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概述

2013-08-13 03:38周健
当代经济 2013年19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增加值比重

周健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目前研究国外主要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文章不少,但大都是现象性、描述性、单列性的说明和解释,缺乏历史脉络梳理、发展过程对比,以及丰富数据的支撑。本文特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六大国外中心城市,从历史演变角度分为快速成长和优化发展两个阶段,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现状特点梳理了其服务业发展的几大特征,同时辅之以数据说明,并根据目前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趋势,对国外主要城市未来服务业的发展作出融合化、知识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四化”判断。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载体,在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整理国外服务业发展较好城市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针对性地勾勒未来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是有必要的。本文力求涵盖较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特选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非凡的国际中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影响力分别覆盖了欧洲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区域级中心城市——巴黎、新加坡;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正在崛起的新型国家级中心城市——首尔。本文服务业、工业、农业含义是广义的概念,具体范围同各个城市统计中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对应。本文特选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当年价,分别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资料、英国统计局、东京都统计局、巴黎统计年鉴、新加坡统计局、韩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统计范围,行业统计口径均与上述来源中的资料保持一致。本文特选城市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均为各个统计年份的数据,2009年以前的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2009年、2010年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

一、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历史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城市发展经历了一场结构性变革,农业、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历经两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涨境地,由三次产业“退二进三”的总体趋势,逐步趋向于服务业内部调整,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1、服务业快速成长阶段

服务业快速成长阶段始于二战后不久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转换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满足以下特点。

(1)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渐下降。纽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美国的制造业中心,但随着金融保险、保健业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就业人数锐减,从1969年的189.7万人下降到1975年的144.6万人,占工业就业人数减少的89.1%,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1963年的23.8%下降到1975年的18.6%,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由1963年的28%下降到1975年的21.4%。与纽约略有不同的东京从1955年到1960年工厂数量增长14%,就业人数增长64.4%,工业产值增长48%,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工业就业人数占比都是较大的,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开始沦为夕阳产业,从1966年到1975年,增加值占比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在社会就业人数上升的基础上,工业就业人数由1968年的216.3万人下降到1977年的191.6万人,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近三十万人。在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的趋势下,伦敦的制造业也沦为了夕阳产业,从1961年到1981年制造业就业人数由145万人降到65万人,减少了55.2%。巴黎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采取了“工业分散”的政策,强调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因而工业总体呈下降态势。略有差异的是,新加坡由于在1959年才获得独立,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因而这一阶段还是着重以发展造船、炼油和电子等出口制造业和围绕出口制造业发展服务贸易、航运等服务经济,工业以及围绕工业的服务业都呈现增长态势。首尔这一阶段的特点与新加坡相似,经历朝鲜战争之后,首尔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工业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与欧美主要城市下降的趋势不同,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

(2)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开始表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其中,金融保险、房屋租赁、信息通讯、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最为显著。从1963年到1975年,纽约现代服务业中较具代表性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47.4亿美元增加到337.8亿美元,就业人数保持相对稳定,从1969年到1975年的七年间,就业人数减少近两万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伦敦开辟了欧洲美元市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发展迅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有了明显的增长,从1951年到1981年,银行保险类、专业服务类的就业比重在整个就业结构中占比分别由4.4%、6.8%上升到13.2%、16.2%,同期内服务业就业比重也由49.7%上升到66.4%。东京服务业增加值从1966年的96.8亿美元增加到了1975年的526.9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8%,同期内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4%左右。巴黎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工业分散”政策以后,服务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达58.1%。新加坡、首尔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也开始加快。

2、服务业优化发展阶段

服务业优化发展阶段始于从20世纪70年代中到20世纪末。历经石油危机,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欧美国家陷入滞涨状态,各大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又有新变化。

(1)工业和部分消费性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从1975年到1997年,纽约工业产值比重由21.4%下降到13.7%,就业人数减少了近40万人,同期内部分消费性服务业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内部占比由22.6%下降为15.3%,就业人数在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占比也下降了3.2%,但由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总体上升,消费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变化不大。伦敦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989年的20%下降到1999年的13.8%,从就业数据看,从1981年到2004年,工业从业人员数,特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惊人,达40多万。东京在1970至1988年的十八年间,工业产值比重从40.5%下降到25.5%,到1999年下降到23.5%,就业人数在1979年到1997年近二十年间减少了6.2万人,就业比重由33.0%下降到26.2%;从消费性服务业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批发零售业在服务业内部占比由1977年的36.8%下降到1999年的23.1%。首尔在1985年到1999年的十五年间,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7.2%,消费性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在服务业内部占比下降最多减少了11个百分点。

(2)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纽约服务业增加值由1975年的121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5710亿美元,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827万人,是1975年的1.3倍。伦敦服务业增加值由1989年的1123.9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198.5亿美元,由服务业提供的工作机会从1981年到2004年有了大幅上升,除交通运输与公共管理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职位数都大幅上升,凸显了服务业就业需求旺盛的态势。东京199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6.4%,相对于197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加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到199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1.5%。首尔服务业增加值也由1985年的181.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958.0亿美元,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81年的49.9%上升到1996年67.9%。到20世纪末,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国外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除新加坡(67%)、东京(75.5%)外,都超过了85%,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3)生产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危机爆发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个城市开始向金融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转变,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提升,以生产服务业中较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产租赁、商务服务为例。纽约到1997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1.6亿美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0%,对比1975年数据增加了将近9个百分点,同期这几大生产服务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60万人。1987年伦敦生产服务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1997年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到1999年,以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物流仓储、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56.6%。1999年东京以金融保险房地产、运输通讯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的占比相对于1975年上升了3.7%,仅金融保险行业的增加值就达到了639.8亿美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0.6%。新加坡已成为了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旅游中心、航运贸易中心,其中1997年金融和商业服务、贸易服务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9%、18.8%。从1985年到1999年,首尔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几大生产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

表1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标志性服务业集聚区

(4)标志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国外中心城市的标志性服务业集聚区,特别是中央商务区在这个时期内基本形成。其中纽约的曼哈顿华尔街和SOHO区、伦敦的道克兰新区和伦敦西区、东京的银座大道和和平岛物流基地、巴黎的拉德芳斯和蒙田大街以及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韩国的大田等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服务业集聚区,具体如表1所示。

(5)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兴起,上述几大国际中心城市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到2000年,纽约地区成为全美领先的因特网枢纽都市。伦敦市的信息服务业市场具有欧洲最快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7%。东京信息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销售额占全国的1/2,规模达400多亿美元。首尔于2000年电信服务业数量就达到了1805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新加坡已成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除了信息服务业之外,上述国外主要城市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咨询业、中介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成为21世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

进入21世纪,国外特选城市服务业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到2011年上述几大国际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低的新加坡也达到了70%,其他城市更是高达85%以上。服务业内部结构日趋完善,以金融保险、商业服务、运输通讯等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已成为服务业主要增长点,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1、服务业总量规模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特选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目前各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到2011年,纽约、新加坡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097.2亿美元、2118.8亿美元,就业人数分别为990.7万人、595.7万人;2009年,伦敦、东京、巴黎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066.2亿美元、7912.8亿美元、6491.7亿美元,就业人数分别为400.6万人、714.9万人、469.6万人(2007年数据);首尔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34.7亿美元,就业人数为402.4万人。

2、服务业结构层次很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表2统计年份中各个城市的农业产值比重都是低于百分之一的,可见国外特选中心城市农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工业产值比重较低,其中新加坡为30%,纽约(10.4%)、东京(15.4%)、巴黎(12.2%)、首尔(13.9%)都是低于20%,伦敦(8.9%)更是低于10%。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农业和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呈现典型的后工业化的服务经济时代特征,服务业成为了主体,就业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如表3所示。在相应的统计年份,除新加坡服务业就业比重略低(71%)外,纽约(90.3%)、伦敦(93.3%)、东京(81.4%)、巴黎(83.2%)、首尔(89.1%)都远远高于80%。

表2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就业规模

表3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就业比重表(%)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在各个相应的统计年份,几大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的服务内部构成呈现相似特征,除巴黎的统计口径有点不一样外,其他城市都是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通讯业占据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其中,纽约在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21.8%)、房地产(14.7%)、批发零售(13.1%)、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12.3%);伦敦在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25.7%)、金融中介(16.6%)、批发零售(14.2%)、运输仓储通讯(14.3%);东京在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22.5%)、房地产(17.0%)、金融保险(15.5%)、运输通讯(7.8%);首尔在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18.5%)、批发零售(18.1%)、商业服务(12.2%)、房地产及租赁(12.0%);新加坡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25.1%)、金融保险(20%)、商业服务(17.2%)、运输仓储(13.8%)。

3、服务业产出效益处于一流水平

服务密度反映的是服务产品在空间分布的密集程度和服务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服务产品反映的是每人平均享有服务产品数量大小的绝对水平,无论是服务密度还是人均服务产品,一定程度上当值越高意味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人均服务产品和服务密度如表4所示。从服务密度看,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每平方公里分别达到7.5亿美元、2.6亿美元、3.6亿美元、0.5亿美元、3.0亿美元、3.3亿美元,除巴黎外,均呈现较高水平。从人均服务产品看,东京以6.0万美元/人,高居第一,其次是巴黎5.5万美元/人、伦敦5.2万美元/人、纽约4.7万美元/人、新加坡4.1万美元/人、首尔2.0万美元/人,各大城市总体上基本持平,均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表4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密度、人均服务产品

4、优势服务行业成为城市主体功能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由于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服务行业发展优势明显,从而完善了城市的主体功能,并成就了其国际地位。如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以2011年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2011IFCDINDEX)为例,综合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综合环境五方面的发展实力,纽约、伦敦、东京位列前三甲。巴黎号称世界时尚之都,凯旋门、塞纳河、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红磨坊,都是国际时尚产业的典型代表,同时巴黎也是国际会议会展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于此。根据国际会议协会统计数据,巴黎2010年共举办国际会议达147次,居世界第三。新加坡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航运和贸易业,确立了其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港2005年吞吐量达到2319万标准箱,人均外贸量排名位居世界第一。首尔研发设计服务特色明显,2010年被评为国际设计之都,医疗美容业发达,被称为世界美容之都。由于国外这几个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在2010年的全球城市指数中,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分别获得前四名,新加坡、首尔分别获得第八和第十名,上述六大城市均进入全球十大城市。

三、国外主要城市服务业发展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目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但在科技进步和强大服务需求的支撑下,服务业发展仍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外主要城市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局面不会有较大的改变,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1、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融合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纽约、伦敦等产业结构“服务业化”的国际大都市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单纯地依靠服务业逐步削弱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创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投入服务化趋势(即产品投入中服务的比重的增加)和产出服务化趋势(即产品后期的服务比重增加)日益明显,制造环节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生产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表5显示,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目前已形成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双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

表5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形成的主导产业

2、城市服务业发展知识化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极其衍生服务、现代物流、信息、电子商务、娱乐创意、商务服务、职业培训、跨国贸易等无一不是服务业发展知识化的体现。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的人才积累更为服务业发展知识化奠定了基础。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都市区,拥有100家大专院校,近800个研究机构;东京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的就有近2000人;法国60%的研究人员在巴黎,而且巴黎一直在研发设计方面位于欧洲前列,2009年,其研发人员有143700人。伦敦、新加坡、首尔等较高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层次都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基础。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先进、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业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

3、城市服务业发展国际化

城市服务业发展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而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城市转移的趋势也是愈发突出,以世界五百强总部而言,上述几个国外特选中心城市除首尔外,2011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巴黎统计年鉴2010、2012。)同2009年相比总部数量都有下降。总体而言,鉴于500强企业全球产业布局,欧美城市总部数量呈现下降态势,纽约减少了2个,伦敦减少了4个,巴黎减少了5个,亚洲新兴市场总部数量则有所增加,以北京为例,在两年内总部数量从21个增加到41个。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的动态变化,除了反映亚洲市场总部经济的崛起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国际服务业转移蓬勃发展,以软件外包、金融外包、动漫外包、客服外包等内容为主体的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总规模为12215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占8.4%,约1026亿美元,全球IT市场的年均增长在5%~6%之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的年均增长在15%~20%之间,远高于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业发展国际化趋势。

4、城市服务业发展信息化

在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经过几十年发展,信息产业至今已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成为世界发展最快、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最高的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首尔等国外特选中心城市,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和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相继出台了很多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

另外,由信息服务带来的服务业信息化将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服务将为交通运输、通讯交流、物流仓储、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产生各种服务新模式,从而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1990.

[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邱伟年、隋广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2(5).

[4]姚永玲、董月、王韫涵:北京和首尔全球城市网络联系能级及其动力因素比较[J].经济地理,2012,32(8).

[5]盛垒:新型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J].改革与开放,2007(4).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7]陈泽鹏、张泽凡:国际大都市发展服务业的经验研究[J].珠江经济,2008(10).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