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阴阳平衡与阴平阳秘的差异

2013-08-15 00:44马玉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消长平阳阴阳

马玉宝 许 瑜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750004)

浅论阴阳平衡与阴平阳秘的差异

马玉宝 许 瑜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750004)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差异

三七——治疗金疮之王

【歌诀】

三七化瘀金疮王,

消肿定痛治跌伤。

苦降下泄甘苦温,

止血散瘀正气扬。

【释义】 三七为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血肿痛之首选药物。三七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祛瘀生新,活血化瘀而消肿止痛;其味甘微苦性温,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皆能应用。

【药解】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尽泥土,洗净,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①用于各种外伤出血证。②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入丸散,1~1.5g;煎服,3~10g;外用适量。

各家论述:

1.《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2.《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露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即愈。”

3.《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

【常用类药】 三七、茜草、蒲黄、牡丹皮皆能化瘀、止血,既能活血,又能化瘀,都是止血而不留瘀滞之品,尚属难得。牡丹皮,性微寒,长于凉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热之出血证;蒲黄甘平,长于收敛而止血,无论寒热之出血证皆能应用,且还兼有利尿之功,其止血多炒炭用;茜草苦寒,长于凉血通经而止血化瘀,主要用于血热夹瘀证;三七苦温,长于入走肝经之血分,化瘀而止血,应用于各种出血证,且其定痛之功效是其他类药所不具备。

【临证应用】 三七又名金不换,有很好的活血,止血的功效,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症。如治疗咳血、吐血、衄血以及二便下血时可与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雪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外伤出血可单独研末使用,亦常与龙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宝散。

——摘编自人民军医出版社《临证药王歌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03

1672-2779(2013)-05-0006-02

张文娟

2013-02-02)

阴阳学说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阴阳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就人类的健康与疾病而言,阴阳学说同样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一旦“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中止(阴阳的交感相错)。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斗争,从而表现出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制约)。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医贯砭·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如气和血分属阳和阴,气能生血,行血和统血,故气的正常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正常;血能含气、养气,血的充沛又可资助气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阴消阳长,阳长阴消;或阴阳皆消,阴阳皆长的情况。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阴阳可能转化的内在根据;而不停顿的阴阳消长运动是转化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阴阳的相互转化)。

历代医家均把阴阳平衡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现代人也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的平衡,故健康人又被称作“平人”。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动态平衡和相对静止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发生病机改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治疗疾病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在于恢复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导致人们在漫长的数千年都没有科学准确地把握阴阳学说的内容,和理解阴阳平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机改变,机体肯定会偏离健康;但是阴阳平衡却并不意味没有偏离健康。如长期慢性病患者初期,阴阳之间的差别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毫无疑问阴阳是不平衡的,但发展到中后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特性,在漫长的病变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病机变化,再加上机体的自组织调节,最后形成了阴阳俱损或气血两虚等证,他们很长时间都可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病情也没有出现进行性加重,此时阴阳之间的差别也已经缩小到了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内,消长运动的变化也不明显,往往不易被察觉,他们便进入了一个病态的阴阳平衡。任何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都会打破机体原有的阴阳平衡,而机体的反应总会表现在:一方面与致病因素斗争;另一方面就是寻求新的阴阳平衡产生。如肿瘤细胞增殖过快,打破了机体的平衡,机体为了能出现新的平衡,加速了肿瘤细胞营养物质和血液的供给,最终出现恶病质,逼近死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的也是阴阳平衡,但又与阴阳平衡有所不同。对健康人而言,阴平阳秘是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最佳状态。阴阳平衡包含了阴平阳秘,而阴平阳秘却不等于阴阳平衡。如果用整体1表示健康,阴平阳秘则特指1之内较高的某个分值段;而阴阳平衡会出现在1之内的任何分值段,假定阴和阳都波动在30%上下,却得出阴阳失调的结论,这无疑是痴人说梦。阴平阳秘是指气血旺盛,精神与形体高度统一,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较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也能保持一个平衡协调的关系,无任何不适的状态。古人把健康与阴阳平衡等同起来,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主要认识到了外感急性热病这一类疾病的特点,寒热是阴阳失调的重要标志,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机体的健康总是伴随着寒热的消退,原有阴阳平衡恢复而逐渐恢复。但现在疾病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阴阳失调还是病态的阴阳平衡都不能以寒热是否存在作为判定的标准。病态的阴阳平衡主要表现出健康水平低一点,生命力弱一点,主动适应自然的能力差一点,也就是说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不能保持一个平衡协调的关系,即出现了人与自然层面上的阴阳失调,他们常常会有怕冷怕热、精神紧张、易疲劳等。当然病态的阴阳平衡对机体生命健康的损害,要比阴阳失调小的多,前者只出现了人与自然的阴阳失调,而后者则同时在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的两个阴阳失调中苦苦挣扎,这也是医家急速寻求阴阳平衡的原因所在。外感急性热病,发病急,来势凶猛,但转归也明显,要么阴阳离决,生命宣告终结;要么阴阳恢复或接近原有平衡。治疗这类疾病,原则就是祛邪和恢复阴阳平衡。而内伤杂病,最初出现的阴阳失调,如果被医患双方察觉和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恢复原有的阴阳平衡是可行的。遗憾的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引起医患双方的足够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最后必然会进入病态的阴阳平衡状态,这时仅仅以促进阴阳平衡为目的的治疗手段是很难奏效的,因为机体本身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治疗这类疾病恰恰先要打破原有的阴阳平衡,遏制机体功能状态盘旋式下降的趋势,使新的、更高层次的阴阳平衡不断产生,使机体的状态逐渐向阴平阳秘和整体迈进,这样慢性疑难杂病才有了彻底治愈的希望。

猜你喜欢
消长平阳阴阳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