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行为分析及管理策略

2013-07-25 08:15汪育文褚惠萍鞠建峰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行为分析管理策略

汪育文 褚惠萍 鞠建峰

摘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以其对象特定、动员迅速、行动隐蔽等特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因其与高校传统组织产生了组织缝隙和功能缝隙,使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因“网”而兴,因“缘”而聚。尽管其特殊的组织特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覆盖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团组织在团结青年方面的凝聚力。高校可以从实现文化引领、组织互动、教育创新、管理拓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对网络青年自组织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行为分析;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18-03

一、问题的提出

因青年群体集聚而备受社会关注的青年自组织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特别是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网络上结社,他们把网络自组织作为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体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更为显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世纪末,国内学者将自组织理论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并开始关注青年团体、青年组织的自组织问题。综观现有关于青年自组织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此外,现有研究多数聚焦在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影响方面。关于高校应如何对青年自组织进行正确引导,特别是针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跟进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综上,在准确把握这一新型的学生组织形态对学校发展、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管理策略,以便在制度层面更好地促进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充分认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形成的原因、发展状况和社会影响,以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在综合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高校青年学生对网络自组织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同度等。调查的对象为南京若干所高校本科阶段的学生,覆盖本科阶段4个年级,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2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8%。其中,男生占45.12%,女生占54.88%,调查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产生的原因、

1.青年的意愿和诉求与传统组织不能“全覆盖”产生的组织缝隙,导致网络青年自组织因“网”而兴

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受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上的潜在本能要求迅速摆脱体制内的传统组织对他们的束缚与制约,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参与。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实施了完全学分制,班集体概念逐渐淡化,传统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等的凝聚力减弱。当青年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对传统组织提出新的要求时,一旦得不到传统组织的有效反馈,他们就可能对传统组织产生观念上的淡化和情感上的疏远。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青年学生突破了原有组织的时空界限,另寻新的途径和载体,而网络自组织便成了这些青年学生结成群体、相互交流和相互鼓励的重要空间。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其所占比例为30.2%。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的网络自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群”(以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如QQ、飞信、MSN等)、“客”(以Web2.0等个人信息中心为载体,如Blog、Wiki、SNS)、“吧”(以BBS等网上交流平台为载体)、“游”(以网络游戏平台为载体)。有90%以上的学生加入了QQ群和人人网,飞信群和微博是高校学生参与较多的网络自组织,排在第二位的是社区论坛和网络游戏,各年级学生参与网络自组织的情况基本一致,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

2.青年的归属和需要与传统组织不能“全满足”产生的功能缝隙,导致网络青年自组织因“缘”而聚

从青年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乐于表现等特点,他们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崇尚自由。甚至有些叛逆,很难被传统的正式组织所接纳。他们根据自身的“趣缘”“地缘”和“业缘”创建或加入了不同的网络自组织;而这些管理自主化、运作网络化的青年组织,能极大地迎合青年学生的归属与需要,充分尊重他们在自由平等方面的需求,并借助自组织自身的力量实现所有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

大学生参与网络自组织的需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知识获取需求、社会情感需求和人际交往需求。部分学生加入了学习类网络自组织,如考研论坛、“国考”群等,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有这一类需求的学生在一年级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大约占26.9%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新生在此阶段,还未能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认知。有学生加入了网络游戏群、如DOTA群等,在这里他们可以缓解压力,娱乐休闲,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5%一33%。部分学生在网络贴吧、开心网中追求时尚,展现自我,他们热衷于用新异的网络语言,如继“淘宝体”“蓝精灵体”后,出现了“甄嬛体”“反义体”,有这一类需求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0%左右。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交际面开通了微博,并加入了人人网,密切关注好友动态,他们之间用“亲”“肿么了”“童鞋”以及“是酱紫”相互招呼,有这一类需求的学生已超过40%。有学生选择关注社会焦点,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在网络上发表对社会焦点的看法或意见,并“求转发”“求扩散”,利用网络自组织关注社会焦点的学生约占10%左右(详见表2)。

三、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1.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与渗透力

多渠道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内容更新周期短、传播速度快、资源获取便捷、素材鲜明生动等特点,这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其传播方式的丰富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与渗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因此,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借助各种有吸引力、符合时代主流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自组织的传播优势,进一步促进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阵地,同样具有群体舆论监督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高校网络自组织的舆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让网络青年自组织客观上成为发现日常工作问题的“预警器”及反映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2.开放性、多样性的自组织特征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空间和实践平台

网络自组织使大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更具便捷性与实效性。与传统的学术讲座相比,网络学习自组织更注重采取以讨论、协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活动开展上更加便捷,更加有效。从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角度讲,网络自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实践平台,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另外,网络自组织已成为青年学生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健康向上的网络自组织能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倡导服务意识,传播奉献理念,其或热心公益事业,或关注社会发展,或参与社会管理,或服务社会大众。如一些志愿服务、环保类等公益性质的网络自组织在高校中逐渐兴起,其所传播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接受,成为对政府、社会群团组织和市场运作的有效补充,同时促进了青年学生社会关系网的扩大,并推动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3.高吸引力、高认同度的自组织行为也削弱了高校党团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的一些传统组织(共青团等正式组织)在工作中往往采用行政命令和工作布置等方式,其所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等特征,因而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较少考虑青年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发展,使得青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传统组织相比,青年自组织的活动更符合多数学生的兴趣与意愿,他们在活动中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而更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因此,部分青年学生对于参与正式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甚至拒绝参与,这势必会对校园的主流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此外,基于网络的青年动员方式更是给共青团等传统组织的动员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团结和凝聚青年方面的作用,打破了共青团组织在团结、凝聚青年等方面所具有的唯一性。

4.隐蔽性、潜在性的社会动员方式会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

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难以发现网络自组织的存在,难以预测自组织对其成员的影响力,如“微博约架”行为常发生在高校青年学生之间,而学校教育工作者却很难提前发现此类事情。

此外,高校网络自组织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青年学生成员,这些青年人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敏感,易偏激,当某种错误观点成为主导舆论在高校各种网络自组织中流传时,势必会通过高校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行为产生更大的“扩散效应”,组织成员一旦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大量学生可能会出现对抗学校、对抗社会的行为,极易爆发非理性群体性事件,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极具隐蔽性和潜在性的,这给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四、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管理策略

尽管在高校存在着某些不健康的网络自组织,其成员思想激进、消极,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但自组织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在创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及时反映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胡锦涛同志对共青团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以及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其能够健康发展,并成为对传统组织的有益补充,与传统组织一同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

1.实现文化引领: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

网络自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同思想观念的传播、碰撞与交融,导致错误思潮可能随之产生,这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价值理念受到冲击,致使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表现为价值选择困难等。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广大青年群体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覆盖网络阵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要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充分挖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资源。努力打造鲜明的、带有中国元素的网络主流文化阵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体系,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的目标。

要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实现网络文化与青年自身需求的融合。网络文化要能够抓住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应符合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和诉求。

2.实现组织互动:坚持网络青年自组织与传统组织间的互动

网络青年自组织与传统青年组织的互动,主要是指网络青年自组织与传统青年组织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转化。在日常工作中,青年自组织和高校传统组织间的关系基本是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因此,高校团组织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求同存异的胸怀,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将网络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工作体系,加强对其的引导、扶持和管理,给予网络青年自组织以活动的空间和适度的支持,积极与各类网络青年自组织之间建立合作共赢关系,采取“思想上引导、活动里吸引、服务中凝聚”的做法,努力强化自组织成员在传统组织中的角色意识和荣誉意识,吸纳网络青年自组织中的优秀青年领袖和青年骨干到高校传统组织里去,为高校团组织增加人力、智力的补充。此外,共青团组织可以在征得自组织成员同意的前提下,指定优秀青年学生或者优秀团干部进驻网络自组织作为联络人,为自组织的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尝试在网络自组织内建立团小组、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在互动中应适度借鉴青年自组织的自主管理模式,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优势,促进二者的自愿联动格局和组织融合格局的实现。

3.实现教育创新:促使“灌输”模式与“参与”模式相结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随着青年学生公众思维的转变和自主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这样的方式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三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与高校青年“参与模式”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青年学生参加网络自组织的动机、方式和行为特点,主动“织围脖”“玩推特”“刷人人”,通过微博、论坛、人人网、QQ群等形式的网络自组织,创设师生间平等、信任和理解的情境,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情绪波动,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做好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与青年学生进行充分交往、交流、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信息,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实现管理拓展:促进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外部”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自组织逐渐兴起,使得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在一些自组织内部出现了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倾向,这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优势,借鉴在长期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对网络自组织的合理诉求与正确意愿进行科学引导,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对网络青年自组织实施适度的“外部”管理。另外,共青团等传统官方组织也不是万能的,完全可以借助青年自组织来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作用,在高校共青团现有管理职能无法触及、无法着力或着力不够的领域,发挥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积极开展“自我”管理。

猜你喜欢
行为分析管理策略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策略
基于K?均值与AGNES聚类算法的校园网行为分析系统研究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罪犯行为分析方法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板书与媒体呈现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分析及若干研究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