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3年14期
关键词:青海省集群创新能力

张 青

(青海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改善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共有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28060家,占青海省全部企业的比例为99%,全省有本级财政的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的六个州中,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0%、50%、45%、20%、40%、40%分别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西宁市,有65%的一般预算收入来自中小企业,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市国税收入的10%,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6%。因此中小企业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1 青海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保证收集数据的准确性,课题组从以下行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业、医药产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和电子电子信息产业。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478份。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在478个企业中,盈利企业415家,亏损企业63家;有科技活动的347家,无科技活动的确131家;有技术改造、引进经费支出企业157家,有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企业198家,全部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比例30%,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12%,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数1.5,有科技机构企业数135家。

在478个企业中,有科技项目企业112家(包括自修课题),有专利申请企业56家,有专利授权的企业67家,有发表科技论文的企业19家,有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企业234家,其中新产品产值利税率24%,人均新产品产值8137元。

总体来看,我省中小企业中的人才,尤其是从事R&D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和制造类实用性人才较少,经费投入基数低、总量小、人均少,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活动的发展,这将有可能产生人力资源浪费和科技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

2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的问题

我省的很多产业还没有在空间链和价值链上真正整合起来,没有形成大群体,没有完善的产业分工,就无法扶植和练就大企业,也无法形成中小企业细分出来的环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不足:

2.1 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后劲

中小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自主创新较少,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集群内没有形成创新网络,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偏小,创新投资风险大,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自主创新。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2.2 根植性弱影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稳定发展

根植性是指个体对整体或外在环境的融入和适应。集群中的企业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发展,吸引更多的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一些企业集群虽己初步形成了企业网络,但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于当地,尤其是外资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2.3 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使集群的内部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对企业集群发展规律的认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导致企业核心能力薄弱,生产专业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快速反应。对集群的管理要么自由放任,要么盲目追求规模、重复建设。专业化分工不足、集群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还导致内部恶性竞争,产业政策导向上缺乏系统性。

2.4 集群竞争优势不能持久是其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式结构。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进而导致集群衰退,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解体。

3 提高青海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延长支柱产业链条,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中小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集群式的。集群式的中小企业能够保证其连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力发展集群式的中小企业是有利于其健康有序发展的。目前面对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在一般工业领域,青海省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在一些特色产业中,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在省上确定的四大支柱产业及其他主导产业链条延长及地方特色农畜产品的深加工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集群式的中小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很有利。建议青海省将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等作为一大产业来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不要将眼光停留在服务业和餐饮业上,要善于在盐湖资源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姻和分工协作。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实现途径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上,首先要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估,针对实际选择项目评估风险,不能将企业现有资产全部投入到创新项目上。其次在创新开发中要有商业计划,国外研究显示,高技术产品推迟进入市场,利润损失很大,商机在创新过程中及其重要,某项技术、工艺何时投入生产,产品何时投入市场,需要有周详的计划安排。第三要善于在引进技术中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要避免两点:一是以设备引进为主,关键技术却很少;二是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不重视或投入少,要想办法将技术引进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要从模仿中革新。

3.3 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组织与开发,改善和加强技术基础设施

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线形模式,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试验生产—销售过程中,共性技术基本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政府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时,要注意这类共性技术的开发,尤其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基础研究收益长、外溢性强,其产品大多为公共品,而技术风险和投资也很大,中心企业对二者都一般不愿进行研发。要发展区域的特色经济,在优势资源上做文章,就必须帮助企业解决资源利用中的一些基础的、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以便使企业在产业和产品开发上有基础技术依赖,有技术共享环境保障。

3.4 配套和完善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努力营造一个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则应是市场经济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的重点。这里有一个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措施要匹配的问题,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机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是机制创新的目的。技术创新只有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那么政府就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主体。政府要转变观念,根据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履行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职责,建立鼓励、保护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1]宋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10).

[2]张炳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3]徐传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6(05).

猜你喜欢
青海省集群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