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与思考

2013-08-15 00:51张安良
中国农业信息 201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培训

张安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亿人,城镇人口7.1182亿人,占总人口的52.57%;乡村人口6.4222亿人,占总人口的49.43%。2012年农民工总量2.6261亿人,比2011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亿人,增长3.0%。从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越来越多,其转移正在走向规范化的过程。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

1.1 转移层次向知识型、技能型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外出就业的主力军,无论是从性别、年龄来看,还是从文化程度来看,外出就业劳动力都要高于整个农村的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和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

1.2 转移方式向有序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职业介绍型和自发转移型两种形式,前者是通过政府或职业介绍机构安排,有组织地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转移稳定程度较高;而后者包括投亲靠友和自由流动两种类型,转移稳定性差。组织形式逐步走向有序发展,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务工人员集中的省市开展劳动力转移宣传活动,逐渐形成了有序输出格局,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1.3 转移以季节性转移为主,兼业化趋势明显

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就业,更多的是家庭个别成员以外出打工的形式,而非举家迁移,属于短期流动性就业,转移季节性突出,表现为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此外,兼业性转移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所谓兼业转移,即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往往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

1.4 转移具有较强的地域集中性

就转移的地域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很强的相对集中性。从劳动力流向来看,主要转移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外出从业人员就业地点看,以大中城市为主,但主要是在省内流动,但省内转移的比例仍高达70.8%,省内就业仍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1.5 以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为主要转移行业

就转移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仍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统计,2012年外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制造业的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存在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转移成本过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转移的绩效,为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须着力降低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个人成本。而从实际情况上看,当前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很高,绝非可以忽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反映他们在进城的过程中务工费用(指外出务工者从离家出门到开始工作之间的所有花费,包括路费、餐饮住宿费、劳务信息费、企业押金、临时居住证等)过高,已超过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劳动力转移初期转移成本占整个转移支付的60%,既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又是一种压力负担,由于成本高,外出转移劳动力往往通过借款或者贷款的形式解决,造成外出转移的心理压力。

2.2 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

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之一。而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不仅给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增加了许多难度,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而且也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择业、维权等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由于正规就业渠道弱化或缺失,也给部分劳动者转换工作带来困难。一些劳动者依靠不规范的职业中介(包括一些工头、黑中介)找工作,流动成本上升,还会形成一些社会隐患。

2.3 劳动力转移培训缺失

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自身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程度很低,从农民工参加的培训项目来看,主要是进单位后企业上岗前的培训,而当地社会机构培训、职高培训和当地政府组织很少,这足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职业培训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实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培训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

2.4 劳动力转移信息滞后

我国劳动力转移中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信息来源于亲友或同乡,信息十分有限。外出劳动力就业信息来源主要还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依托地方政府和劳动部门的仅占很少,其余的渠道比较分散。这说明大部分有外出务工愿望的农民获取务工信息的途径非常少,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2.5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由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不完善。从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廉价地位。从社会因素看,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和雇主之间的地位差距导致农民工处于一个不利的弱势的地位。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3.1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降低转移成本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基本任务,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终极目标。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必然涉及城市公共品供给制度,其中,教育和住房问题是改革的两大重点和难点。在教育问题上,除继续充实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经费,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保障力度,开放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尽可能地保障农民工子女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享受就近择校的待遇。在公共住房制度完善上,地方政府应尽快把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中统筹考虑与安排,并结合农民工群体就业特点、居住选择和经济能力,有针对性地在大、中小城市实行各有侧重点的住房保障政策。

3.2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应当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就业服务体系,不仅要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需要为劳动力提供促进积极就业的培训体系以及完善的就业保障。近30多年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在大中城市先后建立了政府信息网,推动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但是,当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仍未进入一个“公平流动期”,还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3.3 用经济手段调节、引导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还缺少这一环节,即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和指导。有鉴于此,促进劳动力转移,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对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加以引导,使之符合劳动力流动规律。在多种手段中,要以经济手段引导为主,如用工资、劳动力转移成本、税收等手段加以调节。

3.4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与管理

实行农村劳动活动的综合管理。劳务公司、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有关部门,按各自业务分工制定出相应实施办法,互相配合,配套衔接。各有关企业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需到当地劳动服务公司(站)办理有关手续,公安部门才予以办理暂住户口,税务部门才给予办理征、免税。用工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劳务费,需经劳动服务公司(站)审核后,银行才予以提取。

加强农村各级劳动服务机构的建设,健全其劳务管理职能。乡(镇)均应建立劳动服务公司或劳动管理站,统一管理乡(镇)劳务。要根据“疏导、协调、方便、保障”的方针,采用劳务市场的形式,做好劳务的登记管理工作。

成立专门的劳务纠纷仲裁、解决机构。企业供需双方应规定签订由劳动部门统一印制的劳动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益,当双方发生矛盾时,由劳动服务公司(站)予以调节和解决。

3.5 保障劳动力转移的合法权益

首先,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宣传,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为农民工生活和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加大劳动执法力度,着重解决好拖欠克扣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劳动环境差、非法中介等突出问题;再次,进一步完善与农民工用工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行为及非法中介行为。最后,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尤其是诉讼意识,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免费法律咨询部门。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