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3-08-07 09:16马孝先刘光宗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存贷农村金融规模

马孝先,刘光宗

(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一、引 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因而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提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不能忽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西方学者做过诸多探讨。1973年麦金农和肖在专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论;1983年斯蒂格利茨和赫尔曼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与上述理论相对应,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上出现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长期以来,怎样的农村金融模式最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焦点,而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实际促进效应也一直是实证检验的重点。在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张韵沛等[1]利用AK模型,分析认为农村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影响有限,农户存款有助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对农村经济推动作用不大,而存贷比的扩大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张敬石和郭沛[2]运用VAR模型,研究发现农村金融规模扩大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效率提高能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程度。具体到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方面,张凯和李磊宁[3]通过对1981-2004年数据的分析,认为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间有正向互动作用。孙蕾和詹树[4]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指出其作用时滞较长。刘艳华和王家传[5]参考Jeffrey Wurgler的建模方法,分析了农村信贷配给效率,认为农业信贷配给度有所降低,但效率低下;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度逐年增加,但效率较高。黎翠梅[6]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区域数据研究分析得出:农村商业性信贷资金供给规模的扩大对中、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而金融中介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普遍不高。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但大多数研究将视角放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活动上,对于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大部分的非正规金融则考虑不多。原因是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估计是一个难点。本文借鉴其他学者提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量的估算方法,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做了估算,进而求得农村金融总体规模并研究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农村金融规模估算

研究农村金融总体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农村金融总体规模进行估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东部地区选择天津、上海、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中部地区选择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5个省份;西部地区选择内蒙古、广西、四川、青海、宁夏、新疆等6个省(区)。

(一)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计算

农村正规金融是指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存贷款活动,其规模可以用农村的存贷款总额来衡量。按照统计口径,存款包括农村储蓄和农业存款,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表1计算了2000-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农村正规金融的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表1 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计算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主要是指农村非正规借贷,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农村非正规金融还包括农民年末手头现金,农民用于股票债券的投资等。

1.农村非正规金融估算假设

参考已有文献的估算方法[7],对非正规金融的估算采用以下假设:①估算的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个私企业;②在农村中的个私企业占全国个私企业的比例为70 %;③个私企业投资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其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积累与借贷;④农村个私企业非正规外源融资的比例在各年度之间保持不变。

2.农村非正规金融估算方法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估算方法如下:①依据个私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其来自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差额,利用窄、宽两种口径分别估算个私企业非正规外源融资数额,这是基于个私企业贷款与其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额通常要靠内源融资和非正规外源融资弥补。②对计算得到的非正规外源融资的估计额,按照窄、宽两种口径的非正规外源融资分别乘以70%,得到个私企业的非正规金融规模。③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农户的非正规融资规模与农村非正规借贷规模,将农村个私企业非正规外源融资和农户非正规融资相加。④再计算农户年末持有现金总额与股票债券的投资总额。将计算结果与③中结果相加得到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估算规模。

表2 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估算

续表2

(三)农村金融规模估算

将表1、表2相关内容相加得到农村金融总规模的估算结果。

表3 农村金融规模估算

续表3

从表3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在农村金融总规模中占一定比重,在理论分析中应予以重视。此外,农村金融规模在2000-2009年间呈递增趋势,这与农村生产总值变化情况一致,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三、农村金融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变量设定

1.经济发展指标——农村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上2000-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代替农村GDP,分析其与农村金融规模的关系。

2.农村金融规模指标——农村金融总量(FR)

农村金融总量包括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农村非正规借贷、农民年末手头现金、农民用于股票债券的投资等。它反映了一地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其中,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根据目前农业贷款指标统计,其构成主要包括: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五个项目,而这些项目大都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乡镇企业是农村第二产业的重要代表,将乡镇企业贷款纳入指标中有助于增加计算的准确性。相关数据在表3中有所反映。

3.资金外流程度指标——存贷差(D-L)

农村正规金融存贷差反映了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程度,是正规金融机构支农情况的反映。资金外流被称为农村的“抽血机”[11],一般认为,资金外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2000-2009年存贷差数据可由表1求得。

(二)方法说明

(三)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农村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要确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规模的关系,首先要检验两组相关数据的平稳性。

从表4看,中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总规模与经济发展数据都是同阶单整的。为检验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总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取对数形式,再将农村金融总量转化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也是衡量一地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可以用来替代金融活动总量。其计算公式为:FIR=Fr/Wr(Fr为一定时期金融活动总量,Wr为经济活动总量)。公式中Wr可以用农村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替代表4。

表4 单位根检验结果

对东部地区做上述变量调整后单位根检验如表5所示。从表5看,做变量调整后,东部地区相关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对东部、中部、西部协整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5、表6看,农村经济总量与金融规模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地区不同,金融规模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一定差异,但系数皆在0.5以上,表明农村金融活动总量的增加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

表5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6 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①东部地区回归模型为Ln(GDP)=c+βFIR+μ,中、西部回归模型皆为GDP=c+βFR+μ。

2.经济增长与存贷差的关系

研究经济增长与存贷差的关系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但由于西部地区2008年四川省农业存款值过大,导致2008年西部地区存贷差异常增加,而次年又有较大回落,对估计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数据变化趋势,将四川省2008年农业存款额用2007年与2009年的均值替代。做上述调整后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知,2000-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存贷差数据与农村经济发展数据是同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7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8表明,存贷差的扩大促进经济增长。这与通常认识不同。一般认为,存贷差的扩大是一种对农村经济的“抽血”行为,势必阻碍农村经济发展[11,12],但本文结果正好相反。张韵沛等[1]对1983-2002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与本文相似结论,并认为其原因并非在于存贷款差距增大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而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整体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存贷款差距增加表明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资金利用效率更高的城市地区,而这些地方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这一效应至今仍然存在。具体来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类产业首先向城市聚集,充足的资金供应保证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城镇也通过种种方式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增长。但是,当城镇发展到一定水平,其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整体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将下降,存贷差扩大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将减退甚至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对存贷差扩大的效应,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作为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存贷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经济发展。

表8 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资金外流规模的扩大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应合理对待。对此,文章有如下建议:

1.采取措施,帮助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就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8],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局,在扩大了农村金融规模的同时,将资金引向了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部门,可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采取成立小额担保公司等措施帮助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资金利用效率。从表6来看,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其效应的大小表现出一定地域差异。在发展基础较好的东部、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明显。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策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合理控制存贷差水平。从表8看,中部、西部地区存贷差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强于东部地区。说明东部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减弱。各地应合理利用存贷差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东部地区可设法提高农村资金利用率,鼓励资金支农,增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中部、西部地区可设法吸引农村存款,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4.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合理扩大。长期以来,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因存在较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往往成为政府打压对象,从而使民间借贷行为受到抑制。但从表3看,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在农村金融总规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存在应受到管理者重视。鉴于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各地应当促进并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1]张韵,沛孙,景张劲.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9(7):62-64.

[2]张敬石,郭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34-41.

[3]张凯,李磊宁.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7(3):59-63.

[4]孙蕾,詹树.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0):84-89.

[5]刘艳华,王家传.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5):23-28.

[6]黎翠梅.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的区域差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3-144.

[7]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

[8]蔡昉,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77-83.

[9]梁莉.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10-12.

[10]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鸿禧.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84-94.

[11]巴红静,管伟军.我国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9(12):66-70.

[12]侯芳妮.从“抽水效应”看农村信贷资金短缺[J].财会月刊(综合),2006(3):39-40.

猜你喜欢
存贷农村金融规模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地区存贷比偏高的分析与思考
——以宁夏为例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