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绚烂在树上”:树人文学社活动手记

2013-08-15 00:42江苏周春梅
名作欣赏 2013年31期
关键词:文学社同学活动

/ 江苏_周春梅

南京师大附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树人文学社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与那些热闹的社团相比,文学社的活动一直很安静,像是周五下午图书馆一角一个小小的文学聚会。学生报社团一般都追求新鲜,文学社却有不少老社员,有些甚至是几个学期的老社员了。高三可以不上社团课,但他们还常常回来,有时还带上自己的一两个好友。也偶有毕业离校的老社员回来,大家围坐倾谈,真有家的感觉。

曾有学生问我,树人文学社的宗旨是什么?我回答说是文学,且是广义的文学。文学社并非一方安静的桃源,文学的作用也不只是安抚心灵。真正的文学如鲁迅所说,当“撄人心”。如果在文学中感受到困惑、痛苦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灵魂拷问,或许正是更有价值的收获。文学不是书斋里的自说自话、自我陶醉,它像生活一样广阔而生动,可与历史、政治、哲学等广泛打通。真正的文学创作,也绝不是精致的文字游戏,而是作者积极生活与介入世界的方式。因此文学社的活动丰富多样,即使形式相似,内容也很少重复。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外出参加文学社的交流活动,其他文学社的社员往往会抱怨要完成许多写作任务,似乎文学社的活动主要就是写作。他们则很幸福地告诉对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写的东西很少,但很有意思。”

回顾树人文学社这些年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

“其实有一百”

一类是阅读与鉴赏。

活动使用的文本很丰富,有小说、诗歌、童话、绘本等,体裁、主题、风格都很开放,只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文质兼美。文学社使我的日常阅读多出了一重视角:从长度、内涵、解说空间等角度看,这个文本适合文学社活动吗?如果适合,我会很兴奋地准备材料,等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同学们的品读,往往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有好的文本,也会及时推荐给我,不断提供“源头活水”。

我们用整整一次活动的时间逐句朗读当代女诗人杜涯二十页的长诗《星云》:“……生命绚烂在树上,美在一滴雨里,美在清晨的露水和谷物的成长中……”我们诵读像《西洲曲》那样“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古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我们传阅绘本《有一天》《一首救了鱼的诗》,看图,读文;读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读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日常的困惑》,也读同学们自己的作品。我与学生的阅读在不断更新,因此鉴赏的文本也不断更新,几无重复,这也是社员们几个学期同在文学社而不觉厌倦的主要原因。

读的关键是入心,形式则不拘一格,有齐读,分组读,一人读一句,默读等。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是鉴赏的基础。鉴赏的形式则一定要活泼多变,最好能落实到有趣又有效的具体的语文活动中。比如诗歌可拟标题,续写,仿写;小说、童话可用一句话概括主题,续写结尾,进行角色体验与想象等。即使是直接的鉴赏点评,也避免与课堂相似的形式与内容。

限于篇幅,略举两例。

比如《西洲曲》的赏析,避免鉴赏辞典式的语言与思路,而换用以诗注诗的形式:选出整首诗中最喜欢的一句,用简明的一句话(文言或白话均可,最好也有些诗意,甚至就是一句诗),阐述诗境或说明理由。写完后大家依次传看,同样用简明的一句话接着作注。如几位同学选了同一句,可将注集中到一张纸上再传给其他同学。最后,每一位同学选的那句诗,都有了二三十条富有诗意的注解,其中有些还形成有趣的呼应或对照,极大地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注解。而同学们选出的最喜欢的诗句,有些是不少同学共同的选择,大家会敏感地意识到这往往是诗的精华所在——诗的好,总有一些共同标准可依;有些诗句只吸引了一两位同学,大家在加注的过程中,也会仔细地品味原本忽略了的美——美又是多样的、因人而异的。挑选最喜欢的诗句,吟咏品味,捕捉自己精细的感受,寻找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表达:对诗歌精微的鉴赏力及表达力,即在其中慢慢生成。

再如,我有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发生在火车站的温暖故事,她将之记录成文,传递给我,我又传递给了文学社的同学们。一个男孩在火车站收到一个他一直喜欢着的女孩的短信:“等车时,拿件厚点的衣服披在身上,当心着凉。如果你一个人觉得无聊,可以给我发短信或打电话,我的手机彻夜都会开的。”他非常感动,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回复,于是向恰巧坐在一旁的“我”求助。

我请学生三选一完成角色体验:1.如果你喜欢的人正独自在火车站,你会给他(她)发一个什么样的短信?2.如果你独自在火车站,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你怎么办?3.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我”,你会给那个男孩什么建议?

学生的回答各个不同,正如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奇那首著名的童诗《其实有一百》所言:“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这些不同组合起来,就是无穷的生活与无穷的故事。大家觉得最打动心灵的是这样一个答案:“如果我是那个男孩,我会什么也不说,赶回那个女孩身边,还是什么也不说,轻轻地拥抱她。”最后我建议喜欢这个故事的同学,可以自己的角色体验与想象为基点,拓展成一篇完整的小说。

这样一次活动里,有情感的传递,语言的推敲,情节的想象。更重要的是,短短的角色体验,或许只是一个个“我”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撷取的碎片,但二三十位同学的碎片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看到了“人”与“生活”的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可能性,会吸引人情不自禁地生活、体验、想象,描述。或许一些优秀的小说家,正从中诞生。

有意思的是,那天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我巧遇文学社的一位同学。她正向几位好友讲述这个故事和这次活动,有些细节记不清,正好请我补充。文学,就这样延伸到了文学社之外。

“雨在夏天的表面写滴答”

另一类是文学创作。

每次活动的时间一般在一小时以内,要完成写作及交流讨论,这就要求我设计短小而有意味的写作活动。除了之前提及的、与文本鉴赏结合的续写和仿写等,还有很多:如找一首喜欢的古诗或其中的一句,改写或扩写成一首现代诗。如句子接龙,每位同学想一句简洁而有接续空间的话,如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式的;大家选出最喜欢的开头(如“雨还在下”,“学校里有一只猫”,“我是认真的,别嘲笑我”等),然后依次接一句话,最后组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流动性的文本。从自己熟悉的方言中找一个生动的、很难解释清楚而又无可取代的词,设置一个情境(对话或故事等),表现这个词的内涵。杜甫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顾城则将自己想象成一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的树熊;请你也将自己幻化成某个形象,并为其想象一个合适的环境。

这类写作与文本鉴赏一样,因为不断有源头活水,所以很少重复,核心在于趣味性、想象力与表达力,且费时不多。学生认真参与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发现自己竟然有这样的写作能力,从而获得自信;同学之间交流时,又可以彼此启发,对同一主题有开放而深入的理解与表达。我曾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写作:校园里的湖中有许多美丽的观赏鱼,请闭上眼睛,想象你正凝视着这些活泼地游来游去的鱼儿。如果你可以和它们对话,你会问它们哪些问题?学生的问题颇有意味:

你喜欢湖中间那个橘黄色、傻乎乎的喷泉吗?

你闻得到食堂飘出的饭香吗?

你感冒会流鼻涕吗?

你的兴趣爱好是吐泡泡吗?

小时候,你妈妈有没有轻轻地牵着你的鳍,隔着翠绿的水波去看游人?

她会不会笑着向你解释,岸上的生灵不能冲破空气的界限?

她会不会耐心教导牙牙学语的你:看!那岸上的,是鱼!

你们这样成群结队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空间里,会不会也希望能有一个独立的、可以将自己遮蔽起来的空间?

阳光洒在我的身上,这是一个初春的上午,我觉得很温暖。阳光经过水面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呢?你们也觉得温暖吗?

这些想象延伸至许多层面,有对鱼的生命状态的关注,有对人类生活的反思,有突破障碍彼此交流的愿望……平时只是作为观赏对象和生活背景的鱼,成了可以对话的、有灵魂的生命。“轻轻地牵着你的鳍”的细节想象,更是神来之笔,本于母亲牵自己手的童年记忆,又巧妙地契合了鱼的体征。当这样的想象成为习惯后,校园里的草木、街上的行道树、邻居家的小狗,都可以成为有意思的对话者,久而久之,就可以积累起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写作资源。

对于大多数写作活动必须即时完成的要求,学生也提出过不同意见:短短的几分钟,有时候会出现思维短路,很难进入灵感迸发的写作状态。因此我也作了调整,将有些活动拆成两次,给学生更多酝酿的时间。同事张小兵老师曾开过一节构思新巧的公开课,名为“词语碰撞出的诗意”。我受启发,作了调整,强化“碰撞”和“诗意”,拿到文学社来尝试。我请每个同学写一个词,要求是随意,依凭直觉,此时想到哪个词就写哪个词;把大家想到的词记录下来,从所有词中选出你觉得最不搭的两到四个词;每位同学展示自己选出的这组词;活动结束后,写一首十行以内的小诗,要求必须嵌进你认为最不搭的这一组词(如果觉得其他同学的一组词特别有意思,也可选用)。同学们想到的词如下:静/滴答/葡萄/青菜粥/夏天/青年人/闸门/伪善/呆子/白开水/写/花裙子/芭蕉/雨/胃/技术教室/路灯……

第二次活动时,学生告诉我,他们用了许多零碎的时间琢磨诗句:上学路上,中午排队打饭,临睡前……有同学甚至用“痴迷”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最后大家选出了最喜欢的三首诗:

往往是

一个青年人肩住了技术教室的闸门

放一群呆子到光明开阔的地方去

于是这世界上充满了既得利益者

二元论者

沉默者

和一个更大的技术教室

雨在夏天的表面写滴答

滴答在芭蕉叶子上写静

饿在第九节课的技术教室写胃

胃在刚醒的路灯下写青菜粥

浑浊的灯光在丢掉月亮的天空写夜

短了一截的花裙子在失落的月色里写“呆子”

青年

迅速苍老

老者

一直死去

孩童

从未出世

第一首诗巧妙地化用了鲁迅的名句,对教育作了深刻的反思。普通的“技术教室”,成为含义丰富的隐喻: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像一个技术教室;而分工细密、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正像一个庞大的技术教室。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并非鲁迅理想中奔赴光明开阔之地的进步青年,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思维简单的二元论者、沉默的大多数。

第二首诗灵动活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词语搭配,营造出浓郁的诗意。这诗意并非虚无缥缈,而是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开头两句则颇有俳句的意韵。作者告诉我她本想从头至尾使用顶真,但最后两句怎么也接不好,只好放弃。我说如果那样反而刻板了,现在这样或许更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随意之美。第三首诗则无疑是凝练的概括,冷峻的哲思。十六七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诗句,令人震惊。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首诗嵌进的词语有十一个之多,而第三首诗则只嵌进了“青年”,但都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而非符合要求,嵌入框架,这是写作的本质,也是文学社活动的宗旨。

另外,正式活动之前,我们往往有一个小小的热身:背诵。精短的中外诗歌是最适合的背诵材料,除此之外,各种短小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让大家感受韵律、情感与思维之美。如一个趣味与诗意兼具的绕口令:“黑鸟衔了一朵黑花拜访黑猫,黑猫不喜欢黑鸟衔了一朵黑花,黑鸟衔朵黑花伤心地飞进了黑云里,黑猫张大眼睛看不见黑鸟黑花和黑云。”如一段祈祷词:“请赐我沉静,去承受我不能改变的事;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请赐我智慧,去判断两者的区别。”文学社活动是在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这样的热身仅需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学生从疲倦中跳脱出来,迅速进入专注而兴奋的状态。日积月累,这些背诵材料也成为他们独特的文学储备。

还有一些应时的活动,比如新学期开始,谈谈为什么选择文学社以及对“文学”的理解;新年到来时,交流一下新年愿望;学期结束时,说一句临别赠言等。

带了文学社多年,文学社与我的生命越来越不可分割。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阅览室,我和一群少年读读写写,讨论交流。青春和诗性,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静静燃烧,我常常觉得,自己枯涩的生命,也因此而重获生气。我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与学生分享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意,他们会用明亮而专注的眼神凝视你,用语言或沉默回应你。真诚的语言是诗,把心沉在里面的静默,更是诗。文学社,渐渐成为我课堂之外的另一个“自己的园地”“半亩方塘”。

文学社的学生,来自全校的不同班级。我记学生的名字很慢,一学期下来,我记住了每一张面孔,却未必能记住面孔所对应的那个名字。学生对我却很宽容,给予了我许多温暖和鼓励。其中不少在毕业后仍与我保持联系,说说近况,互荐好书。为此我甚至感激命运,让我拥有了许多成人世界里难得的知心朋友。

我曾收到这样的邮件:“学生业已休学,明年再上高二。目前每星期五来一次学校,只为听您的社团课。说这件事是为了告诉您,您的课在我和我的同学心中是极重要的,希望您莫要有压力,但愿有欣慰。”我也曾收到已离校的社员的明信片,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写着问候和思念。

这样的温暖和鼓励,让我欣慰,可的确也多了不少压力:我当得起这样的信任和期许吗?我比以前更用心地准备每一次活动,细心推敲每个环节。过犹不及,如此在意,效果不见得好,但学生依然很包容。一片冰心的少年们有最敏锐的直觉,他们最在意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学之美,实现心灵的互访。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用爱和想象力种下一棵大树,青春和诗性,自会在树上绚烂盛开。

猜你喜欢
文学社同学活动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文学社巡礼】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城关中学鹅浦文学社
文学社怎么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紫石花文学社简介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