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杰:一生智慧融入座座营盘

2013-08-15 00:44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13期
关键词:部队

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有位老军人心系灾区,多次找领导领受任务。

这位老军人是空军某工程设计研究局高级工程师、我国国防工程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军队暖通空调工程学科带头人——罗继杰,人称“罗大师”。

魁梧的身板、笔挺的军装、锃亮的军皮鞋……虽年过花甲,但威武犹存。

5年前汶川抗震救灾,正是他指导团队以最快速度高质量完成灾区蓥华中学的重建设计任务。

罗继杰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座座营盘,先后主持完成了50余项全军重大工程设计和科研任务,荣获6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不能因为我们保障的问题影响战斗力”

“房间里面搞训练,室内空气好新鲜……”空军后勤部机关2013年春节团拜会上,节目《我爱“氧立方”》大受欢迎,这是罗继杰带领科研团队设计全军首个高原富氧环境工程的故事。

高原作战训练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实现飞行员从低海拔机动至高海拔地区后“适应快、待得住、飞得好”的保障目标,罗继杰受命带领科研团队设计“氧立方”,先后八上高原进行调研,最终设计了植物光合作用制氧、高压制氧和物理制氧3种方式,满足飞行员在不同时间段的供氧需求,对提升我军高原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当初一入伍,罗继杰就与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一辆“闷罐车”把他拉到了青海格尔木,来到空军某工程兵部队。

当时正在格尔木修建机场,他被安排学电焊,一个油罐500吨,一焊就是一天。

为防止内部腐蚀,还要到罐里面刷生漆,青海日照强烈,罐里达到七八十摄氏度,就入口有个通风机。在里面待久了,不但身体吃不消,还容易过敏。

经过3年的艰苦磨砺,罗继杰从一个社会青年变成了意志坚定的革命军人。

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部队还推荐他参加全国统考,经过层层选拔,他不负众望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回到部队,他经常下基层调研。一次,他见到某场站的飞机正在“晒太阳”。

原来采用传统供暖模式,寒区部队机库温度低,不但影响战机性能,官兵维修也非常困难。

真要打起仗来,这不是第一回合就吃亏了吗?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他一边向上级反映,一边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国外有一种“柔强辐射采暖”技术,于是大胆提出了“高大空间军事工程辐射供暖系统国产化研究”的课题。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大型飞机维修库里,有时一关就是24小时。为了减少开关库门带来的温度变化,他带着团队在机库里吃方便食品。

有人劝他别这么不要命地干,他说:“战机是空军的‘宝贝疙瘩’,不能因为我们保障的问题影响战斗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攻关,一个由真空负压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以清洁能源为燃料的“人造太阳”终于诞生了。

这项技术,不仅总体达到国际标准,而且在节能和噪音等方面还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这是全军第一栋低碳、节能、环保营房,它传承了岭南建筑的风格,天窗上的自动遮阳帘,能够根据阳光强度自动开合;建筑西侧的景观水帘,在夕阳落山时会自动开启;南面退台式全斜面上的绿藤植物攀缘而上,里面设置的太阳能光电板,在用电高峰时可以提高3000瓦的额外电能。

这座营房就是罗继杰的杰作。

在这里,室内照明不用花一分钱电费,白天主要靠自然光,照明不够的房间采用光导管技术;宿舍空调机组采用直流变速压缩机电机,设计了一个新型换热系统,将过去使用冷却塔的水与空气换热的办法变为水与水换热;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加强保温隔热作用。

整座营房按照保温隔热、防潮除湿、通风空调、节水节电四大系统集成,采用了26项相关技术,部队年降低空调能耗30%,节水850吨、节电4万多度。

说起新概念营房,罗继杰骄傲地说:“我是60岁的年龄,20岁的心脏。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名噪一时的“空气取水机”就是他创新出来的。

罗继杰在调研中看到很多部队用水困难,尤其是边防哨所,一些雷达站到了冬天很难通过水泵把水送上去,吃水只能靠水车往上拉,条件非常艰苦。

能不能从空气中取水?他的想法是,空调在一定温度下会形成冷凝水,如果利用这个原理,想办法从空气中形成冷凝水,进而变成可以喝的水。

2001年,“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

经过2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终于成功研制出空气制水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需求,很快在驻地偏远的边防部队大显神威。

“专家也会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每根木头都可能成为一尊佛,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罗继杰常常这样来表达他对人才的看法。

建筑设计是门艺术,需要灵性。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也就是说要允许和容忍他们在成长路上保留“个性”,甚至出现的一些小错误。

有两个例子为证——

其一,设计局高级工程师陈学志,宁夏人。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后分到部队,见同学们个个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很不安心。

第二年春节,陈学志借回家探亲之名赖着不走,准备等部队处理再提出转业。当时的设计局领导提出要处理他,罗继杰坚决不同意,他看上了陈学志是块“好料”,只是缺乏雕琢,于是主动承担了“改造”的任务。

陈学志做梦也没想到,罗继杰会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到宁夏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从来不把别人当回事的陈学志有些感动。当父母得知儿子原来是想当“逃兵”时,把他臭骂一顿,他只好乖乖地回了部队。罗继杰走时还偷偷留下300元钱。陈学志对人发誓,只要罗继杰在,今生不再提转业两字。

其二,现任该局三室主任赖波,敢说话,喜欢与人“较劲”。一次,设计局领受了某大项工程设计任务,罗继杰则交给参加工作不久的赖波完成。这么年轻能挑这么重的担子吗?大家心里都在打鼓。很快,设计方案出来了。有人认为很有创新,只是浪费很多空间,造价也高。这时,罗继杰站出来说:“设计方案很有创意,也便于今后的改造升级,多给年轻人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时至今日,周边老旧房屋拆了建、建了拆,唯独这栋建筑只经过三次简单改造升级,依然完好无损。

这些年来,罗继杰带过一批批学生,总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一旦发现国内国际的新技术新产品,不但自己学,还要求年轻人跟他一起学。

他说:“年轻人都有一些‘小刺’,多敲打敲打就好了,我们这些专家也会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挑起部队建设的大梁。”

记者感叹:“人生六十余载,您好辛苦。”他说:“我原名叫罗福臻,父亲崇尚英雄王杰,给我改名罗继杰。我不是英雄,但在我心里军人个个都是英雄,如人生重新再来,仍不改初衷。”

猜你喜欢
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国字号部队”:神秘背后的信仰与坚守
驻澳部队训练剪影
侵华日军『516毒瓦斯部队』揭秘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
成长中的海军陆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