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

2013-08-15 00:54张婧梅李相豸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大学生

王 晗 张婧梅 李相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 北京100192)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发展的核心动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1988 年9 月,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到2020 年, 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 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习近平同志则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都特别强调了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应该以“改革开放”的勇气、“解放思想”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走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前列,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1 大学生科技创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也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进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目前,国家、地方、高校、企业都以各种形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例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本科生基金”、“本科生教学提高基金”等等。 同时,各类高校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指引下纷纷进行校内、地方选拔赛,这也形成了“中央-地方-高校”的三位一体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体系,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深入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仅仅是在起步和实践阶段。 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干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科技创新活动:其一,很多老师依然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非“创新知识”的地方。 因此,上课就来、下课就走的老师亦大有人在。 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课堂上学习四年,拿到毕业证,仅此而已。 ”其二,应试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为素质教育,学校的考评体系中对于学生在本门课上所做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没有明确的分数定义,学生的成绩依然靠期末考试“一纸定乾坤”。其三,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浓,教师对于课余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许多教师更希望课下自己搞自己的课题研究。 其四,校园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竞赛、评比、表彰较少,无法激起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更大热情。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是我国目前各类高校主力倡导的改革之一,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有的学者呼吁“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范围、大力度变革传统教学方法, 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1]

新形势下,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多元,传统的“教——授”式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太适用,“对话” 式的教学应该成为90 后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的是什么知识,让学生经历的是什么样的学习过程,都是教学质量的内涵。 如果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归纳为‘学会'知识,则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更应注意‘会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不只是‘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更应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培养学生认知、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 ”[2]如何才能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有如下思路:其一,高考填报志愿时,取消专业填报,进行通识教育。将大学的前两年教学安排定位于基础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生只有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内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更好地主动思考,进行创新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二,转变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生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三,转变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教学。 我们常说“理论要联系实际”,而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理论,实践能力相当匮乏,因此要把传统的封闭式、注入式、单向性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对话式、双向性教学。其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专业实践和企业实习。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具备创新意识和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 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客观上讲,目前高校教师习惯性地将大量精力放在评职称、搞课题、追求高收入等方面,而将基础教学当成常规工作未能给予更高的重视,对于指导、协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纯属“义务性”的工作更是比较漠视。因此,“高校应当尽快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主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力军。 ”[3]笔者建议,在今后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年度考评”中应纳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积极创新意识、高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开拓性教师队伍。

4 全面建设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精神动力

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会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因此,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是高校进一步推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建议高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即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大学生涯初期就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勇于创新、大胆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大动力。

[1]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2]袁德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学法质量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3]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