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隧道拓宽前后围岩应力应变分析

2013-08-11 09:09周成涛陈俊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净距拓宽拱顶

周成涛,陈俊涛

(1.重庆市勘测院,重庆400020;2.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

渝州隧道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王洞背斜东翼,岩层倾角稍陡,线路走向为44°~48°,与地质构造线小角度斜交,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坡度一般为10°~20°,局部由于人工开挖形成陡坎,坡度达60°~70°,上覆土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一般厚为0m~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砂质泥岩。

经调查,隧道现状分左、右双洞,均为单向两车道隧道,平面成喇叭型布置,进口段两隧道结构间净距约10m,出口段为15m。隧道净宽10m,净高6.6m,圆拱直墙,拱厚75cm,边墙厚110cm。采用矿山法施工,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以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筋网为主要支护手段;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洞壁稳定,无变形迹象,局部有水痕。

根据设计方案,现拟对原有的渝州隧道进行扩挖,但不改变原隧道走向及长度。扩挖后,隧道洞净跨17.5m,洞高约8m,双向四车道,拟采用复合式衬砌,矿山法施工。

上述工程为典型的小净距隧道施工问题。在采用钻爆法进行隧道拓宽施工过程,将对围岩进行二次扰动,这是一个周边松动围岩发生进一步变形及围岩应力场、应变场重新建立的过程[1-5]。一般小净距隧道施工对隧道围岩受力分布及围岩变形有重要的影响[6-11]。针对渝州隧道工程特点,本文基于有限元理论方法对小净距隧道拓宽前后围岩应力应变分析,为类似工程安全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1 隧道有限元模型

模型取隧道受偏压最严重的最不利断面进行分析;为了减小边界效应,设置隧道边缘至模型边缘为隧道宽度的3倍,隧道低部至模型边缘设置为隧道高度的3倍,模型的尺寸为72m×152m[12]。

计算模型左、右边界为X方向约束,底部边界为Y方向约束,顶部边界为自由面。计算模型详见图1[13]。

另外,在模拟岩土体开挖时,采用单元的生死状态模拟计算。根据“杀死”单元部分的应力值,计算得到开挖边界面各节点处,由 “死”单元作用的节点力,通过把与上述节点力等值反向的力施加到开挖边界对应的节点上。“杀死”单元时,程序用一个很小的因数乘以单元的刚度系数,并从总的质量矩阵中消去单元的质量来实现“杀死”单元[14]。

图1 有限元分析模型

2 计算结果分析

隧道围岩开挖后,改变了之前原始的应力状态,选取围岩作为分析对象,可以更加直观地反应出隧道拓宽前后围岩的稳定情况[15]。

2.1 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如图2、图3所示分别为原有隧道及隧道拓宽后围岩所发生的水平位移云图。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偏压影响,围岩的最大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地表上部、隧道左洞右上角:向左方向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5mm,向右的水平位移最大值约0.4mm;由图3我们可看到隧道拓宽后围岩水平位移明显增大,向左方向最大值达到1mm。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左洞隧道拱顶右侧围岩松动圈的范围明显扩大。

图2 原有隧道施工完成时水平位移云图(m)

图3 隧道拓宽后水平位移云图(m)

如图4、图5所示分别为原有隧道及隧道拓宽后围岩所发生的竖向位移云图。从图4可以看出,由于受偏压影响,隧道右洞的竖向位移大于左洞,并且右洞拱顶围岩的松动范围也比左洞更大。其中,最大拱顶沉降位移为2.7mm。由图5可看到隧道拓宽后围岩竖向位移明显增大,最大拱顶沉降位移为5.0mm。

2.2 围岩拉应力对比分析

如图6、图7所示分别为原有隧道及隧道拓宽后围岩拉应力云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主要发生在右洞拱顶右侧附近,其中最大值为0.33MPa。从图7中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主要发生在右洞右边墙附近,其中最大值为0.49MPa。

图4 原有隧道施工完成时竖向位移云图(m)

图5 隧道拓宽后竖向位移云图(m)

图6 原有隧道围岩拉应力分布云图(Pa)

图7 隧道拓宽后围岩拉应力分布云图(Pa)

2.3 围岩压应力对比分析

如图8、图9所示分别为原有隧道施工完成时、隧道拓宽后围岩压应力云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最大压应力主要发生在两隧道的左右边墙附近,其中右洞压应力明显大于左洞,最大值为-2.86MPa。从图5可以看出围岩压应力分布情况基本同隧道拓宽以前一样,但是最大值增大为-3.22MPa。

2.4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如图10所示为原隧道围岩塑性区主要发生在两隧道的右边墙附近,但是塑性变形并不大,为0.21×10-3。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塑性应变的分布状况基本不变,但是塑性变形增大到0.39×10-3。

图8 原有隧道围岩压应力分布云图(Pa)

图9 隧道拓宽后围岩压应力分布云图(Pa)

图10 原有隧道塑性变形云图

图11 隧道拓宽后塑性变形云图

3 结 论

通过以上对隧道拓宽前后围岩位移、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隧道拓宽后,围岩竖向位移明显增大;左右隧道拱顶松动圈扩展也较迅速,甚至可能贯通至地表,建议在拓宽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拱顶进行支护。

2)隧道拓宽后,围岩的拉应力及压应力明显增大;受上部偏压影响,其最大值主要是分布在中央岩柱及右洞右边墙附近。

3)通过对塑性区的分析,可以发现右洞右边墙塑性应变较大,在隧道拓宽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支护力度。

[1]关宝树.隧道工程维修管理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汪敏,廖少明,侯学渊.近距离重叠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地面变形预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1141-1146.Wang M,Liao S M,Hou X Y.Ground deformation prediction of shield tunnelling in closely overlapped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4,32(9):1141-1146.

[3]毕继红,江志峰,常斌.近距离地铁施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5,26(2):277-281.Bi J H,Jiang Z F,Chang B.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memo tunnels with short distance between them[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26(2):277-281.

[4]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5]李晓红,靳晓光,王宏图.采动下卧煤层对深埋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05,26(9):1448-1455.Li X H,Jin X G,Wang H T.Study on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deep buried highway tunnel with underlying coal bed exploiting[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26(9):1448-1455.

[6]靳晓光,李晓红.某深埋长隧地应力演化及围岩应力位移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1):40-43.Jin X G,Li X H.Numerical modeling of in-situ stress and surrounding rock displacement of deeplong tunnel [J].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2004(1):40-43.

[7]曾小清,曹志远.半解析数值法在地铁工程双线隧道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1998,15(1):46-52.Zeng X Q,Cao Z Y.Application of semi analytical numerical method to double-tube tunnel structures [J].Engineering Mechanics,1998,15(1):46-52.

[8]张冬梅,黄宏伟,王箭明.盾构推进引起地面沉降的黏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1,22(3):311-314.Zhang D M,Huang H W,Wang J M.The viseo·elastic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 of the soil above the tunnel caused by shield tunneling[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1,22(3):3 11-3 14.

[9]于宁,朱合华.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分析与三维有限元模拟[J].岩土力学,2004,25(8):1331-1334.Yu N,Zhu H H.Analysis of earth deformation caused by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3D-FEM simulation[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4,25(8):133l-1334.

[10]刘艳青,钟世航,卢汝绥,等.小净距并行隧道力学状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5):590-594.Liu Y Q,Zhong S H,Lu R S,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in tunnels with small spac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0,19(5):590-594.

[11]刘波,陶龙光,丁城刚,等.地铁双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预测研究与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3):356-361.Liu B,Tao L G,Ding C G,et al.Prediction for ground subsidence induce by subway tube tunneling [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06,35(3):356-361.

[12]朱汉华.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3]王文正.公路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及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3.

[14]龚曙光.有限元分析与ANSYS APDL编程及高级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5]徐干成,白洪才,郑颖人,等.地下工程支护结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净距拓宽拱顶
继承“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六)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埋地燃气管道净距不足时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浅谈辊道窑拱顶开裂或塌陷原因分析
拓宽宣传平台 讲好人大故事
我省拓宽企业“混改”——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
大断面超小横净距双线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