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013-08-14 05:25胡志奇李世荣
重庆医学 2013年29期
关键词:颞肌构筑肌纤维

王 量,胡志奇,李世荣

(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美容专科医院,重庆 400038;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 510515)

颞肌瓣及颞筋膜瓣是整形外科进行面部修复重建时常用的组织瓣。颞肌、颞筋膜、帽状腱膜联合转移悬吊术用于治疗晚期面瘫,是对面瘫动力性纠正的1种较好术式。但该术式矫正畸形后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颞肌收缩力量过强导致患侧口角过度上提、过度闭眼;颞肌在颧弓处折叠使得面部轮廓臃肿。准确的确定转移的肌瓣量是能否最大程度、最恰当恢复面部表情,不致过度表达,减轻供区继发畸形,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颞肌的解剖学研究国内外已不鲜见[1-3],本实验通过深入研究颞肌构筑学特点,分析其功能特性,为面瘫动力矫正术转移肌瓣确定所需供肌量及优化术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8具10%甲醛固定1年以上的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年龄(45.4±18.4)岁]。检查尸体面部无外伤、畸形,上、下颌牙齿完整,咬合关系良好,颞下颌关节形态正常。

1.2 方法 (1)去除右侧颞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颞肌筋膜并仔细剥离。(2)沿下颞线作弧形切口,离断颞肌起点,使用咬骨钳将颧弓及部分颧骨咬断,显露颞肌止点,并离断其附着在喙突上各面,下颌支前缘直至上颌骨后面的肌腱、肌纤维。(3)紧贴骨面,取下右侧颞肌,注意其完整性,将肌块表面的脂肪、筋膜仔细剔除。(4)肉眼观察颞肌形态、肌纤维走向及其内部排列,并根据肌纤维走向、排列及其附着腱板等情况将颞肌分为前、中、后3部分。

取下颞肌标本按李志义[4]、Van Eijden等[5]的方法测量肌构筑指数,包括下列内容:(1)肌湿重(wet muscle weight,WMW):用吸水纸吸干肌肉表面水分,用天平称重。(2)肌长(muscle length,ML):用卡尺测量肌纤维起点最近端至止点最远端的距离。(3)羽状角(θ),为肌纤维与肌腱之间的夹角。用量角器在肌块的垂直切面上测量。(4)肌纤维长(muscle fiber bundle length,MFBL):用卡尺测量肌束长,颞肌前、中、后3部均为短肌束,肌束长即代表肌纤维长。(5)肌节长(sarcomere length,SL):固定之后的肌纤维的平均肌节长度。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取完整肌束,蒸馏水浸泡48h,25%硫酸浸泡72h,分离单根肌纤维,用 Mallary磷钨酸-苏木精液(PTAH)[6]染色。染色方法如下,①肌纤维撕片充分自来水洗、蒸馏水洗;②撕片经5%重铬酸钾水溶液处理30min,充分自来水洗,蒸馏水洗;③于组织切片上滴加1~2滴30%双氧水,氧化1~2 min,然后充分水洗;④入改良的PTAH 1h;⑤95%乙醇分化(镜下控制);⑤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在放大600倍的显微镜(Olympus BX51)下,计数50μm长度内的全部肌节数。每一肌块测数6根肌纤维,共测数300μm。算出肌节长(sarcomere length,SL),进而得到单根肌纤维的肌节数 (sarcomere number/fiber,SN/F)。(6)生理横切面积(physiological cross-sectional area,PCS),PCS= WMW(g)×cosθ/[CFL(cm)×肌密度(g/cm3)]为消除尸体固定时张口度对肌纤维长度的影响,以标准化肌节长2.2μm来校正肌纤维长(corrected muscle fiber bundle length,CFL),以利于比较。肌密度(muscle density)为假定值,即1.056g/cm3[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One-Way ANOVA统计学方法进行颞肌前中后3份数据比较,计量资料以表示,方差不齐,以Brow-Forsythe法为准行方差分析,并以Tamhane法行多重检验,余者以LSD法行多重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颞肌的形态特点 颞肌起自颞窝下颞线,肌束纤维由前向后逐渐由垂直变为平行呈扇形向下汇聚,穿过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见图1、2。

图1 颞肌及其附着

2.2 颞肌的肌构筑指数 WMW、ML、MFBL、θ、SL、CFL、PCS及PCS/WMW、CFL/PCS在颞肌前、中、后伤比较,见表1、2。颞肌前、中、后份的肌湿重分别为(13.17±3.41)、(12.30±3.59)、(9.68±2.50)g;肌长分别为(91.28±5.93)、(100.15±3.64)、(110.53±6.18)mm;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485.90±124.36)、(396.59±110.05)、(313.31±75.72)mm2。颞肌前、中、后3部分的PCS比较前部与后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与前、后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部肌的PCS/WMW也高于中、后部(P<0.01),颞肌前部属高张力型肌。颞肌中、后部MFBL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FL/PCS相比较,前部与后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部与前后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2 离体颞肌

表1 颞肌的肌构筑指数(,n=8)

表1 颞肌的肌构筑指数(,n=8)

a:P<0.05,与颞肌前伤比较,b:P<0.05,与颞肌中伤比较。

?

续表1 颞肌的肌构筑指数(,n=8)

续表1 颞肌的肌构筑指数(,n=8)

a:P<0.05,与颞肌前份比较。

?

3 讨 论

Van Eijden等[8]将颞肌按前后方向分成6等分进行肌构筑学研究,但临床工作中更需要了解以肌内血管神经走行决定的肌亚部情况。胡志奇等[9]发现颞肌具有较为恒定的3条神经血管束,前、中、后3束血管神经束分别支配颞肌前、后、中束,这种颞肌神经血管间的伴行关系就形成了独立的肌亚部,本研究通过对肌亚部的构筑学研究为使用颞肌进行精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从肌构筑学看,通过分析肌纤维长度、数量、排列方式以及肌纤维总量和由此而产生的生理横切面积等可对肌肉的生物力学属性,如肌的速度,缩短幅度及张力等进行判断。其中,肌肉能产生多大的张力由生理横切面积决定。力量型的肌肉生理横切面积/肌重比率较高,而速度型的肌肉则肌纤维长/生理横切面积比率较高[10]。本研究证实:颞肌前、中、后3部分的PCS比较前部与后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与前、后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部肌的PCS/WMW也高于中、后部(P<0.01),这与 Van Eijden等[8]的研究结果是部分相符的。颞肌前部属高张力型肌,颞肌中、后部 MFBL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FL/PCS相比较,前部与后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部与前后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部较前部高,说明后部肌较前部肌的收缩速度快,但产生的张力小。

胡志奇等[9]研究表明颞肌中束由颞肌后动脉、神经支配,支配动脉、神经在颧弓上缘1~2cm处分出二级分支,因此将颞肌中束再分为具有独立结构的两束是可行而不影响其功能的。本研究颞肌中束的PCS是(396.59±110.05)mm2,与Van Eijden等[8]按前后方向作均等的6个部分进行测量研究的中间两束439mm2相较,约为后者的90%,考虑为黄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之间的差异。应用时中束可以再分为两束,每束约198 mm2,仍大于5条提上唇口角表情肌的合力[11],但临床经验证实供肌转位或移植到受区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致使肌力下降,从而力量趋近。也有学者研究了将颞肌从矢状面劈开,形成逆行肌瓣,用于修复跨越头面部中线的组织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将颞肌的应用解剖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未来的修复重建外科中颞肌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1]Burggasser G,Happak W,Gruber H,et al.The temporalis:blood supply and innervation[J].Plas Reconstr Surg,2002,109(6):1862-1869.

[2]Kadri PA,,Al-Mefty O.The anatomical basis for surgical preservation of temporal muscle[J].J Neurosurg,2004,100(3):517-522.

[3]Hwang K,Cho HJ,Chung IH.Innervation of the temporalis muscle for selective electrical denervation[J].J Craniofac Surg,2004,15(2):352-357

[4]李志义,李名扬,薛黔,等.人三角肌各亚部的构筑研究[J].解剖学报,1994,25(4):337-340.

[5]Van Eijden TM,Korfage JA,Brugman P.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jaw-closing and jaw-opening muscles[J].Anat Rec,1997,248(3):464-474.

[6]田玉旺,李丽,李琳,等.双氧水快速氧化法在 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1):108-109.

[7]Mendez J,Keyes A.Density and composition of mammalian muscle[J].Metabolism,1960,9(2):184.

[8]van Eijden TM,Koolstra JH,Brugman P.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temporalis muscle[J].Anat Rec,1996,246(4):565-572.

[9]胡志奇,齐向东.颞肌血管神经束修复晚期面瘫的局部显微解剖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49-51.

[10]Williams PL.格式解剖学[M].38版.杨琳,高英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783.

[11]王量,胡志奇,赵卫东,等.面中部表情肌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7(3):263-266.

猜你喜欢
颞肌构筑肌纤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改良式翻皮技巧对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中颞肌功能的保护作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颞肌下半剥离颅骨修补术
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