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进口煤的“弱市逆袭”

2013-08-09 01:58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褐煤煤炭企业煤炭

文/本刊评论员

如何看待进口煤的“弱市逆袭”

文/本刊评论员

2012年上半年至今,国内煤炭市场寒意阵阵,煤价一降再降,相应地,煤炭产量和投资则连续出现负增长。弱市之中,各种行业数据均显疲态,唯一表现强势的就是进口煤的销量,不仅增长快速,而且连创历史新高。

2012年,我国进口煤炭总量累计达到2.9亿吨,较2011年增加1亿吨。近几年比较来看,国内进口动力煤占沿海煤炭调入量的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6.8%增长到2011年的21.7%,去年达到27.8%,今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3%左右。

煤炭市场低迷,需求量减少,而净进口量却在大幅增长,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这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方面,进口煤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国内煤炭供需失衡,推动煤价不断下滑,为我国煤炭行业的艰难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销量的增加,进口煤的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对进口煤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管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进口煤的影响有多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进口煤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供应,节约保护了更多国内资源,减少了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压力。同时,对于稳定国内煤价,促进国内煤炭企业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也具有积极意义。

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煤炭进口政策,有关部门分步骤地对煤炭进口关税进行调整,进口煤门槛不断被降低,特别是2012年,我国将褐煤的进口关税取消,使得进口煤的低价优势愈发凸显。我国在2009年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并持续至今,在2012年,煤炭进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居世界第一,超过第二名日本近亿吨。

我国煤炭资源百分之八十以上分布在新疆、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四省,总的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最初,进口煤主要供应华东及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外煤已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辽宁等省份,甚至重庆等西南地区拥有一定的市场。

我国进口煤炭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矿业大国。东南亚国家人工及露天煤炭采掘成本较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采矿业相对成熟,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优势明显。相比较而言,我国煤炭企业开采成本较高,且各种税费及物流成本又一直居高不下,整体来看,在价格上并无优势可言。

近一年多,进口煤的弱市逆袭让国内很多煤炭企业感受到了压力。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所在的华东、华中市场均出现大量进口煤,导致该集团煤炭售价大幅下降,煤炭业务出现亏损。虽然淮南矿业集团有电力板块作为赢利点,但仍难弥补煤炭业务的损失。在东北,随着俄罗斯进口煤炭的增加,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开始大量采购进口煤,这对较多倚重当地客户的龙煤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大客户中,仅鞍钢集团一季度进口炼焦煤47万吨,价格比国内同等煤炭低150元/吨至180元/吨。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对于进口煤的门槛一降再降,但同时并没有对进口煤的质量设置标准。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将褐煤的进口关税取消,这使得部分低热值、高硫分、高污染的低品质煤涌入市场。高灰、高硫、低发热量和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劣质煤大量进口,使得环保问题愈加突出。一些燃煤用户在大量低价购入进口煤的同时,不得不在脱硫脱硝环节投入大量的资金,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负担。

兵临城下,煤炭企业如何应对

我国鼓励煤炭进口的初衷是“补充国内供应,平衡国内煤炭供求,稳定国内煤价”。但在国内煤炭需求疲软情况下,进口煤量大幅增长,反而加剧了供给的失衡。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炭企业被迫开始限制产量,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炭生产8.3亿吨,同比减少800万吨。但是,近3亿吨的煤炭社会库存丝毫没有减少,因为一季度煤炭净进口量达7796万吨,仍保持着同比较快增幅。

面对疲弱的市场和来势汹汹的进口煤,国内煤炭企业能做的选择并不多。“眼睛向内”“苦练内功”,虽然这样的字眼已不新鲜,但是在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唯有提高自身效率和竞争力才是明智的选择。进口煤的逆势走强,让国内煤炭企业更清楚地看到了与世界同行在采煤技术和成本控制上的差距,也看到了我们在创新提效和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通过技术革新和改造,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通过集约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推动各种改革和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煤炭企业还应看到,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并非行业周期性的波动,一切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结束。就行业整体而言,这一次的结构调整很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战胜这场寒冬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心。

进口煤的冲击以及市场的波动使得国内煤炭企业不得不加快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也再次暴露出困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多年的物流及税费等问题。一直以来,煤炭流通环节不合理的收费如代理费、点装费等占到整个流通环节的一半左右,这极大地削弱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煤炭行业税制结构不合理和税赋过重等问题,也一直在桎梏煤炭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给煤炭企业松绑让其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大展拳脚,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对劣质进口煤说“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进口煤炭2.9亿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9.8%,其中褐煤5421万吨,在过去三年我国褐煤年进口量增长9倍以上。

褐煤是成熟度最低的一种煤,其挥发分含量接近或超过40%,水分、灰分含量较高,直接燃烧效率低,同时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目前我国褐煤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接近95%,这些进口的褐煤多被电厂用来和其他煤进行配煤后直接燃烧,在全社会环保污染治理投资不断加大的当下,对直接以锅炉燃烧为目的的褐煤进口进行一定的限制十分有必要。

5月初,国家能源局召集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开会,征求《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该《办法》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办法》显示,国家能源局对煤炭进口企业以及进口煤炭都提出了要求。规定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用商品煤应当符合三项条件:全硫分小于1%,灰分小于25%,发热量大于4545大卡。

此后,由于国内电力企业的反对,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动力用商品煤进口标准,针对不同煤种的进口划分了不同标准。其中褐煤进口的热值必须在3941大卡以上、全硫含量不能高于1%、灰分不能高于20%;无烟煤进口须达5001大卡以上、全硫含量不能高于2%、灰分不能高于30%;烟煤进口须在4300大卡以上、全硫含量不能高于2%、灰分不能高于30%。

“目前进口煤中确实有大量劣质煤,这需要有关部门配合,去规范煤炭进口,减少劣质煤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认为,全国有近1000家有资质进口煤炭的企业,这其中有不少煤炭企业在从事煤炭贸易,因而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加强煤炭进口监管,综合运用有效的调控工具,规范进口煤市场,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建议,应恢复煤炭进口关税,实行煤炭进出口统一税率,并加强煤炭进口管理,设置进口准入制度,以注册资本金、场地、物流条件、配煤能力、授信额度等条件设置煤炭进口商门槛,提高我国煤炭进口主体的集中度,解决煤炭进口主体多而分散的问题,减少煤炭进口的无序竞争,进而规范煤炭进口市场。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进口煤的检验和监督,严格按照《进出口煤炭检验管理办法》和煤炭物流质量标准进行进口煤检验,保证进口煤质量。还应加快建立健全煤炭物流质量标准,最大限度限制高硫高灰低质煤炭的运输和使用。

不久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今年上半年累计进口煤炭1.58亿吨,同比增长13.3%,以此推算,今年全年我国煤炭净进口将超过3亿吨。相应地,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这是一次艰难而又必须完成的迈进,我们期待着商品煤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改革早日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责任编辑:厉克古伟锋)

猜你喜欢
褐煤煤炭企业煤炭
改性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Fe2+、Mn2+的吸附特性研究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月份我国出口煤及褐煤29万t同比增长9.0%
改性褐煤吸附酸性矿山废水中Cu2+、Zn2+的试验研究
不同烘干温度下褐煤可磨性指数研究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