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途径的意义

2013-08-15 00:54潘小娟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隐性高校教师交流

潘小娟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710048)

0 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许多教育单位将知识管理列为一项创新的举措,尤其是在大学,教师知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学校与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知识管理是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介绍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之前,需要对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此,我们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定义入手。

1) 知识与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的定义,对其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不胜枚举。 Nonaka 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可以以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概念﹑标准的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出来。[1]Davenport和Prusak 认为,知识是一种设定经验﹑价值﹑连贯信息和专家识见的混合体,它可以为估量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提供框架。[2]知识是又个人的隐性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以及判断等组成的。 它是动态的,而且只能通过与有知识的专家直接合作与交流才能得到。

而Nonaka 和Konno 则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分别表示可以用正式语言表达和传播的知识以及埋藏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

英国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1958)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这两类知识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观点。例如:Verna Allee 认为,知识管理帮助认为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并促进人们之间知识的交流[3],Gopal 等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科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4]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个人把习得的知识和其他成员间沟通与交流,这样会使大家互通有无,从而丰富自己,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知识管理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比其他行业起步稍晚,2000 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这一报告中, 明确指出, 在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s),包括教育部门,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较低;正因为这样,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2)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从信息互动这个方面来说,Hendriks, 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从组织学习角度出发,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 Nancy 认为烘箱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它的极致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Zhuge, Zabco等学者利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认为知识的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总之,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不但自己得到提高,整个集体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发展。

1 实现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义

根据朱克曼(Zucheman,1977)的研究,到1972 年为止,92 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 名曾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 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 这充分表明:知识通过师徒或者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

前面我们提过,教师知识的交流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就是是说如果能使知识的管理很好的运用在高校,学校的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发展是教师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各种能力等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创新的过程。 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发展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积累教学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案例知识,并且通过共同体的互相影响, 使个性化的隐性的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性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其他物品,它不但不会在使用和交流中被消耗掉,反而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能够扩大,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创新。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高低,科研的能力是影响学校知名度的两大重要因素。 这就要依靠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就是隐形知识是需要交流,并不断地提高的,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论对于教师个人,还是对于学校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些意义表现在:(1)要发现和展现教师的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教师们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丰富有效的营养;(2)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普通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3)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交流与共享不但能提高高校的整体知识储存量,最重要的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现状

根据朱克曼(Zucheman,1977)的研究,到1972 年为止,92 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 名曾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 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充分表明:知识通过师徒或者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师正在通过教学观摩、交流会等各种形式来促进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但是真正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它与“人是自利的”本性相抵触。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交流过程当中,人们总是比较关注自己的得与失,付出与回报,当交换双方对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比例感到满意时, 交流会持续,否则就会终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心,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少,说出来害怕被别人取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遇到问题也善于向别人请教;再者,教师之间知识交流的形式单一,效果不太显著。 高校举办的一些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由于举办的频率少一些,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多老师也没有太多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下文是对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提出粗浅的看法。

3 大学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

3.1 创建信任,共同进步的氛围

人们之间要想进行持续的交往,相互信任基础,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如此。有了信任,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从相互闭塞、彼此防范中走出来,在友好、信任的氛围中彼此交流,分享已有的经验,从而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提高自己,不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还得到了别人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一种“成就感”。 另外,教师要将自己看作一个永不止步的学习者,要有做好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学者,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在这个整体氛围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学习,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2 构建基于课例研究平台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就是教师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最佳环境,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不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交流范围小,交流层次有限,大大制约了教师交流的能动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为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展示出来。 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既有自己的反思与独特的见解,又有各个专家的指导与分析。 这样,大家能者为师,共同提高,从而学校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共享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而又相互谅解,允许犯错误,大家就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闭口不谈,形成了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 同时,课例研究网络平台的构建更使得教师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如虎天翼, 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得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所具有的交互功能,更是大大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间既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 使得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为切实、便捷与充分。

3.3 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987 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专门召开了“21 世纪教学管理与教师教育”的专题研讨会。 舍恩(D.Schon,1987)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实现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包括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通过这些方式,高校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反思性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积累教学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也有利于发现高校教师隐性的教学思想,方法,把具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教学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实现了知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进行传播的可能。

3.4 建立奖励与责任结合的机制

在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中, 如果只有提供知识者一方的付出,而对方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回应,那么知识的共享就很难持续。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回应性的知识共享的平台, 使付出和回报能实现大致的平衡。 一方面,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有分享知识和提供知识的双重义务和责任,否则只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提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则会受到某些制约。另一方面,建立知识交流共享的奖励机制,以支持那些能主动进行共享和交流的教师,满足其公正性期待。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荣誉奖励,在知识共享中应更突出精神上的奖励。

总之,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仅仅是简单的将知识系统化存储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去挖掘知识的深层涵义,实现的知识的不断创新, 再运用到个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知识的不断循环与更新,这才是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真正意义所在。

[1]Davenport T,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2]Nonaka I. A Dynamic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e Science, 1994.

[3]Verna Allee. 知识的进化[M]. 刘民慧,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113.

[4]Gopal C. et 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learning and the IS manager[J].Computer world,1995,1.

[5]波兰尼.个人知识[M].徐泽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Z].

[7]朱桂琴.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却是极其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19-20.

[8]江文年,孙丽娟,等.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廖开际,等.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隐性高校教师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