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大麦934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2013-08-14 03:42董静李梅芳葛双桃许甫超秦丹丹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试种大麦赤霉病

董静 李梅芳 葛双桃 许甫超 秦丹丹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4)

鄂大麦934系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麦类育种团队从杂交组合“C54S-1/酿造二条 F5”中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广适饲料大麦新品种。

1 品种选育过程

1.1 育种目标和亲本来源

根据主攻高产,兼顾抗病 (逆),矮化降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目标,配制杂交组合“C54S-1/酿造二条”。该组合设计旨在利用六棱大麦品种与二棱大麦品种杂交产生的巨大优势,同时通过性状互补,获得聚合双亲优良性状的大麦品种。母本C54S-1为重庆市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光温敏核不育六棱大麦品系,株高70 cm,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茎秆粗壮,每穗平均粒数86.5粒,千粒重38~43 g,作为矮秆、大穗、多粒的基因来源,但是,穗少,迟熟,叶片宽大,有待改良。父本酿造二条为引自日本的二棱啤酒大麦。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多,籽粒色白,酿造品质好,早熟,叶片较窄小,熟相好等优点,但是秆高,穗小,粒少。

1.2 育种过程

2005年4月在武昌以C54S-1为母本,以酿造二条为父本配组,当年赴昆明夏繁加代,2006年夏收F2代表现苗期长势优势强,株高适宜,叶片适中较挺,株型好,穗多,穗大,熟相好,即定为重点组合之一。随后各世代采用系谱法选择,根据主攻高产,兼顾抗病 (逆),矮化降秆,适应机械化生产需求的育种目标,加大选择力度,在优系中筛选优良单株。2009年夏收综合性状稳定出圃。2008至2010年参加本所品比,产量表现突出。2010至2012年度参加并通过湖北省大麦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国家大麦 (秋播)品种区试并进行试种示范,2014年安排现场考察。

2 品种的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性状

鄂大麦934为二棱皮大麦,半冬偏春性,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强,剑叶红叶耳,剑叶和倒二叶微卷,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成穗率较高。湖北省区域试验两年结果为,株高80.8 cm,穗数715.5万/hm2,穗粒数24.6粒,千粒重39.3 g,容重573.0 g/L,全生育期183.8 d,比对照创大麦43迟0.7 d;后期转色熟相好。

2.2 产量

2010至2012年湖北省大麦区试两年平均产量为6038.1 kg/hm2,比CK增产6.61%,居2年完成区试品种的第1位,10个试点9增1减。其中,2010至2011年度平均产量为6556.5 kg/hm2,比对照创大麦43增产10.09%,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5个试点全部增产。2011至2012年度平均产量为5519.55 kg/hm2,比 CK增产2.74%,不显著,居第4位,5个试点中,4点增产1点减产。

图1 鄂大麦934选育过程

2.3 抗性

多年田间表现为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轻度发生,抗倒性较好,综合抗病逆性能力强。在2012至2013年度国家大麦 (秋播)品种区域试验中,鉴定表现为抗赤霉病,中抗条纹病,高抗大麦黄花叶病。

3 品种试种示范

通过多年的试验、试种和示范,鄂大麦934均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综合抗病 (逆)性较强,适应性广,适于湖北及周边大麦区推广种植。

2011至2012年度在襄州区张罗岗原种场试种示范约0.33 hm2,收获种子2170 kg,折合单产为6516.5 kg/hm2,较相邻的CK创大麦43增产11.7%。在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南湖试验地示范约0.13 hm2,在灌浆期大风大雨的条件下,收获种子832 kg,折合单产为6255.6 kg/hm2,较相邻的CK创大麦43增产9.5%。未见白粉和条纹病,赤霉病轻度发生。

2012至2013年度在襄阳张罗岗原种场种植0.2 hm2,由于秋冬春连旱,出苗不匀不齐,但后期总体仍然表现为穗多,穗大,穗层整齐,收获种子1329 kg,折合单产达到6645 kg/hm2。在潜江总口农场试种示范和繁种6.67 hm2,由于雨水多,整地不及时,播种较晚,但鄂大麦934仍然表现分蘖强,穗大粒多,单产达到6130.6 kg/hm2。且晚播不晚熟,是稻棉良好的茬口作物。

4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湖北省生态、气候及鄂大麦934的品种特性、栽培试验和多年试验示范结果,归纳其栽培要点。

(1)适期播种:鄂中南、江汉平原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鄂北地区在10月下旬。鄂大麦934耐迟播,即便播期推迟到11月中旬,亦能获得较高产量。

(2)适量播种:鄂大麦934是一个多穗、大穗品种,穗数和穗粒数是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为提高成穗数,应综合播期、茬口、天气、肥力水平等因素,作适当调整。中高肥力田块播量一般为150~165 kg/hm2,基本苗在240万/hm2左右;低肥力田块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15 kg/hm2播种量。晚播田块以每推迟3 d播种量按7.5 kg/hm2增加为宜。

(3)科学施肥,促控结合:大麦对施氮量较为敏感,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每公顷需施纯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180 kg、135 kg、135 kg。施氮量按重施底肥 (65%)、伴施种肥 (15%)、晚施拔节肥 (20%,在植株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施)、辅喷叶面肥的模式操作,促进壮苗早发,培育大穗,优化品质[1]。

(4)强秆抗倒:在麦苗五叶一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有利于降低株高、增加抗倒伏能力,获得高产[1,3]。

(5)在足墒播种、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排渍,搞好化学除草,控上促下,防倒防衰。

(6)综合防治病虫害:鄂大麦934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但赤霉病、白粉病等均有发生。注意播种前用石灰水 (1%)浸种,或用大麦清、粉锈灵拌种,防黑穗病和条纹病。重点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1,2]。

(7)适时收获,及时脱粒整净,晒干,入库。人工收获在蜡熟末期,机械收获在完熟期适时收获,防止淋雨、发芽、霉变,提高其商品性,实现丰产丰收[1-4]。

[1]李梅芳,张 京,葛双桃,等.高产多抗优质裸大麦鄂大麦50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4):53-56

[2]李梅芳,董 静,许甫超,等.小麦新品种鄂麦352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1-2373

[3]董 静,杨艳斌,许甫超,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小麦主要性状的调控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2):1403-1406

[4]葛双桃,李梅芳,许甫超,等.密肥调控对啤酒大麦鄂32380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1):1254-1257

猜你喜欢
试种大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我的大麦哥哥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2米高“巨人稻”试种成功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