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2013-08-15 00:54周小翔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周小翔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动物医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贫困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沉重的经济压力不仅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将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学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索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认真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1 高校贫困生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闻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在校生总数的l5%-30%。经过政府和高校多年的努力,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途径,获得经济支持,但在实际的贫困生工作中,仍存在着重“经济帮扶,轻思想教育”的问题。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受经济条件、社会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在个性特征、心理和思想素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切实了解这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对其加以适当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帮助其养成健康的人格。使其怀着感恩之心顺利完成学业,积极回报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敏感自卑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他们的综合素质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情况。经济的贫困、城乡环境的巨大差异、学业的压力使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害怕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生活,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自卑使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议论,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很难与班级中其他同学沟通、交往、合作。

1.2 自我封闭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成长环境柏相对闭塞、文化滞后,多数贫困大学生讷于言语,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有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善于进行感情交流。进入大学之后,面临全新的人际环境,在与经济上占优势的同学比较,贫困大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劣势,自卑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隐藏起来,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渐渐形成了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很多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忙着勤工助学或校外兼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集体归属感不强,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

1.3 焦虑抑郁

由于缺乏稳定和足够的经济保障,贫困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为了供子女上学,许多贫困生家庭倾尽积蓄,甚至负债累累,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学有所成,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来自家庭沉重的责任和家人强烈的期待使贫困大学生往往有很高的目标和期望,他们渴望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是,经济的窘困使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了筹集学费、生活费,他们在学习与打工之间疲于奔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存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严竣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对个人的前途的迷茫和困惑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负面情绪不断增加,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生活,甚至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2 以人为本,拓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应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让以人为本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创新工作理念,加强人性关怀,最大可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树立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人性化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贫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工作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解决贫困生物质生活负担的同时,要侧重对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和情感关爱,真正做到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首先,要理解并尊重贫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个人需求,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设身处地为贫困生着想,做到尊重、关爱、理解与激励为一体,竭诚为贫困生成长、成才服务。其次,做好贫困生工作既要有爱心,又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充分考虑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帮助,给予贫困学生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在关爱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别人,从而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学校各级组织,特别是学生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互助活动,发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动伸出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交流与协调合作,三方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 教育的合力,共同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2.3 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加强人文关怀

2.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扶贫先扶志”,没有正确的人生信念支撑,贫困生很难正确面对并处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当前,双困生 现象越来越明盥,部分贫困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困难吓倒,思想上不求上进,甘愿躺在资助平台上,消极地对待人生。有的贫困大学生甚至自器自弃,怨恨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解决其经济困难以外,更要重视对其进行“精神扶贫”。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对祖国、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自助活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3.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就业、家庭和学习的压力都大于一般学生,是大学校园内思想问题的高发人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有重点的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高度关注和帮助那姥有心理疾病和有严重违纪行为的贫困大学生 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和就业。一经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快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做到防患子未然。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宿舍、教室、食堂等学生活动和学习场所,通过谈心、对话、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援助之手,使贫困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要积极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在校大学生多向优秀贫困大学生学习,确立正确使其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三,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有效途径,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与电话咨询,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徽博、QQ、N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询,对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3.3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对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部分贫困生在国家社会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怀抱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社会。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只知索取,不慷回报,导致了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因“忘恩”而出现的不良现象.因此,在积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还应及时对其开展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大学生正确看特社会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应将它化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思想救育工作要有意识地将各种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贲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另外,还应注重实践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爱心活动和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协作中体味他人的帮助,并去主动帮助他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对促进贫困生和谐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