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探析

2013-08-15 00:54邵芳强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科学

邵芳强 原 野

(1.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116026;2.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大连1160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我们党的长期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其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及社会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作了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接着,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强调,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近半个世纪后,恩格斯仍然认为,在《宣言》中对未来社会新纪元的那段概括,准确而又简洁地“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 他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人的发展这一价值观维度来理解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本身。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同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人”,指的是处在一定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的“现实中的个人”。 这里的“人”,指的不是那些离群索居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某种实践活动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透过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人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同时更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最终都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个尺度,最终又可归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尺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 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同时意味着,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旨归和终极价值目标。

2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规律进行了科学总结与深刻把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完全而恰当地结合,开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阶段和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都地发展。离开“发展”,“发展观”便也无从谈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展开,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因为任何社会的进步,以及任何历史阶段人的发展,都要以必要的物质资料作为前提,都要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作为保证,否则,发展将只具有抽象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何谓“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处处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是由哪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依靠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作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惠及这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所以,科学发展观鲜明地坚持了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尺度。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新的拓展;因此,我们说两者在理论旨趣上是一致的。

3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和意义

有学者对传统发展观(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4]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它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信念之上的。这种发展观关于价值论、目的论方面的问题不在它的理论视野之内。 因此,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也仅仅被看成了只是研究社会“如何发展”(得更快)的“科学”,却忽视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 对发展本身价值问题的排斥,是传统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发展的唯一的、终极的目的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积极地回应了传统发展观关于价值理性这一维度的缺失。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集中地归结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它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是看是否实现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发展”理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众领域、多因素的协调发展,这其实也是强调了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具有的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人文向度同时,也是科学地阐述了检验发展的标准,发展的方向便从根本上得到了规定。 这样一来,由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传统价值观容易导致的“新异化”和“价值迷失”,便被科学发展观所注重的价值理性有效地制衡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物本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它真正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人类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的“价值跃迁”。这种跃迁,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诉求在发展领域的彻底反映,同时也是人本质的根本要求和终极实现。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发展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更注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以真正实现多样价值的协调和科学发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3.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4]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3.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