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门运营的“五个一工程”——周报新闻部门管理浅议

2013-08-15 00:49文丨薛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周报西窗策划

文丨薛 巍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南京 210002)

三十而立。作为新中国第一张周末类报纸,《周末》自1982年1月2日创刊时起,已经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作为一张严肃类新闻周报,《周末》凭借着持续的追求独家和重磅新闻,强劲的舆论干预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全国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树立了强烈的品牌个性,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笔者自1998年从《南京日报》双休特刊部来到《周末》,到后来作为新闻部负责人和报社编委,基本熟知了周报新闻运作的规律。值得一起的是,笔者近年来担任新闻部负责人,对新闻部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五个一工程”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受到领导、同事和读者的好评。在此,笔者愿就新闻部门“五个一工程”管理模式,与同业进行切磋和交流。

1 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好的机制

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以人为本一直是近年来大众传媒经营、管理和改革的坚持原则。作为新闻部的负责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工作机制,让同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各尽其职,则是机制创新的抓手。

为此,新闻部重新制订了“采编工作考核办法”,并根据形势发展与情况变化每年进行修订和调整。总体而言,考核办法力求实事求是地反映编辑记者的工作情况,实行以质为主、兼顾数量、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将编辑记者的工作情况,直接与其收入挂钩。在奖惩方面,力度尤重——编辑记者每多一篇4分稿,就奖励400元;反之,则扣除400元。

在制度实施时,为做到公平、公正、透明,部门成立了考核小组,将每月的考核结果上墙公布,在一周内,编辑记者可以提出复议,多数复议意见为考核小组采纳,最后据此得出的奖金分配情况,亦直接向编辑记者公布。

考核办法很好地规避了传媒媒体一直存在的用工问题。部门内,有“合同一”“合同二”“合同三”“合同四”员工之区别,有主任、ABCDE五等编辑记者之职级,而在考核时,人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例如,一位年轻的记者,因为表现突出、工作勤奋,每月的考核总是排名前列,收入亦是如此;而主任的奖金,时有逊于编辑记者的情况。

2 蚂蚁文化,营造一种好的氛围

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部门的活力,激发了积极性,但平等、尊重、团结的优良传统,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敬业、专业的新闻文化,同样是新闻部门管理的追求目标。

在新闻部的采编团队中,“老中青”三结合,平均年龄约为31岁。其中,除了笔者、新闻总监、主任助理属于4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经过新闻工作数年磨练,已经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当然,每年也都会有新人加盟,并不断进步。

总体而言,新闻部“老中青”三结合的团队,无尊长老幼之分,能够打成一片,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协力合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点,在完成每一期报纸的采访与编写的同时,还会认真思索着《周末》的明天。正因为如此,在报社内部乃至南京的新闻圈,周末人被称为一群蚂蚁,周末报的文化也被称为蚂蚁文化。而做一群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不记得失、欢欢喜喜的蚂蚁,任劳任怨、不弃不离、不张扬不气馁,紧紧团在一起,默默地守护着《周末》这个窝,则成为周末人的追求。

3 变革思维,推出一批好的作品

如何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至今仍是困惑传统媒体的一大难题。新闻部成立后,如何突破《周末》以“周”为工作周期的“新闻生产模式”,应对读者群日益分流、发行量急剧下滑的危机,成为新闻部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遵循周报的固有采编运作模式,直到被淘汰出局,还是寻求突围之策,化钝行尺蠖而为灵舞之蝶?答案不言而喻!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并经过整个报社上下的讨论,我们制定了“用日报的思维来做周报”的应对策略。变“周报”思维而为“日报”思维,将“日报”思维贯穿在采编工作中,通过快速提升编辑记者的工作节奏和精神面貌,优化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扭转周报在报业市场上的不利竞争态势。

革新办报思维,突出地体现在敢于并善于围绕热点做文章,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的新闻工作中“快和深”的矛盾,“再快一点,更深一点”成为新闻部的追求。深度方面,我们对报纸定位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调整,强调了《周末》的两个深度——“深度新闻”、“深度阅读”。“特别报道”一直是《周末》的拳头产品。多年来,我们认真把好选题策划关,强调“策划到位、采访深入、编辑精心”,追求《周末》自身独特的叙事特点——见人见事见细节,推出了一批角度独特、质量上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对报纸发行起到良性作用的稿件。

“西窗烛”是《周末》著名的品牌栏目之一,问世于1982年《周末》创刊之初。长期以来,“西窗烛”倡扬“文史之美”,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自2009年起,我们以“西窗烛”为“深度阅读”的核心版面,特别是将第24版(封底)作为“西窗烛”的打头版,每期策划选题,将文史与新闻有机结合,使“西窗烛”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的光辉。其稿件多次为《报刊文摘》、《作家文摘》、“新浪”、“网易”等报刊、网站转载,扩大了《周末》的影响。此外,我们还不断改版,调整报纸结构,不断推出新的版面和栏目,不断改进封面设计,精益求精,优化新闻产品的生产。

思维变革,带来工作节奏、新闻意识和执行力的改变,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断得到了提升,出现了一次又一次酣畅饱满的新闻策划,产生了一批好的新闻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4 品牌导向,培养一支好的队伍

培养名记者、名编辑一直是所有新闻院校、大众传媒所倡导的方向,也是广大记者编辑的职业愿景。在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媒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以人为中心已然成为共识,并上升到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作为新闻部的负责人,笔者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有新闻理想与追求的同事“亮”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像左元这样的名记者、名编辑。

《周末》曾经是一所新闻学校,在老总编龚惠民的培养下,才人备出,各领风骚……在新总编金莉萍的带领下,坚守在《周末》采编阵地的同事,认真学习新闻业务知识,通过每一次策划、每一期报纸的出版,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打响属于自己的品牌栏目。多出作品,多出成果,“我就是名记者、名编辑”成为每一个周末人的追求。

5 以身作则,示范一名好的领导

围绕“深度新闻”与“文史之美”的定位,作为部门负责人笔者除与同事们一起谋划报社和部门发展,认真策划和开好每周的新闻例会,做好每一期的选题、策划之外,还与新闻部采编团队团结合作,充分自己发挥多年的专业积淀,加班写稿编稿,不断提升稿件的采写水平与版面质量。

从业二十年余年来,从一线记者、编辑到报纸的经营管理,新闻策划水平、采编能力,以及熟知周报的运作规律,自担任新闻部负责人起,笔者一直坚持负责多个版面的编辑写作,坚持不离开采编第一线。如,笔者一直担任着 “看天下”“西窗烛”“地理志”等版面的编稿任务,负责国际新闻报道已有十年。坚持为“连连看”版写专栏文字,如“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读书生涯”等,其中,“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被评为第19届江苏省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近年来,笔者还采写了《野人山中,那座遥远的纪念碑——戴澄东眼中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昆曲里的男欢女爱》等重头稿件。

以身作则,勇担责任,不揽功于己,也不会诿过于人,是笔者的一贯追求,也是做人、做新闻的原则。相信,这也是很多依然坚持奋战在一线的新闻老兵、经营管理人员的内心准则。

猜你喜欢
周报西窗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Ye Yu Ji Bei from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叹秋雨
画与理
一樽浊酒西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