讨人类与语言的关系。从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语言并不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结构系统,也不是发自本能的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获得自遗传的“天赋”机制,而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符号的动物”,而在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建构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系统才有人类认知价值。因此,语言中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印迹,语言的结构和词语中体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文化心理、文化历史等。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全部意义并不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还经常表现在人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知识系统,所以要想把语义与词义联起来,就必须在二者之间架起文化和认知的桥梁。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复音词词语对文化反映比起语言的其他各方面更为广泛、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复音词词语里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方面。

其次,从人类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许多西方哲学家、语言学家主张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如卡西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伽达默尔的释义学思想、海德格尔关于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的论断。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Humboldt)在《语言和民族》中阐述了相关的关系:“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他相信,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的特征,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他还提倡了“语言和精神”关系,深入地考察了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事物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来认识世界。他把语言视为“思想的构造器官”,因为观念经由语言而成概念,思想通过语言而明确化、现实化。④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关于语言和种族文化、思维、世界观的关系的思想:“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这里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文化的”功能。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后来又提到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这样,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地包括了前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两个观点,并且把这两种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他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或者说,是一个可顺手把思维包装起来的胶布”。他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还有语言、种族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作用都是发生在语言的很多方面的,而其中词汇又是最敏感、最直接的,它与人们的经验密切相关,人们在交际中总是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理据是辨认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理据说明意义从何而来、形式何以如此,体现形式与意义之间或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人类语言的理据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存在于语言的各个范畴和层面。外部理据来自语言表达的各个客观现象,而内部理据产生于语言本身系统。语言的理据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累而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产生的。

四、汉字的性质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研究汉字的起源不单在古文字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在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之前,首先应该注意汉字的性质。原因是;到底哪一个体系才算是真正的文字呢?所谓汉字的性质,是指汉字属于何种文字类型。我们通常将人类文字体系分成两大类型,即“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过去我们通常把汉字当做是典型的表意文字体系。但现在有关汉字性质问题,有很多异说,有人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还有少数人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目前为止多数人主张汉字是意音文字。⑥⑦汉字是形、音、义一体的,⑧这就是当下承认的汉字的性质。而中国古人认为,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已把语言中的音、义反映到文字上,一旦成为“文字”,具有形、音、义。这些事实在古文献当中能找出来的,如《说文》⑨、《段注》里“六者互相求”⑩等。

五、有关汉字起源的陶器符号与青铜器族徽

根据文献材料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利用地下出土的器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问题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原始社会时代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刻画或描绘在器物上的符号,这些陶器上的几何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意见一直不一致。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历史最长的,是在陕西省西安半坡发现的符号,这些符号包括重复的共有113个,时代是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4800—4200年的。继此之后出土的遗物如下:

表1 历代陶器上的符号区分

除以上的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以外,我们还要注意80年代发掘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 “刻画文字”。这里发现了一种很像“共”字的符号,是目前考古发现的确凿的时代最早的中国文字,认为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一种文字的学者比较多,于省吾认为它们是文字,并直接把它们当做早期的汉字加以解释。⑪高明认为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及与之相类的那些符号不是文字,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则是原始汉字。⑫⑬裘锡圭认为上述前一类符号大概不可能是文字,不少人根据半坡遗址发现的符号,说汉字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恐怕是不妥当的。⑭⑮⑯郭沫若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⑰李学勤认为这类符号中的一部分,结构复杂,已经超出了刻画符号的可能范围。⑱唐兰将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称为“意符文字”,认为属于文字的范畴,但又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有所区别。另一种观点持否认的态度,汪宁生认为表音的象形文字才算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以前出现的任何符号或图形,都只能算原始记事的范畴,大汶口陶器上的四种图形,也还不能认为就是文字的开端,因为材料太少,无从证明这四种图形是当时语言的符号。⑲

表2 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者说法

其次,商代青铜器上出现的比较复杂的符号到底是不是汉字的起源?对这个问题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样。裘锡圭先生提出“文字画”,就是指作用近似文字的图画,而不是图画形式的文字。[21]姚孝遂先生也提出“文字画”,但主张没有固定语音的文字不算真正文字。[22]两位学者都很重视在原始文字当中有无固定语音的问题。汪宁生先生认为青铜器族徽只是表示当时氏族们的共同标志,是符号记事开始继承的一种图腾符号。必须提出的是,陶符虽然是广大群众的创造,但文字并不是自然地产生出来的。文字必须经过专门的一批人进行整理、改造创制才能产生,这些人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这是文字和符号不同,陶符可以信手划来,只是自己明白就行,而文字是社会公认的一大批有一定形、音、义的符号,人们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可能人们都来创造。换句话说,没有固定语音的符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字。

六、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者们的意见都不一致,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中国文字的开端?现在关于汉字的起源,时代的总结,主要有三种:孟维智认为形成于夏初。[23]裘锡圭认为形成于夏商之际。[24]徐中舒,唐嘉弘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的卜人集团。[25]笔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该是在夏初。原因是:首先,在陶器符号上只出现过几笔、几画,这些符号根本没有固定的语音,不能表现出来汉字的性质。其次,所有地下出土的陶器的符号都非常相似,但这只是当时人类的共同原始思维方式和表现,而不是有社会性、内同性的文字。再次,假如从图画文字发展到文字,这是从汉字形体角度来的观点,就是符号学的观点。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固定语音和语义。换句话说,文字是记录语音与语义的符号系统,所以这一时期是应该自夏代初开始的。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汉字,是文字学的对象应该包括形、音、义三个因素的,不能只有研究文字的符号。反过来,我们不应该研究同质因素,而应该研究异质因素。

注释:

①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②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③王琯.公孙龙子悬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3.

④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⑤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⑥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北京:中国语文,1957,7.

⑦曹伯韩.文字和文字学[J].北京中国语文1958,6-7.

⑧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9:42.

⑨《说文》解释“字”的时候撰述了形、音、义三个方面.

⑩“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⑪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北京:文物,1973,2.

⑫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⑬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1984,6.

⑭裘锡圭.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J].北京:语文建设,1989,3.

⑮裘锡圭.汉字的性质[J].北京:中国语文,1985,1.

⑯裘锡圭.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J].北京:文物天地,1993,2.

⑰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北京:考古学报,1972,1.

⑱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J].北京人文杂志(增刊),1982.

⑲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北京考古学報,1981,1.

⑳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21]裘锡圭.古文字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北京:古文字硏究,1980,4.

[23]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J].北京:语文研究1980,1.

[24]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J].北京:语文研究,1978,3.

[25]徐中舒,唐家宏.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M].济南:夏史论从.齐鲁书社,1985.

[1]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王琯.公孙龙子悬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钢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7]陈燕.汉字学概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陈宗明.汉字符号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杜乃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0]杜乃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11]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3]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6]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姜亮夫.古文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8]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C].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1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1]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22]刘国恩.汉字文化漫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3]罗杰瑞[美].张惠英译.汉语概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4]裘锡圭.古文字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6]邵祖平.文字学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2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8]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9]王辉.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0]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

[31]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32]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33]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34]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5]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18.

猜你喜欢
起源符号汉字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符号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