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

2013-08-04 07:23方明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称学历幸福感

方明霞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10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成果,最早产生于1999年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对我国公办高校的合理补充。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其学生管理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最主要承担者,应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心态,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等。然而现实社会里,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地位和收入都处于学校教职工的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幸福感的体验。

笔者作为一名独立学院辅导员,在这个岗位工作近十年,深切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故而将独立学院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提出进行研究,期望能引起对独立学院辅导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更多关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良好的心态,提升工作的内部动力。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武昌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5所高校中的200名思政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辅导员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

表1辅导员整体主观幸福感状况

从表1看出辅导员的整体主观幸福感趋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略低于中等水平。

虽然之前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从本研究的结论来看,辅导员的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并不太高,仅仅接近中等水平。探讨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1)辅导员虽然也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但与专职教师相比,其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显偏低。(2)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辅导员往往被要求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3)工作时间上不规律,经常加班,无论是半夜或凌晨,也不论是节、假日或双休,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4)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负荷要远远大于专职教师。(5)就职业前景来看,辅导员的专业化还并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辅导员的前途和出路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在学历上的差异

表2不同学历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

表2中,不同学历辅导员在整体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博士生辅导员得分最高,本科生辅导员得分最低。积极情感体验上,学历越高越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体验得分正好相反。

这些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影响着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学历越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这是因为在高等学校,学历是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甚至是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学历越高,意味着起点越高,待遇越好,职业前景越广阔。辅导员队伍中极少数博士生坚信自己不会一直从事该工作,迟早会转为专职教师或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料。本科生辅导员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对未来感到迷茫,相对的生活满意度就更低。

3.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在职称上的差异

表3不同职称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

从表3可以看出,职称变量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职称的高低意味着待遇的高低及获得的认可度高低。较高职称的辅导员能获得更多认同和更高地位,自身也更有优越感和满足感。

4.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

表4不同工作年限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

根据表4中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在整体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可以看出,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整体生活满意度最高,得分最低的则是工作3-5年的辅导员,他们之间的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能够在辅导员岗位工作5年以上,证明其对这一岗位比较认同,自身在这个岗位上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通过访谈也了解到,这部分人对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对自己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在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上相对较强,并且他们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获得中级职称或走上了领导岗位,所以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最高。(2)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满1年的辅导员,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能进入高校工作,自己也很知足,所以他们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比较高。与此同时,正是由于他们刚参加工作,还处于适应阶段,不够成熟,所以情绪波动较大,在情感体验上的得分也相对较高。(3)那些工作了3-5年的辅导员,对个人前途充满忧心,又面临着评职称、结婚买房、照顾家庭等等压力,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断减少,消极情感体验又不断增多,因而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最低。

5.公办高校与独立学院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

表5不同性质高校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

从表5可以看出,公办高校辅导员对生活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独立学院辅导员。在情感体验上公办高校辅导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更多,消极情感更少。

究其原因:(1)从主观上来看,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较差,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每天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却不能给自己做出适合的职业规划,久而久之,工作热情被消磨殆尽,梦想也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对生活的满意度随之不断下降,终至直接影响到其主观幸福感。(2)从客观上来说,与公办院校相比较,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更低,经济收入水平更低,福利待遇更差,未来发展空间更窄,工作量和承担的压力却更大,这些都是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比公办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更低的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辅导员队伍整体主观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2)辅导员对生活的满意度因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的不同而不同。

(3)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公办院校相比,压力更大,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幸福感体验更少。

2.建议

(1)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力度。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建校之初对辅导员队伍也不够重视,导致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一旦上岗后,很难在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整段”时间参加长期培训,新形式下的管理、科研、教育技术培训少之又少。学院应提供更多资金和时间上的支持给辅导员,使其在学历、职称上都能获得不断提升。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真正最能激发人的潜力的需求,因此,只有让辅导员真正爱上这份工作,认同这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3)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渠道,帮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在中央和教育部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下,多数独立学院确立了辅导员的教师和行政双编制,然而一方面,辅导员本身的学科背景往往与所在院系的专业不对口,因此转任专职教师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管理岗位竞争激烈,真正能走上管理岗的只是少数优秀者。所以,不断拓宽辅导员的职业渠道,进行合理规划在所必行。独立学院应积极鼓励辅导员进修,同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辅导员向教师及行政岗位的转岗设置上,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让辅导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4)规范管理,明确学校各机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们在工作的重压下,往往只知道低头拉车,而不知抬头看路,不懂得停下来反思,也渐渐地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因此,独立学院要想真正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职能,就必须明确各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让辅导员从繁杂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

(5)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1]冉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公丕民,博世杰等.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01):32 ~33.

[3]廖深基,张本钰,林斐.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海峡科学,2008,9:14 ~17.

[4]康祎,杨会战.论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辅导员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6):100~101.

[5]陈瑶.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J].实践与探索,2008,(6):62 ~63.

[6]郭梅.地方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工作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职称学历幸福感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知识无力感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