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探讨

2013-08-15 00:44施庆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化云南信息化

施庆华

(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催生新的工业形态,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云南地处边疆,工业、交通、通讯发展滞后,加速云南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是推动云南工业转型升级的捷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低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更有利于实现云南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云南的“边疆解五难”也将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这也将使云南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云南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的产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云南经济增幅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产业和工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全省工业化进程。云南省工业的显著特点是农业型和资源型的,对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对农业和自然资源依赖过重,缺乏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除烟草等少数几个产业外,大部分产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资源无加工、有产品无特色、有特色无规模,以及有规模无品牌的问题。2012年,云南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居全国的第24位、第22位、第23位;居西部地区的第6位;人均GDP3531美元,说明云南省经济水平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标准为:1600~3200,按2000年的换算因子);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0:42.9:41.1。根据库兹涅茨、赛尔奎因、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我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云南省第二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说明云南省逐步在摆脱农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近年来一直发展较快,上升势头良好,应该说云南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大的提高。但我们不要忘记,云南传统商业和一般服务业的比重高,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是云南省旅游业高速发展拉动的。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云南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39.31%。说明云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应判断为从城镇化加速期发展阶段,工业开始向城镇集聚,第二产业还未成为城镇经济的主体。因此,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云南省还处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经济总量过小,结构单一,人均GDP水平较低;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较缺乏;观念封闭,缺乏外向型企业,与外部缺乏广泛的产业联系;区域内发展差异大,产业梯度不合理;自然资源有比较优势,但工业产品初级,缺乏技术、品牌附加值。

2、信息化没有形成对工业化的强力推进。客观地看,云南基础设施薄弱与重复建设并存,没有形成总体规模。信息资源的专业化服务和共享还远没有达到社会对信息日益增加的开放性服务要求,企业对信息的需求还没有一个开放、快捷、专业的畅通渠道。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品种单一,技术门类不全,难于形成产业供应链,处于被动发展局面;对一些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的信息产品没有积极的扶持,而是让企业孤军奋战。如云南的太阳能光伏器件、自动化物流技术。软件开发多为民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健全;系统应用、集成解决方案能力弱,没有很好整理、开发云南具有传统优势产业的经验,把其工艺、管理优势发展为行业乃至国家标准,进而转化为软件优势和集成解决方案;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局部突出,整体偏低,可认为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但烟草、有色、冶金等个别行业或局部应用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二是社会信息化方面,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差,开发利用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管理协调力度较弱,高层次复合人才严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完整的信息指标统计体系,不能形成对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3、政府行为缺失,企业缺乏市场动力。企业信息化的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大部分企业观望大于行动。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后,大量专业厅局撤销,对行业信息化的指导削弱,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几乎无人系统考虑。综合部门采取“撒胡椒面的做法”支持企业,针对性不强,明显表现在对一项技术的应用不能做到多期、持续支持,特别是对配套技术的支持上不能形成完整性、系列化,致使支持项目难以起到全面的示范作用。企业效益不显著,无力提供对信息化需求的资金支持,更谈不上互动。在社会信息化方面,由于信息产业已早早进入市场化,政府缺乏对边疆、农村信息化工作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致使云南非中心城市的信息化严重滞后,如有网络、有光纤,无专业知识的信息服务,农家书屋大量提供的是传统纸质服务,甚至是“有屋无书”,造成“有高速路无高速车”,“有主干网无入户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不要说向广大边疆、农村提供信息化的专业知识了。

4、信息不灵,共享不畅。云南的信息化还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沟通问题,又产生了共享问题,大量可以对社会公开的信息被渠道不畅、厅局之间或处室之间相互保密“屏蔽”,信息资源被一些单位、部门独占,成了其指导下属单位、企业的“资本”,电子政务的公开度有待大力提高。

5、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又迫在眉睫。信息化需要大量资金,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没有取得工业发展的大量资金积累,没有积聚经过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既要搞信息化、又要搞工业化,困难是很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人才不足,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稀缺。

6、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尚未完全体现管理见效益和管控一体化的催化作用。一是系统建设分散,需求单一,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PCS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大量“信息孤岛”,实质上仍然是数据流、信息流与管理业务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未能有效融合。二是标准不完备,信息系统模块的作用分离,核心和主导作用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确定。

7、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尚未健全。一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不够完善,运用面不广,应用质量不高。二是面向产品的追踪服务和远程维护体系尚未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三是面向企业联盟、集团化生产管理的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尚在起步阶段,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在提高政府、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不明显。

二、加快云南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路径

根据各产业门类、区域特点、企业现状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企业特点,分类推进是云南加强政府引导,形成各有侧重,推进“两化融合”的策略。

1、以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四化同步”实质上是把城镇经济与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户经济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同步发展,致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是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为实现“四化同步推进”提供了方向性、技术性的路线,将大力推进云南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云南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加速和有效,将降低物质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促使云南的信息化进一步扩展、加速和深化,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早日进入信息社会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开展以园区、县域经济为示范的“两化融合”工作,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示范,同时也将给区域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示范,为云南边疆人民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

2、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着眼于为广大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撑,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为企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范围。一是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支撑,构建和完善行业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好昆明通信区域国际出口、GMS信息高速公路及云南——东盟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口岸等。二是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配对,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层面实施信息化建设,首先推广单项信息化技术,其次从单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再到不同层次信息集成和总体技术实现。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世界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转变,即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品的生产,正从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型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于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云南的产品往往是“单机”性质的,而不是“生产线”性质,缺少系统解决方案,这也就使云南的产品往往多数停留在“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低端。而提供成套技术服务,将大量取得服务性,特别是高技术服务性的收入。因此,云南要紧紧围绕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以现代通讯、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的现代服务业,为云南各族人民提供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克服边疆、山区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交通不便的不利条件,使之转化为发展现代服务的需求条件。

4、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商业、工业和农产品销售,涉及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而成本挖潜的最大领域在物流。现代物流业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运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的以货物运输、现代仓储、调度、监控、管控为一体的准确、便捷、实时跟踪的,建有大规模数据库的物流业。它不仅加快了传统物流业的转型和升级,而且使消费者与物流业,甚至制造业实现共赢,是“两化融合”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制造、消费与物流的对接、联动,显然离不开“两化融合”,也有赖于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与渗透。

5、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传统制造业的提升依赖于信息化,全面提高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可以说,制造业的“两化融合”必将催生一批新型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云南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还较落后,“大而死、小而全”的企业形态还普遍存在。而未来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这种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业借助于网络技术,制造企业的结构变为扁平结构,并进而实现网络制造模式,由技术集成而转为企业集成,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6、提升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第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信息网络进行优化配置,建成符合国际信息网络发展方向的高速、宽带信息传输基础网。第二,大力发展高速公用光纤骨干传输网,稳步发展接入网,继续发展固定电话网和移动通信网,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化。第三,针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求,将信息技术(主要是芯片和软件)与传统工业紧密联系,吃透特定行业需求,用好嵌入式技术。充分利用嵌入式芯片、微处理器(FPGA、DSP)、开发平台,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应用平台),开发微电子产品、嵌入式设备,应用于消费电子、电信/数据产品、各类机械、电力设备中,以及工业控制、交通智能管理中;加快数据采集装置、特种传感材料和传感器新型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的科技攻关,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格局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第四,广泛开发和应用嵌入式软件,面向中小企业ERP的柔性化管理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和工业设计、制造、控制软件。以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等为重点,推动自主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软件技术与企业生产制造的联动,及在政府、卫生、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增强信息产业在企业“两化融合”中的支撑服务能力;扩大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推进金融电子设备、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电池、主动式OLED显示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壮大发展;推动无线通信、二维条码识别、RFID技术及物联网系统集成应用,促进物流设备、电力电子、农业设施等技术的产业化。第五,发展数字通信、多媒体的内容服务产业。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信息服务外包,促进外包业务向高端发展。

7、加快信息化建设,创新企业管理。第一,推广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全过程推进信息化,逐步实现设计制造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营销网络化,实现对“产、供、销,人、财、物”的现代化管理;推广和完整运用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先进管理技术。在大型企业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应用集成、业务集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加快ERP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衔接配套,实现BtoB、BtoC支付型电子商务,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第二,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建设企业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形成统一的预算管理、运营分析、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面提升到管理决策层面,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整合互动。通过业务流程、信息编码、技术数据、文件格式的标准化,强调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力度,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监测手段,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物料资源的“抛冒滴漏”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及灾备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数据共享,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实现管控一体化。完成资源分配、产品单元划分、操作/细节规划发送、产品包装、过程监控管理、文档控制、数据收集/采集、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管理、人力管理、市场分析和产品跟踪的功能,使从命令发出到完成产品的生产行为达到最优;以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为核心,向车间作业管理进行扩展,通过工序计划、工序排程、工序领料、工序转移、工序汇报等做到完整的车间作业过程管理,逐步形成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指标为目标的生产过程优化和整体资源优化,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8、加强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装备制造业。第一,以离散制造为特点的机械、电器和电子等装备工业是振兴云南产业发展的基础。结合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提升云南重点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设备、交通机械、电力设备等领域,加大数控系统软、硬件的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研制高精度镗铣床、精密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智能仪表和光学仪器的数控技术,重型装备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盾构机、轧机,电力变送装置、高速铁路牵引变压器、特高压超高压直流输送电缆和高压变频器,车用柴油发动机、轻(重)型货车、客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为主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核心技术,以及与烟草、生物制药、电力、冶金、化工、交通、建材、环保等产业发展配套的相关系列设备;提升物流自动化设备、金融电子设备、水电设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第二,深化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试验(CAT)、虚拟仿真、异地设计平台、协同研发、并行工程等新型的工业研发模式。特别是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的过渡、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产品设计与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集成,提高对大型工程分析、设计软件的应用开发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提高机械制造的整体水平。

9、加大信息技术集成,壮大流程工业。以连续流程为特点的烟草、生物制药、冶金、电力、化工等是带动云南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大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在改进工艺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控制水平,加快工艺、产品和装备信息化;从节能减排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将质量功能配置(QFD)分解到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工艺段及参数设置中,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

10、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有些是装备制造业的内容,有些虽不属装备制造业,但需要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装备。新兴产业应当关注低碳经济、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的发展,更应不失时机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设备、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服务融合,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网络设施的基础上,促进“三网融合”,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开拓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信息市场。

①朱红:《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②苗圩:《着力推进融合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人民邮电报》,2012年6月1日。

③蒋小勇:《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广西日报》,2010年11月2日。

④施庆华、陈渝中:《工业强省的必由之路—云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策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云南信息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云南邀您来“吸氧”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