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指导策略

2013-08-15 00:54赵海燕王国花
科技视界 2013年23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材料

赵海燕 王国花

(1.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2.铜仁市第一小学,贵州 铜仁 554400)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是保证游戏进行的重要策略,更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支架的重要措施,采取科学的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1 游戏准备指导策略

1.1 观察、记录、分析与改进

当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可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儿童游戏的现实情况,了解儿童的游戏水平和特点,为下次制定相应的游戏目标、选择和设计游戏方案提供依据。观察和记录应包括:儿童对游戏环境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的气质特征、儿童的兴趣爱好、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的语言表达情况、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游戏愿望与偏好、儿童游戏的持久性等,不同的游戏可选择不同的观察和记录的要点,这一过程是“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再观察→再记录→再分析→再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1.2 提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必须具有吸引儿童注意和引起儿童游戏愿望的特点。这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游戏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变性等特征,这与游戏材料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有关。第二,对游戏材料的想像,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儿童能否突破常规思维,打破游戏材料的固定功能,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游戏材料。所以,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既注意投放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还必须经常更新,确保游戏材料对儿童具有吸引力。

1.3 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

游戏场景是否生动、逼真、安全、整洁、有趣,是影响儿童能否产生游戏愿望、游戏愿望强烈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不同的游戏场景,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与游戏方案紧密相关,如场地大小、采光、地面、格局、材料的摆放及与主题是否相关,是否具有渲染作用,是否能支持游戏活动的进行等,都与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密切相关。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一方面可拓展活动室、寝室、走廊、过道的空间,还可与其他班级联合,相互借鉴、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这既扩展了游戏空间、节约了游戏材料,更拓展了儿童的交往,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地方文化环境,如:地方民俗文化馆、风景区、草地、广场、院子、果园、菜地等,场地开阔,空气清新,情景真实等。

1.4 游戏方案的选用与设计

游戏方案的制定或选用是否能吸引儿童游戏,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喜爱刺激、冒险、有趣的活动,勇于探索,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尝试不同的游戏体验等。所以:第一,游戏方案应具有起伏跌宕的发展线索,其规则、形式的简繁都应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第二,游戏方案应具有一定的情节,这能渲染儿童的游戏情绪,使儿童融入游戏情境之中,达到忘我之境。第三,游戏方案应给予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提供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情境转换、以物代物、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以人代人等象征性功能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都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途径。第四,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的相互整合。第五,游戏方案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合作的结果,游戏目标也必须根据游戏活动的发展态势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儿童的实际相结合。

1.5 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

游戏是社会的一种反映,游戏活动的展开与进行有赖于相关的经验,在进行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是否具备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经验、社会性经验、动作技能经验等,需要儿童具有相关的知识、动作技能、社会化体验、身体素质等相应的条件,如同不了解鼓楼建筑无法进行“上梁”游戏,而一些智力游戏,如“三三棋”、扳炮、跳房子等也应具备一些简易的动作技能经验和身体素质,以及进一步顺利实现游戏主题的升华,逐步走向复杂多变,难度较大的游戏活动。

2 游戏组织指导策略

2.1 明确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要求,游戏安全是所有游戏最重要和首要的一点,特点是对与沙、石、水、身体运动等相关的游戏活动,更是必须在游戏活动之初强调其注意事项,这当然并不能彻底解除游戏的安全威胁,教师仍然必须时刻注意儿童的行为和安全,当出现危及安全的问题时,教师必须迅速提醒和制止儿童,这既可以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也能逐步养成儿童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

2.2 重视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是指在主体游戏进行前的小游戏,其时间简短、内容精练、形式活泼。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热身游戏,热身游戏是根据主体游戏的需要而设的。比如:主体游戏中有难度较大的部分,而目前大部分儿童的水平尝不足以胜任,有必要在进行主体游戏之前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演示;或主体游戏为运动型游戏,为了避免儿童身体肌肉、骨骼等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教师也可进行热身游戏,以简单的肢体动作润滑关节、舒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等。

2.3 加强游戏的情景化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儿童常常会出现游戏情绪反复,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注意力分散,进行其他活动等现象,当然,儿童是否游戏、进行什么游戏是有自主权的,但如果是因为游戏活动本身不具备持续进行的条件,一则可终止游戏活动,以其他活动代替,另则需要教师加强游戏的情景化,使儿童身临其境,这样可使游戏活动起死回生,教师进行指导时在表情、语言、动作姿态等方面须表现出强烈的情景化色彩,既夸张又逼真,如:“唉呀呀,火车嘟嘟开来了,我还没有买票呀?怎么办,火车只停5分钟,售票窗口在哪儿?有没有工作人员带我去买票啊?”教师在呼喊求助后,游戏活动进入紧张的带路、售票、搭车等环节。这充分说明游戏需要加上想像的翅膀,干巴巴的游戏只能使游戏活动走入死胡同。

2.4 利用介入方式进行指导

教师是儿童游戏的旁观者,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教师给予提点,教师对游戏活动的指导应适时适度,不可枉加指导,必须在充分了解儿童游戏行为、游戏活动需要和发展现状的情况下介入游戏进行指导,可根据需要选择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和垂直介入等方式,平行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与儿童一起玩游戏,拓展内容、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等来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交叉介入指教师以某一新的游戏角色介入游戏,活跃情节、增设疑难、挖掘新的发展动向等给游戏活动带来新的生机;垂直介入指当儿童出现一些危险的行为时,教师必须以现实身份迅速采取强制手段使儿童停止危险行为,以免对自己和其他人造成伤害。这三种方式综合运用暗示、榜样、角色担当、语言渲染、外部调控等对游戏活动进行必须而及时的指导,维护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适时采取非指导方法

非指导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游戏指导的一种策略,非指导是指当儿童在聚精会神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游戏时,儿童与游戏活动浑然一体,处于不可被打扰状态,这时教师不能介入游戏活动,因为这样的介入会使游戏活动受干扰、游戏情绪受影响,甚至出现游戏活动中断的危险,所以此时教师只可旁观游戏。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材料
最美材料人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