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新掌门纪宝成

2013-08-15 00:47罗燕
民生周刊 2013年16期
关键词:壁垒研究型会长

□ 本刊记者 罗燕

职教新掌门纪宝成

□ 本刊记者 罗燕

“纪宝成不仅是一个名人,更是一位强人,职教界现在正需要一位像他这样敢讲话的人。”

卸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后,纪宝成自称“闲人”,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今年的他还是有点忙。

2月23日,这位年近七旬的“教育界老人”,被推选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以下简称职教学会)的新任会长。

从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到职教学会会长,这一跨度大得连他自己都有些吃惊。

5月10日,《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了这位职教新掌门。偏黑的肤色,灰白的寸头,沙哑的嗓音,说话时总带着憨厚的笑容,眼睛迷成一条缝——和蔼朴实的长者样貌与他“最有个性的教育人物”的名声似乎有些不太相符。

意料之外

纪宝成当选职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这让很多职教界人士颇感意外。在他们眼中,这是一位名牌大学的“明星校长”,怎么看也跟职教搭不上关系。

“不光是搞职教的人感到意外,我本人也大感意外,我的家人都觉得很意外。我当了11年人大校长,一直在做精英教育,怎么突然跑职教领域去了?”纪宝成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回忆当初,面对这个新的职务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谢绝。

“主要是怕耽误这个学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会,我怕误事。”纪宝成坦陈。

成立于1990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国家一级学术社会团体。职教学会的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王明达、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张天保都曾是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分管职教的副部长退休后担任学会会长,这已经快成为一个惯例了。”一位职教界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在相关领导的劝说下,纪宝成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职务。“我们这一代人比较顾全大局,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

与此同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职教的渊源。九十年代前期,他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担任教育司司长时,全国商校、供销学校、粮食学校、物资学校都在他的业务范围之内。在当人大校长之前,他先后担任过国家教委、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归高教司管,而发展规划司是面向整个教育领域的,所以他对职教有着相当的了解。

职教学会副会长周稽裘认为,纪宝成当选职教学会会长是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他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的研究,但胸中有全局,而且过去他就为职业教育讲过很多话。”

比如说,“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是纪宝成九十年代后期说的一句话,后来被媒体反复引用。

此外,中国第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设立时,时任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的纪宝成曾明确表示:“中国不仅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建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

“从研究型大学校长岗位走下来,看待职教也许会有一种新的视角。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可能对职教产生影响。如果能为职业教育开创新局面,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带着这种想法,纪宝成走马上任了。

“我怎么成了大炮”

担任职教会长后不久,纪宝成便“放了一炮”。

今年4月,纪宝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一时舆论哗然。

纪宝成也知道,变革只能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他能做的是在职教学会内部打通一些壁垒,并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但他还是积极乐观地准备邀请一些研究型院校的专家进入职教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拓宽职教研究的思路。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什么都要评估,什么都在检查,学校里一年到头评估不断”……这些毫不避讳的批评,给他带来了“纪大炮”、“炮手”的称号。

对于这些称号,纪宝成觉得很奇怪。“我怎么就成了大炮?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我不清楚。如果说是贬义,那可能是我在不合适的场合讲了不合适的话,可我也没觉得啊。如果是褒义,那就是直言了,直言就是大炮。可我们为什么要曲言呢?”

纪宝成认为,那些所谓的“大炮”,都是他做过前期调查、经过认真思考后的判断,“我不会乱讲话,只是把该说的说出来。”

纪宝成不仅敢说,而且敢做,他一直信奉“说真话,干实事”。 一位曾多次采访他的媒体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纪宝成就是那种不怕争议的人。

就任人大校长期间,校园里的师生都非常了解他雷厉风行的性格。他刚任职不久,便启动了校园置换工作,按照规划,学校教师必须搬出校园住到校外。当时有不少教师已经在学校里住了很多年,舍不得搬,激烈反对这项工作。但纪宝成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他鼓励教职工到校外购房,并在距校园两三公里的世纪城小区联系了房源,由学校以最低价格统一订购,供教师选购,学校为职工提供住房补贴。他一次又一次召开座谈会,向教职工说明学校长远发展的计划,并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校园有限的土地腾退之后,世纪馆、明德楼、图书馆、知行楼群的建成,让人民大学校园一扫之前的破落。一位2010年毕业的人大学生至今还记得纪宝成提出的人民大学发展的十八字经——“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相、真干”。

纪宝成自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人,“我这个人天性比较透明,人家把我一眼就看穿了,虽然我不能把别人一眼就看穿。”

职教学会副会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志则认为,“纪宝成不仅是一个名人,更是一位强人,职教界现在正需要一位像他这样敢讲话的人。”

“我不是大师”

从人大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后,纪宝成最大的遗憾就是国学学位没有批准下来。在他的推动下创办的人大国学院,曾经引起很多非议,甚至引发了一阵“国学热”。自2005年以来,他一直在争取让国学在现行学科体系下合法地“落上户口”,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结果。

纪宝成一直放不下这个“没有户口”的学院,卸任后还担任着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他对《民生周刊》记者说,“国学院还有执行院长,办得好,是他们的功劳;如果办出问题,我要负责。”

纪宝成认为,国学很大一部分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单纯强调高技能,还要培养职业精神、国民意识,所以也应该展开国学教育。他觉得,在职教领域推动国学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但不会再设国学院或国学班,而是用融会贯通的方式,“开国学课堂、国学讲座是很有可能的。”

在外界看来与国学“绑”在一起的纪宝成,却一再谦虚地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我不是国学专家,也不是国学大师,只是国学教育的倡导者,对传统文化比较尊重。”

他从不装扮成所谓的“大师风范”。平日里,他穿得最多的是深色夹克、衬衫,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穿上西服;他说话有时会引用古诗词,但也不避俗字俗语。

“我也不是什么教育家。”纪宝成的老本行是贸易经济,担任校长期间,他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学校资金的筹措、学校品牌的提升、办学效率的提高上。他将人大学科机构的安排与学校的品牌形象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坚持下,人大保持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

“追求特色,追求有限领域的卓越,是老纪当校长最重要的一条。”纪宝成这么评价自己的工作。

这一条,他明确表示会在职教会长的任上继续坚持。

“忽悠能力”

在第一次职教会长工作会议上,苏志刚便感受到了纪宝成对职教的热情,“纪会长看问题很准,而且对职教发展的思路很清晰。”

苏志刚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纪宝成上任之后,其雷厉风行的性格立刻就显露出来,他很快地给手下的人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分头进行职教的政策、国际化发展、教学方法等研究。他上任仅两个多月,职教学会2013年的工作要点和五年工作规划便已经形成。

3月26日,纪宝成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等人赴江苏了解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一周的行程里,他先后到南京、常州、苏州、扬州等地的职业院校考察体验。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又跑到河南安阳、郑州的职教院校进行考察。

家里人劝他“年纪大了,不要到处跑了”,他却说,“既然做了,就不能占着位子不干事!我当这个会长不是想多块牌子。”

一位熟悉纪宝成的人说,纪宝成有一种很强的“忽悠能力”,能煽动跟他在一起的人高效率工作。

几个月的履新,已经让他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所存在的误区。“现在搞职教的人容易自轻自贱,老想升本科,以为要变成研究型大学才有价值。其实完全可以办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他在今年的职教工作会议上表达了这种意见。

此外,让他不满的是职教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壁垒,“部门壁垒、地区壁垒、学科壁垒、层次壁垒,中国人对壁垒自觉性比较高。”

纪宝成也知道,变革只能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他能做的是在职教学会内部打通一些壁垒,并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但他还是积极乐观地准备邀请一些研究型院校的专家进入职教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拓宽职教研究的思路。当《民生周刊》记者向他转达了职教人士对他的期待后,他笑道,“那我就有信心了。”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壁垒研究型会长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为什么我们会长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会长大的伞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有了宫会长 脱贫有指望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