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

2013-08-15 00:44李绍文
中州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上蔡

李绍文

蔡国始封之君为蔡叔度,本是周文王之子,与武王、周公旦皆为同母兄弟。“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①管、蔡所封之地均为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且处于军事要冲;管叔、蔡叔二人相禄父、治殷遗民,肩负监视武庚、巩固周人既得政权之重任。由此可见管、蔡二叔虽没有周公地位之显赫,但也十分受武王所依重。蔡叔后来参与了武庚的叛乱,以致失国,其子发愤图强,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又复封于蔡。其子孙先后经过两次迁都,初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后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前后相承26世,为楚所灭。蔡国是一个历史经历比较复杂的国家,它的兴衰典型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一个中等国家的命运变迁,它的灭亡昭示着春秋时代正确的外交、治国之策对一个诸侯国存亡的关系。

一、蔡国始封之地

从众多的典籍记载来看,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诸侯,而蔡即是周初所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史记·管蔡世家》和《史记·周本纪》有相同的记载。但,周初所封之蔡在何处,却成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蔡之始封之地当在今河南上蔡县。《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弟叔度于蔡。”②。《正义》说:“《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③《汉书·地理志上》“汝南郡”载:“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④《水经注·汝水》:“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竹书纪年》曰:‘魏章率师及郑师伐蔡。取上蔡也。’”⑤《汝宁府志》载:“上蔡县城即周初蔡国旧址。”⑥

第二种观点认为,蔡始封之地应在今新乡境内。蔡之封地在新乡境内之说,源于周武王设“三监”的记载。《逸周书·作洛解》说:“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⑦《帝王世纪》也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⑧《汉书·地理志》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⑨《地理志》所载与《逸周书》不同。从《逸周书·作洛解》所言“建管叔于东”来看,此“东”当为殷都朝歌(今安阳淇县)以东,为管叔所镇守之地,而殷都之南的鄘地当为蔡叔所镇守之地,殷都之北境邶地则为霍叔所辖。此三地均在故殷都附近,“管叔在卫,今浚县卫贤镇;蔡叔居鄘,在今卫辉市倪湾村;霍叔在邶,在今汤阴的邶城村,三邑对殷都朝歌(今淇县),呈三面包围之势”⑩。正因蔡叔度曾为周初“三监”之一,所以有学者认为,蔡之始封之地不在上蔡,而在“今卫辉市鄘城无疑”(11)。

我们认为,蔡之始封之地当在上蔡县境而非新乡的卫辉市,其理由有四:

1.所监之地与分封地是不同的概念

当周武王克商之后,并没有就商之都城而居之,却回到西方旧都,天下初定,商之遗民未能全心归顺,尤其商纣之子武庚禄父仍然在旧商王畿之地统领着商人遗民。这让武王十分放心不下,所以让自己的三个同母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留守朝歌附近,其用意有二:一是带军队监视武庚,使之不能反叛;二是帮助武庚维持治安。所以《史记》说管叔、蔡叔二人的任务是:“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12)

但是,蔡叔任职之地并非其分封之地。这在西周特别是西周初年十分常见:武王封周公旦为鲁公,周公却留相王室并未到封地,成王死后,周公摄政,继续留在都城相成王,让他的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召公封于燕,而本人也未到任,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现西周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属西周初年器物,其中重要的铜器有克盉、克罍等,克盉盖内器口内侧有铭文43字,记录周成王褒扬太保,令召公之子克代父到燕地就封的历史。(13)管叔与蔡叔的情况与周公、召公相同,尽管有封地,但却有更加重要的职责,所以并没有及时到封地。对此有学者认为:“管、蔡、霍三叔未就国而专任其‘三监‘之职,就国者皆应为其长子。”(14)此说有待商榷,从周公、召公情况来看,周公之子伯禽与召公子克代父就封国的时间都在成王时期,可见,从武王克商分封诸侯到成王初年这五年多时间里,鲁、召之地是无君主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蔡叔被封于蔡地,而蔡叔度和他的儿子可能也并没有对其封地实施管辖权。

有学者认为蔡始封之地不可能在上蔡,因为,“如果蔡叔的最初封地是在今上蔡县,远隔殷都近千里,这怎么能监视武庚呢?一旦有军事行动发生,怎么能调兵呢”,“所以蔡叔的始封地,不应在今上蔡县”(15)。其原因就是因为错误地把蔡叔的分封地与镇守之地看成了同一区域。

2.从历史记载来看,蔡之始封地也当在上蔡

《左传·定公四年》云:“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16)从《左传》“蔡蔡叔”和命蔡仲“以蔡”来看,在先秦文献中,蔡叔度所初封之地和蔡仲复封之地都在蔡地。《史记·管蔡世家》说,蔡叔度死后,其子胡为令德,“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17)。这里所说的“复封”,当即再一次将蔡地分封给蔡叔度之子胡。亦可证,蔡之始封地为上蔡。

3.封叔度于蔡,充分表现了周王室第一次分封诸侯的战略意图和政治目的

从《左传》和《史记》的《周本纪》、《管蔡世家》的记载来看,当武王克商之后,大肆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有四类:其一,分封殷商遗民,将商纣之子禄父封于商之故地。其二,分封上古各个时代不同部族的后裔,如“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18)。其三,分封异姓功臣和其它参与灭商的部族。如“封尚父於营丘,曰齐”(19)。其四,分封同姓,首先是同母兄弟:“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旦于鲁”,“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20)其次是同宗:“封召公奭于燕。”(21)《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22)《路史》说:“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胙又三十有二。”(23)这些诸侯国很多是成王、康王时所封,而周初武王所封的同姓诸侯国并不是太多。

当时西方属于周王朝的王畿之地,西方相对安全;以召公奭的燕国镇守北境,节制北方异族;以周公之鲁国守东土,以防东夷;以蔡叔度守淮河上游,这也是西周初年的南土,用来监视南国异族;命管叔扼守中原腹地。这样初步形成了对宗周的坚固屏障。所以蔡始封于河南南部的上蔡,合乎西周初年的形势,也体现出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

4.考古发现的蔡国故城为蔡国的始封地提供了历史依据

蔡国原封地实际疆界: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北有陈国、许国。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是当时疆域较大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位于今上蔡县芦冈的东坡,故城北及东南是洪水冲击而形成的黄陵陂和蔡塘。“上蔡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转角,南墙长约2700米,北墙长约2113米,东墙长约2490米,西墙长约3187米,城周长约为10490米,约合21华里。城墙均为夯土建筑,高约4至11米,宽约70至95米。实测与《上蔡县志·舆地志》‘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的记载基本相符。城墙从出土文物看,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补修。城墙处有城壕设施,宽约70至103米。”“蔡国的都城内有宫殿区,四周筑有夯土墙,称为宫城。宫城外有郭城,手工业制陶,制铜作坊以及商业和平民的住宅都在这里。上蔡古城的西南与西北角是墓葬区。”(24)上蔡古城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9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在上蔡县北四五十里的田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青铜器9件,陶器6件。其中《父辛觚》,口下周围饰四个蕉叶状纹,下绕带状夔龙纹,圈足四壁有铭文曰:“作父辛觚□”五字。有一爵,銴内有铭文四字:“□父己卜。”(25)这些铜器的形制、花纹及铭文均为周初作风,为蔡国早期的历史提供一些线索。

二、蔡国之迁徙

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胡改德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其地今蔡州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至平侯,徙居新蔡,今蔡州新蔡是也。至昭侯衰微,服役于楚,遂徙于州来,谓之九江,下蔡是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26)罗泌《路史·后纪十》也说:“蔡叔既蔡于郭凌,子胡改行帅德,周公使为鲁卿,鲁治,乃复之王,邦之,蔡泽是为蔡仲。子蔡伯生宫侯,至平侯徙新蔡。益微,每赋役于楚,迁之州来,二十四世而楚灭之。有蔡氏、辰氏、盱氏、朝氏、归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27)这表明,蔡国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的举国迁移行动,一迁至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再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1.蔡平侯徙新蔡

从叔度之子胡复封于蔡之后,在整个西周时代,蔡国属于一个二等大国,周边国家无论疆域还是实力都不足以威胁它的生存,所以较为安逸。而至春秋之后,它却成了多事之地,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左传·隐公四年》载:“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28)这是蔡国史实首见于《左传》。不久,楚人北侵,蔡人归附于楚,成了楚国在中原的重要同盟。此后,夹居于楚与中原诸侯之间的蔡国,或为中原诸侯所围攻,或被迫随楚人参加征伐北方诸侯的战争,国无宁日。昭公十一年(前531),楚灵王在申地召蔡灵侯而杀之,并率兵灭蔡,杀蔡灵侯之子隐大子以祭冈山,占有蔡国之地,使弃疾为蔡公。昭公十三年(前529)楚灵王死,楚平王继位,为了安抚诸侯,平息楚国的内忧外患,“平王封陈、蔡,复迁邑”(29)。找到了蔡景侯少子庐,立为蔡侯,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蔡平侯。

此前,蔡之都城在上蔡,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复立蔡国之后,蔡平侯就把都城南迁至新蔡,这里属于楚人的势力范围,一方面可以远离晋、郑等国的围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得到楚人的庇护。

新蔡蔡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新蔡县城的西北部,处小洪河与汝河交汇处,南距汝河5公里,东北距洪河1.5公里。“故城周长3215米,面积51825.67平方米。”“现存城墙最高处10米,宽50米,低处2.7米,宽20至40米,夯土层厚14厘米,夯窝清晰可见。地表遗存大量灰陶豆柄和盘、绳纹瓦片等。值得注意在城北有蔡侯墓及古墓群。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于1983年7月从炼炉遗址中勘探取出春秋时蔡平侯创造楚币的制币炉渣。该遗址在新蔡县城东门处北侧二百米处。据传是蔡平侯由上蔡迁都新蔡后所建的,所制货币是用金块青铜铸的郢爰、蚊鼻。币厚四毫米,边长十三毫米,呈正方形,币面铸有‘郢爰’字样。”(30)

蔡国从公元前529平侯复封,到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州来,在楚人的压迫与驱使下,蔡人在新蔡生存了37年,历经平侯庐、蔡侯朱、悼侯东国和昭侯申等四代君主。

2.蔡昭侯再迁至州来

平侯迁新蔡之后,经过蔡侯朱、悼侯,至昭侯时又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再迁的原因是为了避楚而亲吴。当楚人复封蔡之后,蔡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地位,一切听从楚人的安排。定公三年(前507)蔡昭侯带了两佩和两裘到楚国,献一佩一裘于昭王,自己留下一佩一裘。楚令尹子常向昭侯索求,昭侯不给,因此被扣留在楚国三年,最后还是献佩于子常而得脱。“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沈,曰‘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31)蔡昭侯因不堪楚人驱使而终于和楚反目。定公四年(前506),蔡人受晋人指使灭了楚的同盟国沈国,又随着吴军侵入楚之郢都。哀公元年(前494)为报蔡侵楚之仇,楚子围蔡,蔡国男女分别自系而出降,“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乎请迁于吴”。所谓“江、汝之间”,杜预说:“楚欲使蔡徙国在江水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权听命,故楚师还。”(32)新蔡之都在汝水之北岸,如果让蔡国移至汝水之南,则完全迁到了楚人的辖地,这是蔡昭侯最不能接受的。为了摆脱楚人的控制,蔡人决定迁入近吴之地。为了保证迁移顺利,昭侯先让吴师入驻都城,并杀掉反对者公子驷,公元前493年“蔡迁于州来”,史称下蔡。

州来在今安徽凤台县,据钱穆考证:“州来本小国,后属楚。鲁成七,吴始争州来。昭二十三鸡父之战,州来遂为吴有,以封季札,号延州来。蔡迁于此,为下蔡,战国为楚地。考烈王迁寿春,在淮南;下蔡在淮北,相距三十里。二城对据,翼蔽淮滨,宋时谓之‘南、北寿春’。鲁定四,吴入郢,舍舟淮汭即此。今凤台县北三十里。”(33)《水经注·淮水》条载:“淮水又东径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春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34)此“下蔡新城”当即楚考烈王所迁居的寿春城,今为寿县。

蔡国东迁之后,以淮水北岸的州来城为都城,以南岸的寿春城为重要军事屏障和王室墓葬所在地。建国以后所发现的蔡国在州来期间的君王大墓都出现在寿县及周边地区:一座在寿县西门内,另二座在县东的淮南市蔡家岗。

蔡国在州来又生存了42年,昭侯之后,又有成侯、声侯、元侯和侯齐四代君主,终于在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所灭。据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及苏时学《爻山笔话》,战国时又复建国于今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更至楚宣王八年时,而蔡始亡。孙玉玲等著《蔡国史考》也说:楚灭蔡后,“把蔡人大部分迁到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蔡人的集中地称为‘高蔡’”。“后来,蔡人在战国末期又继续南迁,到达今江西省上高县,史称‘望蔡’”。(35)

楚灭蔡已进入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灭国、迁国、复国之风在战国已不流行,大多数强国在灭亡小国之后,绝其祠、据其地、迁其民,其后裔已无国可继,无地可依。所以当楚人灭蔡之后,其后裔已不可能再有国家,只好迁徙。高蔡、望蔡之名当为蔡后裔南迁之后的集居之地。从望蔡之名,可见蔡之后裔对故土的思念、对故国的缅怀。

注释

①②③ (12) (17) (18) (19) (20) (21)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1255、86、87、1256、1256、86、86、1256、86 页。④⑨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 1561—1562、1647页。⑤ (34)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313、452页。⑥王增:《重修汝宁府志》,汝南县志编委会1983年校印,第13页。⑦《逸周书·作洛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0—41页。⑧皇甫谧著,宋翔凤辑《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页。⑩张新斌:《蔡文化初论》,《中华文化论坛》,2006 年第 1 期。 (11) (15) (30)陈昌远:《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13)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0期。 (14)李民:《蔡国始封和蔡姓渊源溯源》。《史学月刊》,2003 年第 8 期。 (16) (22) (28) (29) (31)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 年,第 813、787、194、707、809 页。 (23) (27)罗泌:《路史·后纪十》(四库全书本·别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2、163页。 (24)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5—126页。 (2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一队:《河南上蔡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1期。 (26)宋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44页。 (3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07页。 (33)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61页。 (35)孙玉玲、刘海峰:《蔡国史考》,《中州古今》200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上蔡
锲而不舍抓创建 持之以恒促文明
翻斗式雨量计数据异常分析及数据校正
书法作品欣赏
中共上蔡县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
上蔡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多角度考察
河南省上蔡联社成功堵截一起ATM盗取案
浅谈古蔡文化的厚重底蕴、现实意义及其发展走向
跨越历史铸辉煌
杨松泉之后的上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