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泉金观音的成功引发的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考——浙江龙泉山区金观音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3-08-11 08:00邹建中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期
关键词:龙泉市龙泉观音

□ 邹建中

龙泉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区域。贫困,几乎是龙泉的代名词。穷则思变,龙泉市不甘贫困,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正在践行着一条适合龙泉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引起了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赵洪祝,以及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夏宝龙等都曾到龙泉进行考察、调研。那么,在龙泉,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做的?从中给予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调研组专程奔赴龙泉,走进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深山老林……

一、基本情况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龙泉多山。除了仅占2.91%的河谷平原外,其余均为崎岖不平的山地。山多,树木自然就多。龙泉的森林覆盖率为78.4%,素有“浙南林海”之美称。山多,龙泉农民的生机自然就得靠山。因此,龙泉的农民,祖祖辈辈就是本着“靠山吃山”这么个信条活过来的——砍树换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途径。

这种“途径”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张,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于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并且,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行政管理)的矛盾。

2004年3月,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从福建省茶科所引进了一款铁观音与黄金桂人工杂交培育而成的新品种——金观音,拉开了种植金观音的序幕。

当初,金观音茶树虽然在龙泉的山地上存活了,但做出的茶叶的品质却不尽如人意。后来在浙江大学茶学系副教授汤一等专家的指导下,几经周折,最终试制出了品质上乘的“龙泉金观音”。

2006年“龙泉金观音”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第一只乌龙茶新产品。2007年12月龙泉市政府携手相关企业,在杭州成功举办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茶事活动——“2007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期间,“龙泉金观音”“闪亮登场”,崭露头角,受到领导、专家、消费者一致好评,被誉为继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之后的“第三宝”。

龙泉能出好茶,得益于龙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其境内的洞宫山脉和仙霞岭山脉同属武夷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茶业大省福建颇为相似,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1564-1824mm,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坡度25°以下低山缓坡有120万亩,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PH值在5-5.5之间。此为茶树最适宜生长区。

南方有嘉木。自古以来,龙泉就是一个出好茶的地方。据史料,早在三国时期,龙泉即已产茶。《季氏宗谱》记载:五代十国龙泉人季大蕴曾赴闽地引入武夷山茶,后因其广为传授种茶技术而被吴越王钱氏封为农师;《龙泉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记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可见龙泉好茶,古已有之且名声在外。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泉的茶产业发展却出现了一个大起大落的“U”型发展“线图”。

据我们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龙泉的茶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976-1984年为兴盛期,1984年茶园面积曾达到5万亩,茶叶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1985-2004年为低落期,其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变、茶业管理职能划归以及产品转型(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等探索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所造成,致使茶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2004年茶园面积仅为1.76万亩;2005-2012年为恢复期,2005年以来,龙泉市因“龙泉金观音”引种成功而看到希望,政府决意大力发展茶产业,在政府、茶业社会组织、茶商和茶农的联手互动下,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了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战略,在浙江率先成功开发了独具“香、活、甘、韵”特色的“龙泉金观音”红茶和乌龙茶等系列新品。这些新品相继获得了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中华杯”一等奖、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农博会金奖、中华文化名茶等荣誉称号。2012年10月,在福建省福鼎市召开的第八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龙泉市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市)”称号,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同时还获得了“2012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市)”称号。据介绍,当时全国有110个县(市)参与了重点产茶县的申报,评选结果,龙泉“金榜题名”。

我们在龙泉市政府了解到,走出“U”型低谷的龙泉,现在的茶园面积达到了4.08万亩,产量1630吨,产值2亿元人民币,其中,“龙泉金观音”等特色茶园面积2万亩,特色茶产量680吨,产值超过亿元人民币。

二、发展之路

(一)摆脱贫困的山区茶农

一直陪同我们调研的现任龙泉市林业局局长郑玉贤,40来岁,个高,言寡,从容。他带我们来到了位于凤阳山脚的兰巨乡。凤阳山麓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

此值冬季,寒气袭人。郑玉贤指着山坡上一垄垄的茶园,打破“沉默”,娓娓道来(为了更接近真实,下面的文字根据速记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是2005年5月到兰巨乡当书记的,当了6年。兰巨乡是龙泉市近郊的一个乡镇,是农业重点乡镇。这个乡情况比较特殊,有一部分村的山林划入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以前那里的农民,是靠砍伐树木过日子的,现在好了,“靠山吃山”不行了。农民只有在一些相对平整些的坡地上种些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可是,山里面野兽很多,那些农作物都被它们吃光了。

农民叫苦连天。这真让人头疼。我是乡里的书记,急呀。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这里情况的路,让农民有饭吃,这成了头等大事。

与兰巨乡相邻的那个乡,情况也大致相似,农民生活面临困难,就上访,找政府要补偿。其实一年补偿的钱,还不如砍一根木头了。为了对付农民的上访,市里规定每个局联系一个村做工作。即便做工作让他们不要上访也解决不了生存问题,还得动脑筋想办法找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来才行。

2004年刚创办的金福公司尝试从福建引进金观音茶树,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找到浙江大学的汤一副教授,请他作进一步的研究,看看能不能将金观音这个外来的茶树在兰巨乡大面积推广。汤一副教授经过反复的研究后对我说,扩大种植面积,有90%的把握;我就说,只要有70%的把握,就值得拼一拼。

我们对农民说,大家都来种金观音,有钱赚的。可农民凭什么相信你呢?我们就在“两会”上作动员,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村干部去发动;并且带头去做示范。我们还跟进了三条措施;一是带领农民看已经取得成功的点;二是带领农民到省内的松阳和省外的安溪去考察;三是党政向农民作出承诺,一旦出现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偿,让农民减少损失。这样一来,农民心里就有底了。推行的第一年,正巧是最冷的一年,一些冬季种的茶苗被冻死了。我们马上给农民发放了补助。农民就下定了决心跟着干了。

起初,我们在搞金观音的时候,也遇到了阻力。一些人,也包括省里的一些人,认为我们是绿茶,不要去搞什么红茶、乌龙茶;发展绿茶是第一位的。而当时的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认为,搞特色农业,是一条好路子。他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我县委书记就是一个操作工,你们不要跟我讲理论,就给我一件一件把实事干出来看。要用干成的一件一件实事来让农民得到实惠,让乡里富裕起来。他又说,你们兰巨乡能在大家都在搞绿茶的时候,另辟蹊径,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非常不容易,这叫实事求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后来“龙泉金观音”出名了,农民也因此走出了贫困。

据我们调研了解到,现在,“龙泉金观音”受到市场的极大认可,毛茶(还有残留的茶梗)可以卖到60元一斤(平均价)。茶农告诉我们,60元一斤中去掉10元的成本,还有50元可赚。单季可收150斤/亩,150乘50,就是7500元/亩(这种计算是就农民而言的,企业的成本还会再高一些)。何况,金观音茶树,除了春季可采摘外,夏秋都可以采摘。这样,茶农的效益就更高了。

现在“龙泉金观音”的生产主要是和武夷山的茶业市场对接,其茶受到特别的青睐。只要是龙泉的金观音,“均统吃”。原因有两点,一是龙泉的金观音没有被环境污染过,特别纯净(施有机肥;用灭虫灯和粘虫板杀虫);二是龙泉的金观音芳香宜人,是武夷山茶商用来配置铁观音的上好“材料”。市场反馈信息好,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加入到了发展茶产业的行列中。

目前,兰巨乡拥有茶叶基地近10000亩,其中金观音特色茶园面积5000余亩,占全市特色茶园面积1/2。兰巨乡有大小茶厂15家,全乡拥有的茶叶企业和合作社及产值都占龙泉市的1/3,是全市茶产业规模最大的乡镇。在兰巨乡金观音核心示范基地,亩产值超过1.5万元,高出常规茶园一倍以上,亩产效益十分突出;2011年全乡实现茶叶总产值4860万元,农户种茶收入明显增加。

为了深入了解茶农“因茶脱贫”的实际情况,冒着飘洒的细小雪绒,我们来到了兰巨乡官埔垟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小平的茶叶加工厂办公室,我们喝着沁香的金观音乌龙茶,和朴实憨厚的茶农聊了起来。

现在,官埔垟村共有226户人家,总人口有750人。官埔垟村种茶面积达1000余亩,兴建茶叶加工厂9家,是远近闻名的金观音种植专业村。2011年产茶青47万斤,产值约250万元,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3195元,提高到2011年的7053元,茶产业单项实现人均增收3300元。

以下是我们通过对官埔垟村的6个茶农的调查而制作的一张表格。通过这张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种植茶叶后经济收入发生的变化——

浙江省龙泉市兰巨乡官埔垟村农户调查表

(二)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

龙泉市人大副主任、同为浙江省茶产业协会红茶分会会长和龙泉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苏一中向我们介绍:在龙泉,其他产业发展,潮起潮落,大浪淘沙,而现在做金观音的企业,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比如龙泉的金福公司、阳光公司。

根据苏一中的提示,我们对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

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

2003年创建,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科研、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企业;拥有金福茶业、白天鹅观光农业园、白天鹅休闲山庄、白天鹅土特产超市、茶馆等实业;拥有多条现代化标准茶叶生产线,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建有直销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公司作为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龙泉市茶业骨干企业,先后通过QS认证、中农有机茶认证;是浙江省示范茶厂、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名茶、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等五十多项荣誉。

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

2003年创建,是一家集农产品基地建设、名优茶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开发于一体的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位于兰巨乡阳光农业园,离龙泉市区12公里。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低山缓坡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一流的生态环境,通过荒山地流转开发,在兰巨乡豫章、独田等村建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4000亩,其中:金观音茶叶基地1000亩,特色水果基地2000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000亩。公司产品有“龙泉红”红茶系列,“龙泉红”金观音系列、乌龙茶系列等二十余个品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龙泉茶业界的龙头企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推广金观音茶种植

(1)金福公司:

茶园面积有2000亩。

(2)阳光公司:

茶园面积有1000亩。

以上两公司均以种植金观音茶树为主业。并且拥有自己的多项茶叶品牌,如金福公司的“必福牌金观音”和阳光公司的“金观音龙泉红”等。

2.高度重视科技研发

(1)金福公司:

公司作为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坚持走“科技兴茶”之路,与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学实习基地。公司与浙江大学茶学系联合研制的“金观音”新产品已通过省级科技鉴定,并成功实施“金观音”多茶类生产体系建设及示范推广。

(2)阳光公司:

公司与福建坦洋工夫集团携手合作,研制成功“龙泉金观音”红茶——龙泉红。公司借福建坦洋工夫集团品牌平台优势和红茶加工技术优势,采用公司茶园基地及金观音优质茶叶原料优势,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面向全国发展市场的高端红茶,为农村经济及当地茶叶发展作出贡献。

3.带领农民共同发展

(1)金福公司:

基本经营模式是公司茶园基地+合作基地+农户。这种合作基地的茶园有10000亩,有1000余农户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2)阳光公司:

基本模式是公司茶园基地+公司属下的阳光茗茶专业合作社+农户。在公司茶园基地的带动下,周边两镇三乡种植茶叶的农户达500余户,种植面积近5000亩。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金福公司:

在四星级农家乐“白天鹅”基础上扩建、提升的“金观音庄园”,是龙泉金观音农林观光旅游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3500万元,是龙泉市展示茶文化的重要旅游景点和茶叶购物点。

(2)阳光公司:

在龙泉市闹市区华楼街开设了龙泉红茶庄,2011年3月被龙泉市评为“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示范茶楼”。

我们可以从以上企业的情况中发现,企业和茶农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企业起到了上联茶农,下联市场的作用。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合作社、茶农进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从而建立起共同发展的产业链。由于企业办起了茶馆茶楼,于上,面对的是茶叶的生产,于下,面对是终端的消费者。这些龙头企业,既掌握了来自茶业市场如武夷山茶业交易市场的商业信息,又掌握了来自广大消费者的直接信息,所以,这些企业在组织生产的时候就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作为龙头企业,当然名副其实了。

(三)与茶相关的社会组织

在了解了龙头企业对于龙泉茶业发展的作用后,我们走访了与茶业有关的非政府组织,即龙泉的一些协会、研究会。这些社会组织,对龙泉的茶业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据了解,龙泉市目前主要有浙江茶产业协会红茶分会、龙泉市茶叶产业协会、龙泉市茶文化研究会等3个涉及茶业的社会组织。

龙泉市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徐平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协会的作用:2007年完成了“龙泉金观音”的商标注册登记工作;将“龙泉金观音”作为公用品牌,并制定了相关产品生产标准和品牌使用规则、管理办法;组织企业和农民进行交流,外出考察、参观和参加诸如博览会等活动;向政府建言献策,对政府在制定出台针对茶产业的政策产生影响,如争取支持企业和农民的专项资金;在龙泉本地组织相关的竞赛评比活动,如2010年举办了龙泉市金观音“茶王赛”;向农民免费提供灭虫灯、粘虫板等。“我们的这些社会机构,是政府链接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徐平这样说。

苏一中是新成立的龙泉市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通过他,我们了解到,这个社会组织刚一成立,就组织力量全力以赴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在新形势下,龙泉茶产业如何转型升级?2012年11月1日,龙泉市委办公室和市委政研室编发的《决策参考》刊发了苏一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浙江红茶之都》,在对红茶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弱我强,人泛我专”的差异化发展,如何谱写龙泉茶业新篇章,做大产业,做优产业,做强品牌,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加快推进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必有之路;打造浙江红茶之都,是必然选择。

尽管针对苏一中“打造浙江红茶之都”的结论,我们认为应该还有再深入研究、探讨的空间,但至少对于他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和做法,我们深感钦佩和欣慰。党的十八大对“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龙泉市茶业界的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正是我们“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所需要的。

三、生态文明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生态保护,这似乎一直让政府部门、经济实体感到十分为难。要发展经济,不牺牲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鱼和熊掌岂能兼得?许多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会这样认为。他们认为,牺牲环境,是发展经济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于是,我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惟GDP至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

那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呢?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了答案,至少是在龙泉山峦起伏的林区。

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在不久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做好山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怎么做?我们从兰巨乡大力推进金观音种植上看到了答案。

兰巨乡的农民在未种金观音前,主要是靠砍树维持生计。长年累月的砍伐,对森林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如许多山地原先是茂密的树林,后来成了长满茅草的荒坡野岭,这是其一;由于树木遭到了无节制的砍伐,带来的又一个后果是水土流失,这是其二;种植其他农作物吧,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给土壤到来了污染,这是其三。仅这三条,处在凤阳山区域的兰巨乡的生态环境势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兰巨乡官埔垟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平介绍,自从200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金观音茶树后,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他说,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要统一收管林木,按规定,每亩补偿29.2元。这回,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意见,因为,农民现在有了茶园。树不让砍了,给点补偿,农民还是乐意的。这要是在以前,农民肯定不让,弄得不好还会上访。所以,现在农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说起生态保护,张小平来了兴致。他介绍说,种上金观音后,至少给生态保护带来五大好处,一是没有人再去砍树了,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二是,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野生动物自然也有了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三是,种上了茶树,就保护了水土;四是,茶树是天然的森林防火隔离带,茶树不怕火,所以山火一旦烧起来,遇到了茶园,就熄灭了(官埔垟村所处的山林已经多年没有发生火灾);五是给原来长满茅草的山地披上了绿装,因为茶树是四季常青的。

随同我们一起调研的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国隆认为:包括龙泉在内的丽水地区,山地占了较大的比例。丽水山区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丽水山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龙泉大力推行金观音种植以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样本。

四、尚存问题

在调研中,并且在与龙泉市相关人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在龙泉推广金观音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

就目前龙泉的产业现状而言,存在茶叶种植基地规模小,加工能力和水平弱的问题。面积、产量、产值等落后于丽水地区的松阳、缙云、遂昌等县;同时茶业企业的规模、实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都相对弱小。

(二)品牌认知不够

“龙泉金观音”作为新创建的区域性共用品牌,通过近几年的打造,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仅限于一定的区域和范围,远不及一些传统知名品牌和新兴品牌。同时,企业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统一的品牌建设意识,也影响了“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销售渠道散乱

由于龙泉没有茶叶产地交易市场,缺乏销售窗口和经销商,营销队伍薄弱,“龙泉金观音”销售以地方特产、中高档礼品茶为主,一部分产品销往安溪、武夷山、松阳等茶叶市场,销售渠道散乱,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

(四)技术人才缺乏

无论是龙泉市乡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技术、营销、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特别是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稀少,导致许多工作难以及时跟进,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五)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龙泉市对茶产业予以了重点的政策扶持,由于产业发展正处在快速提升期,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

五、今后措施

就以上存在的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发现,龙泉市委副书记蒋世懿、龙泉市副市长徐炳东、龙泉市农业局局长郑玉贤等都有较为深刻和较为理性的认识。这种在一片叫好声中表现出来的理智和冷静,反映出他们作为长期在山区工作的干部的成熟和深谋远虑。

副市长徐炳东表示,龙泉市看准并锁定了大力发展“龙泉金观音”产业,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龙泉市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顾问,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为成员的“龙泉金观音”茶文化产业五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和考核检查。聘请国家、省、市有关茶叶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二是,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龙泉金观音”茶叶文化发展规划。三是,强力推进茶产业招项争资工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举全市之力谋项目、立项目、抓项目,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项目和资金。继续实施招才引智工作,以“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化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为合作平台,以项目实施和课题攻关为纽带,以科技合作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切入点,全力抓好“浙江龙泉茶文化产业园”等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工作,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与专业社积极参与,强化与外资对接,引资入市、引企入园,做大做强茶产业。四是,按照全面推进,优先突破的原则,加大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以“亩产论英雄”,每年确保不少于1000万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保证茶产业五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茶产业,谋划组建“龙泉金观音茶叶集团公司”,并积极筹备“上市”,鼓励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壮大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茶叶企业、茶叶生产大户的贷款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和茶叶用地鼓励政策及税收扶持措施,推进茶叶规模基地建设,加快茶叶企业发展。

我们了解到,龙泉市现在已经确定了一批重点工程,这将有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一)基地扩面提升工程

力争到2016年,使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打造10个1000亩以上茶叶重点专业示范村,创建10个500亩以上的茶叶重点示范基地。

(二)茶叶加工提升工程

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在茶叶主产乡镇引导茶叶聚集加工园区建设,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培育10家茶叶重点龙头企业,扶持10个茶叶重点专业合作社,力争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目标。

(三)品牌建设提升工程

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龙泉金观音”品牌,推进“龙泉金观音”共用商标和企业商标的“双商标”联动,加快“龙泉金观音”品牌由省著名商标向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向中国名牌、省级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迈进速度。

(四)市场营销提升工程

建立以产地市场为中心,大中城市销售为重点,网上市场为补充的市场网络,积极打造浙闽赣茶叶边贸集散中心和金观音特色茶叶集散地。重点建设兰巨五梅垟特色茶叶交易市场。

(五)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将茶叶人才引进纳入科技人才引进项目,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加工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种植、加工、评茶、茶艺及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产业管理人才。

(六)茶文化提升工程

发挥“茶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挖掘和弘扬龙泉茶文化。通过积极举办品茶、茶艺茶道表演、茶摄影、展示展销、出版茶文化书籍等活动,开展茶文化研究、交流,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提升茶楼茶馆文化品位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发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六、几点启示

通过在龙泉的调研,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或者说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创新发展才有出路

守旧定无出路,惟有创新,才能找到一片“蓝海”。龙泉力推金观音的成功实践,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

以前靠砍树过日子的山区农民,在面对自然保护区严格的管理规定时,再砍树是不行了,但日子还得过,于是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活。他们大胆地撇开了本地茶树,而是从福建引进了最新科研成果金观音茶树种。

这种全新的品种,到底在龙泉能不能存活并繁衍开来?面临失败的危险,凭着勇气和胆略,龙泉农民坚持了下来并且获得了成功。受到差异化竞争成功的启发和激励,龙泉更加坚定了走多品种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但是,龙泉的创新,应该远不止金观音茶树的引种,而应该有更加活跃的,更加超前的,更加具有龙泉特色的创新实践和举措。龙泉从现在起就应该确立“多元化”的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和培育创新团队,跳出茶叶来“鸟瞰茶业”,规划茶业,尽可能地与世界接轨。实事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茶叶并非仅仅是用来泡茶喝的,茶叶的衍生产业已经涉及到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众多领域。

(二)生态文明才有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带有基础性的重要一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便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山区发展金观音茶产业,在成片的树木间,在原先长满茅草、灌木的坡地上,在两山之间的谷地种上绿油油的茶树,对生态保护有着非同凡响的作用,它既可以避免乱砍滥伐、保护动物,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止森林火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对茶有精美的论述:“茶,南方之嘉木。灌木丛生,乔木傲立;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大地;四季常绿,赏心悦目;磨砺成仙,健康身心。茶,是生态的结晶,是自然的内涵,是美好的象征。茶园,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绝妙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发挥茶和茶文化的生态功能潜力无限,意义重大。”

生态得到了保护的同时,农民增加了收入,产业到了发展,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告示人们:绿色发展是一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和必由之路。

(三)文化支撑才有活力

现代人愈来愈明白这样一个道路:文化就是生产力。产品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没有文化,就没有品牌。这是铁律。

所以,深入挖掘蕴藏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文化内涵和特质,并融汇于商品生产之中和消费活动之中,是产业从业者和相关人员义不容辞的使命。

目前,对于“龙泉金观音”的茶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文章好做。要避免走入误区,以为一旦讲茶文化,就是讲陆羽,就是茶艺表演,就是几个文人墨客一边喝茶一边吟诗作画。当然,这也是茶文化,但这种茶文化未免太狭隘了。我们所谓的茶文化是多维度的,也是开放的。比如,除了雅文化外,还有存在于普通百姓中的俗文化,他们才是茶叶消费的主体。比如,围绕产品的品牌确立和推广,就少不了商业文化。比如,涉及茶产业的企业,本身就有一个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存在。比如,龙泉的“三宝”瓷、剑、茶原本属于各自的文化,如何做到“三合一”,这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文化研究课题。

(四)科技引领才有效益

龙泉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也好,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科技引领的重要性。为了聘到一个好的技师,企业甚至愿意开出30万元年薪的“聘金”;政府也拿出资金来予以补贴。由此可见技术的分量。

要真正打响“龙泉金观音”的品牌,从地头到茶桌,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撑。金观音为何能在龙泉山区引种成功,起初就是因为和浙江大学的合作。龙泉已经尝到了甜头,相信他们依然会坚持走“科技引领”的发展之路。

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大力提升茶科技的综合研发水平,深化茶产品的综合开发,拉长产业链,以茶产品的多样性来满足大众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要融合多学科,提升茶科技综合研发水平,重现对各类茶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其次,要加强茶产品的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如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化妆品、茶保健品、茶纤维、茶工艺品和茶器具等;再则,要合理开发夏秋茶,完善茶品类的结构等。

(五)龙头带动才有信心

在整个从地头到茶桌的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由于“天然”的对市场的灵敏度,才能以销定产,带动茶叶生产和茶叶销售。正因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龙泉市对企业的发展极其关注和支持。许多扶持政策,都向企业倾斜。难怪我们在调研中,许多企业老板会说:“在龙泉,茶产业企业‘生态环境’非常好。”

另外,龙泉山区的茶农因为有了在市场上奔腾的“龙头大哥”,茶农们就更有信心去种植好他们的茶园了。一些企业的做法,更是让茶农吃了定心丸:在市场上卖不掉的茶叶,企业统吃。企业虽然有力压力,也增加了成本,但企业却承担起了“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鉴于此,我们认为,龙泉市“抓中间,带两头”的策略是非常可取的。

(六)放眼市场才有底气

没有市场,便没有产业。放眼市场,不仅是放眼国内市场,也要放眼国际市场,若此,我们的茶产业才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龙泉正在走的那条多品种特色发展之路,就是因为看到了市场的空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绿茶是排在第一位的健康饮品。那么,我们就大力发展绿茶好了。可是,另一种情况也随之出现:大家一哄而上都去搞绿茶了。绿茶就面临过剩危险了。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的茶园面积达到3018万亩,占世界茶园面积的一半左右,茶叶产量达到了147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更多的人是喝红茶的,那么就发展红茶吧。可是,红茶的过剩情况已非常严重。如早在2005年,世界第二大红茶出口国肯尼亚向茶农发出警告,全球茶叶市场已经严重供过于求,造成茶叶价格不断下滑。据肯尼亚农业部及全国茶叶协会提供的数据,全球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在2008年前达到最高峰,从2008年开始便不断持续下滑。2004年,全球茶叶市场供应比需求超出1亿公斤左右。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今后10年内将越来越严重。

既然绿茶和红茶都似乎严重过剩,那么就上白茶、黑茶、乌龙茶吧。但是,我们对这些茶的市场行情又了解多少呢?所谓过剩,是真过剩还是假过剩呢?所以到底要怎样发展才有空间,到底诱人的“蓝海”在哪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市场没有搞清楚,我们的发展就会带有盲目性。

同时,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高档精品茶过剩,低档的面向普通人家的茶过剩吗?相对于2002年世界茶叶十大消费大国人均年消费量,最低的突尼斯人均消费为1.25公斤,而我国目前的年人均茶消费才0.8公斤(2000年只0.2公斤)。由此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茶消费,尤其是面向大众的茶消费,仍具有很大的需求和市场空间。

避开单纯的茶叶生产,转而发展以茶叶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高端产业又会如何呢?我国茶叶90%以上是直接饮用,10%左右用于深加工,而日本茶的深加工程度为40%。茶树浑身是宝,综合开发利用的文章还远没有做够。

(七)政府给力才有保障

以上论述的“六个才有”的最终保障是“政府给力”。龙泉市一旦看清了“龙泉金观音”的市场,也看清了未来的方向,就应该下定决心扶持和帮助企业、茶农。我们在龙泉已经欣喜地看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

时下的政府都打出一个口号“服务社会”。这是政府工作作风“转型升级”的具体表现。龙泉市既然已经认准了目标要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那就要真正做到“举全市之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我们在调研中,一些相关人士有些许担忧:最怕“朝令夕改”。但我们深深感觉到,龙泉市政府这回是铁了心——走绿色发展之路,绝不回头。当然这种发展之路,要依靠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而科学发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这种精神;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这种精神;投身于浙江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社会”建设,也需要这种精神。龙泉,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龙泉市龙泉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观音送子图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探究
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龙泉破壁灵芝孢子粉三萜含量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龙泉:政府规划议案被暂缓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