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力生长——浅谈历史与社会课中思考习惯的培养

2013-08-15 00:54王建春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独立思考世纪

王建春

(温州市瓯海区丽岙华侨中学,浙江 温州32506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是非常的重要。 思考应当成为人的一种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独立思考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只有能独立思考的人才真正具有真正的智慧。

1 外界环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制约

1.1 学生只知照抄照搬课本,不会独立思考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测试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凡是书本上、资料上找不到,教师又没讲过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有一个考试题目是这样子:“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遭受沉重打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个题目在课本中原原本本是没有的。 据我校社会组教师统计,就这道题目有2/5 的学生答不出来。

1.2 学生完全服从教师,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特别是农村的学校的学生,老师抛出一个题目后,学生就坐着等老师讲完答案,然后就把答案记录在书本上,教师就会强调哪些是重点要记住。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敢独立思考了。 即使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长久下去就会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1.3 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 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 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特别是温州地区,历史与社会接下来要闭卷考并且要算分数,所以一些教师一节课下来就是自己讲完了,让学生去记去背。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历史与社会是随便谁都能教的。不就是让学生去记记、去划划、去背背就行了。

2 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创设和谐的思考氛围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肯想、敢想的兴趣。

2.1.1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有一颗爱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爱与期望,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是营造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的关键,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2.1.2 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我曾经去听过一位教师上课,课题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教师首先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事件。接着该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文艺复兴的时间、地点、事件、运动属性、运动要求、运动手段、发展、该运动的意义。之后老师按照黑板上的设计的环节一个又一个的讲述下来,讲得是非常的详细和具体。 下面的学生也一片寂静听着老师的讲解,并且很认真地作了笔记。铃响了,该教师也刚好讲完。一整节课下来,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自己通过板书板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记下笔记。 我不敢否定这位教师自己历史底蕴的深厚,该教师的讲课也非常的生动。 如果能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老师加以点拨和评价,那么这堂课将会更完美。

2.1.3 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曾看见过一个针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案例,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分别是: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 如周恩来无法去处理“西安事变”,你认为另派谁最合适? 为什么? 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会是什么后果?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 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讲解,学生不仅明白了西安事变。 还引发了学生对西安事变的一系列的思考。 可以说这四个问题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思考动机。

教师不仅要设计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有一位教师在上《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课时,提出19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 她首先概括出了:15 世纪——文艺复兴世纪,16 世纪——宗教改革世纪,18 世纪——启蒙世纪, 之后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去概括出19 世纪是一个科学的世纪,接着又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19 世纪被称为是科学的世纪?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2.2 指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方法

要改变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或课本中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该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2.1 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思考

阅读不是单单的看,而是要在边阅读边思考。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材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影响作了扼要的总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其内涵,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其条分缕析,以达到开启思维、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的目的。

2.2.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强化孩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起点。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比如教师在展示一段材料后,可以先让学生提出问题! 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呈现的素材。教师也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看书,看完书学生提问题。然后对提问题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

2.2.3 从细微之处指导学生思考

初中历史与社会特别是历史部分,老师对细节之处的引导非常的重要。如何做到从细微之处指导学生思考呢?我引用一位老师在上《从维新到革命》一课中的例子加以解说。吴老师在讲三民主义的时候,其中有民族主义,他对应的十六字方针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时老师便提问了:“这个鞑虏指的是谁呢?”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便是一个历史课中的细微问题,也许很多老师上课会忽略。 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会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2.3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他们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3.1 有效教学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堂课。 在课堂中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

2.3.2 合理的布置作业意识

为了使教学更加的有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教师就应该合理的布置作业。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前,老师要自己先去思考。这道题目有没有让学生去完成的价值, 能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让学生做重复的练习。

以上只是对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谈了几点的认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是我们现代教育者应该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课题。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教养的孩子,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 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独立思考世纪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谈独立思考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谈独立思考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