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源危机探析

2013-07-25 08:15卢远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危机对策

卢远

摘要:连续多年高考生源减少,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高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及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等。为此,应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构建“中职-高职”直通车,加强专业市场管理及人才需求预测,等等,以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考生源;危机;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2-02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总数为1050万人,招生数为599万人,录取率为57.O%;2012年915万人报名高考,招生计划为685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短短四年里,报名人数锐减了135万人,而招生数却增加了86万人。2012年山东省专科二批次共有985所省内外院校参与招生,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连续多年过山车式的高考生源下滑,是否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了、高校过剩了,还是“读书无用论”抬头了?

一、高考生源危机原因剖析

1.高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5年有高校1792所(其中本科701所,高职高专1091所),学生数为3067956人(其中本科生1465786人,专科生1602170人),到2010年,高校数量迅速增加至2358所(其中本科1112所,高职高专1246所),学生数为5754245人(本科生2590535人,专科生3163710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职在校生1480万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100万人。以广西为例,自治区2012年提出了“在未来5~10年里,支持14个区市至少办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目标;到2012年,广西至少还有二个地级市仍没有一所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广西获批成立的民办高校(高职)有5所。

2.强力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国1990年的出生率为21.06%,到2006年下降到12.09%。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分析后得出结论,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在1990年、1991年达到了最高值13000万人,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到了历史最低值约8400万人,此后又逐年上升,达到一个峰值约11700万人,但以后又逐年下降,到2020年将降至8500万人。

适龄人口的减少,使就读基础教育的学生相应减少,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基础教育学校数量下降的趋势。如2006年全国的高中有16154所,到20i0年高中减少了2096所。

3.出国留学人数剧增

国力的持续增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优质教育的吸引以及我国日益宽松和便捷的留学政策,使出国留学生数连年快速增加。2012年4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留学意愿及生活意识比较研究报告》中称,有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有79.9%的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200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足12万人,到2012年猛增至43万人。2012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称,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的14%,位居世界第一。

4.弃读

连年增加的招生计划,虽然使得高校感到宽心,但走低的报到率又令高校倍感揪心,巨额的招生经费的先期投入与不确定的报到率让高校陷入两难之中。不少高职高专或独立院校,每年的报到率不到70%。如2011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报到率仅为68%,而报到之后,因各种原因退学的也不在少数。

生源数量的下滑,使降分录取成了许多高校的唯一选择。山东、广西等地的高职高专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已低至180分,个别省区正推行“中职一高职”几乎无障碍报读政策,即只要中职学生取得毕业资格,愿意报读,无须参加高考就可以就读。

二、生源危机的具体表现

受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量、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高校选择更趋理性和成熟,其实,生源危机并没有波及到所有高校和全部专业。

1.在高校层次上的表现

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关系来说,高职与本科虽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彼此有本质的区别,虽生源持续减少,但对于本科高校影响不大。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生源缺口主要集中在高职学校,即使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还是出现大多数高职学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局面。如山西省有1.2万计划作废;陕西7.6万上线考生放弃填报高职院校。广西的高职录取分数线已连续三年低至180分;2012年广西高职高专招生计划为14.5万人,实际只录取11.9万人,有2.6万计划作废。

2.在专业上的表现

就业率、收入无疑是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我国房地产市场、道路交通长期高速发展,电力行业的高收入,使得建筑、交通、电力等专业的招生异常火爆,竞争十分激烈,大量达到本科线的学生宁愿放弃报读本科院校而选择就业率和收入高的专科层次的学校和专业。2012年广西报读土建类专业的考生,文科最高分达522分,比一本线仅少22分;理科最高分为524分,比一本线仅低4分!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之专业预警》中称,目前临床医学、法律文秘、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招生十分困难,生源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3.在高校类型上的表现

只有二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我国民办高校,没有或少有财政拨款的支持,其运转主要靠学费收入。民办或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境地。在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多年过山车般下滑的情形下,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全国民办高校招生人数普遍下降了一半左右,个别民办高校已显“破产”迹象。

三、生源危机与高校过剩

高校频现生源危机,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中国高校已经过剩!

为了证明上述命题的真伪,以2012年作为观测点。参加本年高考的适龄人群应主要集中在1993年出生的学生,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字,1992年我国的人口基数为12亿,1993年的出生率为18.09%。至2012年高考年,年满19周岁的适龄青年应约有2170万人,但是,高考报名数仅有915万人!各级各类高校招生还不到700万人,据此可以推测,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近年出现的生源危机并不是高校过剩所致。

2012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6.9%,即使到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是40%,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毛入学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甚至还低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四、对策

1.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构建“中职一高职”直通车

众所周知,高校生源主要来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近几年来,为解决生源短缺问题,高校多把高考录取分数线划低至180分(甚至更低)。实际上,在不少地区,最低分数线以下也没有多少考生。因此,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解决高考生源危机的根本。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环节仍相对薄弱。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0年全国初中升学率为87.5%,即全国仍有12.5%的适龄少年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以广西贵港市(该市经济和教育在广西处于中等水平,笔者注。)为例,2012年,该市参加中考考生有65880人,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36466人(公办高中为24322人),仅为考生的55.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约为1万人。可见,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仍任重道远。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展良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两者虽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但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存在差别。而构建“中职一高职”直通车,是解决高职高专生源危机的办法之一,也能满足人们对提高学历以及对知识不断追求的需要。

2.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收入的高低是人们选择报读专业的重要指挥棒。目前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异十分巨大,特别是垄断部门凭借国家政策,畸高的收入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和责难。依高收入行业而设置的专业自然使人们趋之若鹜,而那些收入低的即使社会也急需的专业却报读者寥寥。可喜的是,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把“调节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作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的重点,相信该方案的公布和实施,将对人们专业选择起到导向作用。

3.加强专业布点管理及人才需求预测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国家放宽了高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甚至赋予了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专业设置的混乱。以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情况为例,多年来,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且收入丰厚,计算机类专业可谓遍地开花。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此类专业,大大地超过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目前计算机专业就业困难和生源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专业设置作为公共资源,虽然在公平角度上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设置的权利,但是,高校很难从宏观上对人才的需求作科学的预测,高校申请专业设置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从自身条件和利益出发的。高等教育自从实行收费政策以来,市场导向就成了高校设置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行政之手”进行宏观调控,对专业布点及招生数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调控,同时应加强对社会各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及信息发布。

4.高校应着力于内涵建设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力助推下,不少学校的发展仅停留在办学空间扩张和硬件建设等层面上,重“大地”“大楼”、轻“大师”;中职升为高职、专科升为本科、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等升格风此起彼伏,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虽然营造了“繁荣”景象,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严重下滑,缺乏创新和特色,甚至连原本的特色也消失了。

学校的质量和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切忌急躁和冒进。高校应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质量内涵建设为重点,把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让人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校才会有吸引力。

猜你喜欢
危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