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来敲门——中外媒体观点摘编

2013-08-15 00:51本刊整理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
关键词:数据挖掘

文Ⅰ本刊整理

(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蒋叶俊)

《人民日报》大数据带来考验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不仅在于“硬件”层面。“100年前的医生可以了解医学的所有分支,可是今天一名医生面对的是大约10000种疾病综合征、3000种药品、1100种检验方法的海量知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大数据产业需要从业人员既懂数据分析工具,又懂行业分析,而这样的创新人才是奇缺的,“同时在大数据挖掘开发利用和安全以及隐私保护方面,我国还缺乏相应法律保障,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来推动数据共享的实现。”

《求是》应重视数据挖掘使用

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将会成为产生数据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我国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数据割据与封锁,应注重公开信息,应重视数据挖掘。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统一数据开放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鼓励挖掘与利用。例如,提供各地天气与航班延误的关系,推动航空公司提升正点率。

《南华早报》大数据催生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与信贷业务结合的核心优势在于重塑信息结构,削减业务成本。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化网络的发展积累了海量数据,对网络大数据进行挖掘所得到的逻辑与规律信息,要比现实中发布的企业数据更具真实性,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大数据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催生出的新产业——互联网金融,完全不同于信用中介模式,甚至从匹配资金供需的效率的角度来说已超越了信用中介模式。

《纽约时报》便利与风险共存

在大数据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毫无疑问,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有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指出,大数据的集合和高密度的测量将令“错误发现”的风险增长。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学教授特来沃尔·哈斯迪称,如果想要在庞大的数据“干草垛”中找到一根有意义的“针”,那么所将面临的问题就是“许多稻草看起来就像是针一样”。

《华尔街日报》科技变革引领新市场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几乎已经无所不能。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让20世纪70年代的IBM大型机都自愧不如。互联网正向“云计算”演进。“云”是一张由数千个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9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与其中任何一个中心比起来,都像是史前时代的事物。从社交媒体到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医学革命,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了可能,我们即将步入难以想象的新市场。

《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可量化细分消费者

大量数据的产生无疑将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大数据也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为什么依靠广告促销的亚太地区营销者正逐渐大量利用数字媒体的原因,因为大数据更可量化并细分消费者、为他们提供真正互动的交流平台,从而更有利于深度了解并吸引消费者的参与。

猜你喜欢
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非均衡数据分类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和海流要素的船舶导航改进研究
改进支持向量机在特征数据挖掘中的智能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船舶航迹自动识别系统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事故数据挖掘的AEB路口测试场景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与研究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异常数据挖掘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