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2013-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3年22期
关键词:记录片字幕纪录片

梅 雪

吉林电视台,吉林长春 130021

记录片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电视节目形式。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解说在某种意义上远比画面创作复杂的多,这不仅是因为声音的成分复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对声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因此,解说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要素传达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信息,声音的多样化也带来了解说的多样化。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从单纯的画外音解说,发展到了画外音、同期声、字幕等多样化并存的格局。笔者认为:目前纪录片的解说至少已经形成了画外音、同期声、字幕等多元并存的解说格局,并各自在纪录片解说中发挥着相互衔接、融合和补充等重要作用。

纪录片的解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起初的格里逊式、真实电影、访谈式、个人追述式;到以解说词为主的声音加画面,以及声画并重融合的发展模式;再到同期声出现后,画外音、字幕、同期声多样化并存的解说格局,说明纪录片解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发展的创新,因此,纪录片的解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纪录片解说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从当初的画外音到今天的多样化,解说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着相互嵌入、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紧密关系;而且有时还能局部独立,有时还会独立运用、单独存在。应该说,纪录片解说的整体组成中已经具有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存在。如画外音在早期的纪录片中就能单独存在,同期声出现后也有单独存在的作品或片段,某些记录片的一些画面只有字幕解说,等等。这样看来,从单纯的“画外配音”形式发展到画外音、同期声、字幕并存的时代,纪录片语言系统的变迁昭示着纪录片解说观念的深刻变革。正因如此,纪录片才走出了模式化、简单化、风格单一的创作局面。因此可以说:从解说的多样化到多元解说是解说理论上从感性到理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提升和飞越,说明解说的各个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并驾齐驱。这不仅丰富了纪录片解说的理论内涵,而且增加了一些现实的理性思考。

研究多元解说不仅丰富了其理论内涵,也具有实践和操作层面上的现实意义。纪录片解说创作的常见病,主要是因对解说各单元的地位、特性的理解偏颇而产生的。如重复画面,重复访谈;空话套话泛滥,说教意识直露;指令结论式解说,缺乏民主氛围;解说词过满,造成视听疲劳;书面语言过多,造成听觉障碍;专业语言过多,深奥难懂不通俗;不适当地追求含蓄,造成观点模糊;思想朦胧,令人费解;画面段落缺乏逻辑性,背景材料令人费解;解说感情语气不当,有失亲切、自然;过分依赖字幕,加重了视觉负担;语言空乏、冗长,感情强加于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对解说各单元研究过多或过少,没有讲究最佳艺术效果造成的。因此,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既需要加强对每一个单元的研究,又需要加强各单元的协调配合,强调综合艺术效果。如再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梅兰芳》,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特别的是该片以戏曲表演为中心内容,多种声音同在。而该片在音乐和现场声音处理上做到了有主有次,多种声音取得了理想效果。只有这样,多元解说才会创造出声情并茂、视听共荣的局面。否则,不仅多元解说的研究和创作工作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而且多元解说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声音、文字和画面相互衬托、和谐发展、有机融和的局面就很难形成。从这一层面上说,研究多元解说在电视记录片中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那么,多元解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有什么技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与制片主题紧贴,做到与画面的气氛相和谐。多元解说应以画面场景的气氛、情绪为表达依据,在对位性上特别注意色彩、松紧等因素。如《企鹅》的解说,通过将画面上平淡无奇的形象拟人化,引发受众情趣盎然的联想,将一对正在面对面但同时低头叨自己胸前毛的企鹅比喻成:“像久别重逢的小夫妻,又像互致问候的绅士。”起到烘托氛围的效果。 在对立性上,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表现,画外音、同期声可以表现出应喜却悲的氛围。又如《中华之剑》的解说:“这位缉毒者在立下一等功之后,却不得不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难以想象的。”表现了创作的凝重性;

第二,画面段落吻合,与镜头景别适应。多元解说不仅要与画面的“情感、内涵”相依,也要与画面的“表现形式”吻合,这样才能表现出解说与片子结合的真正内涵。不能处理成“静态”的激动,可用“动态”的激动处理解说。视听得不到和谐的刺激,与画面的镜头感不符,会使人感到解说不贴切。如《大地永远不会忘记》镜头是“航拍”,外景辽阔,激情地赞颂;片尾的解说若镜头改在“室内”、夜深人静时拍摄,就不容易使人接受。因此注意画面的不同镜头、不同色彩、不同景别、甚至画面的不同明暗,都应有不同的心理感觉、语言处理,形成不同的音量、音高、音长、力度和色彩;

第三,与音乐的情绪、节奏相协调。在想象上,依靠了解、经验、请教等方式,把多元解说与记录片的音乐风格、情绪、节奏统一起来;在心理上,采用高接低送、快接慢送、强接弱送等方式,体验接来送去的感觉;在生理上,注意用气、用声、咬字的感觉,看解说有无与语言处理及配乐衔接方面的不当,根据解说的身份、需要设计解说的音色,达到女声不要飘男声不要沉的效果,产生随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感。在与音响效果匹配上,多元解说应表达出人的情绪气氛、思想感情,人物心理的有机统一,不仅营造出真实的环境更体现出象征力与解说的真实价值。如《凤凰涅槃》第一集的解说词“春风从这里吹起”:“鸡叫头遍,18 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兄弟冒死在一张契约上签名画押,决定把人民公社的土地分了,包干到户联营。这些农民死也没有想到,他们长满老茧的手这么轻轻的一按,居然在一个偌大的中国按响了一片惊雷。”若不加音响,语势显得平淡,加上音响,语势则会扬起,与惊雷声有机配合,效果很好。在同期声方面,要注意体现出最具真实性和现场感来。如在《中华之剑》中解说:“贩毒者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语似惊雷从半空中霹雳而下,与画面中人物情感、语言及骤起的音乐非常贴合。

总之,多元解说在运用上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剧情出发的原则,探求综合运用的技巧和妙法,注意发现创作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综合运用、科学运用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其内涵,健全其体系;在实践上逐步使画外音、同期声和字幕等多元解说的每一个单元运用贴切得当,体现出画、音、字的有机融合,为全面突出记录片主题和美化电视记录片的视听效果服务。

猜你喜欢
记录片字幕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微记录片,深藏着思想的力量
《思考心电图之159》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岁月尘埃埋不住赤子之心——以记录片《赤子功勋》为例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