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

2013-08-15 00:45尹红梅
关键词:圈地体制经营

尹红梅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英国圈地运动的概况及其影响

圈地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土地制度变革运动,其中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圈地运动持续了五六个世纪,被看作英国的“农业革命”,对当时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英国圈地运动的概况

其一,圈地运动的概念。简单地说,圈地运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订立协议,把教区公有地和农地、敞田地块重新分割分配,最终实现土地和土地使用权私有的土地变革运动。英国圈地运动首先是圈占公有地,进而用多种手段占有自耕农的份地和教会寺院领地。

其二,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过程。(1)英国圈地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背景下进行的。毛织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以及欧洲“价格革命”等,都是促使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2)英国圈地运动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历史过程。最早在13世纪,养羊业的发展推动了圈地现象的出现。15世纪后半期圈地活动相当流行。新航路开辟后,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16世纪、17世纪,政府立法公开支持圈地,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18世纪、19世纪进入“议会圈地”时期,这一时期的圈地数量达到最高峰。大约在1845年,圈地运动基本结束。

2.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这场旷日持久的圈地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当时的英国一部分农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具有消极罪恶的一面。

其一,积极影响。(1)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以暴力夺取土地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破产、沦为雇佣工人。一些持有小块土地独立经营的自耕农“大约在1750年,已经消灭了”[1]830,促使自耕农经济解体。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批资本主义大租佃农场主,扩大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化的新贵族阶层,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发展”[2]51。(2)促进了英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减少了工厂流动资本的支出,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规模经营和大量荒地的开垦,使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此外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一部分人涌向城市寻找工作,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本家在圈占的土地上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增加生产投入,为工业提供了商品市场。二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耕地圈占后土地所有者采取了改良土壤、推广技术、建设农田、联系市场等措施,使当时的英国农业逐步实现了投资、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一体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3)给一部分农民带来了机遇。在圈地运动中,一些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一方面收并坚持不下去了的农民的土地扩大耕地规模,一方面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更新耕作技术,最终成为新的农场主。一些失去土地的有魄力的农民移民海外,依靠自己的创业奋斗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其二,消极影响。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871圈地运动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给一部分农民带来致富的机遇,但是对其他农民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后期,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使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陷入贫困和饥饿。这一方面使沦为无业游民的农民饥寒交迫、居无定所,让圈地运动蒙上了洗不掉的血腥和“羊吃人”的罪恶。另一方面,一部分无业者到处流浪,沦为乞丐、盗贼,不断发生骚乱,对社会治安带来消极影响。

二、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理解

1.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4],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这是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问题的基本精神。

当然,一号文件并不是鼓励圈地运动式的土地流转。首先,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现行土地制度长期不变,土地流转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其次,提出土地确权颁证,这就为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奠定了产权基础。再次,严格了工商业圈占土地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土地农用。

2.新时期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原因

其一,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必要性。一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不能跨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商品化,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二是我国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存在着重大的不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存在规模小、成本高、竞争力弱、集体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生产经营制度。

其二,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性。一是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守老人无力耕种现有土地,再加上新生一代对土地没有感情,致使土地出现荒芜、闲置现象。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方式可以集中连片耕种,减少了土地荒芜现象。二是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规模经营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有利于农业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管理,有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三是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三、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

英国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改变了当时英国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对其他国家乃至现代社会的改革发展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虽然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1.体制创新要保证农民的权利和利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民最大的财产是土地。在我国改革土地经营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尊重农民的利益,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要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利。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6]24“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6]916英国圈地运动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意愿,尤其在后期出现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现象,这不仅对农民造成巨大伤害,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的罪恶。在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做到“地为农民用”。首先,要做到维持现有土地制度长期不变,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稳中求进。其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农民自觉自愿原则。土地的经营权的流转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其二,解决好土地转出后的农民就业问题。圈地运动时期的部分英国农民与土地剥离后便失去了生活来源,沦为乞丐、强盗等,不仅妨碍了这部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我国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转出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如引导农民就地发展其他经济项目或进城务工,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应该进行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解除束缚农民的枷锁,使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其三,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农业保险。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改革我国的土地经营体制,必须完善相应的补贴政策。(1)采用农业保险、自然灾害补贴等形式,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保护。(2)集中补贴对象。“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4](3)完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及操作办法主要依据中央一号文件和部门规章,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随意性,难以形成农业补贴的长效机制。”[7]319因此,应该制定专门的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形成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其四,关注农民情绪,重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农民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有剪不断的感情。英国圈地运动在后期虽有暴力圈地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在法制前提下进行的,协议圈地是与农民协商的结果。在我国农村,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一开始往往不支持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是一件循序渐进的工作,坚决杜绝“一刀切”的做法。

2.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目标是:“首先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其次,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再次,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7]257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定、社会发展,我国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

其一,保证耕地数量,坚持农田农用,确保粮食生产。在英国圈地运动的早期,就出现了把大量生产谷物的耕地变成牧场的现象,但是在后期,尤其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人口骤增,加上英法战争爆发,进口粮食受阻,英国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粮食的圈地运动,最后谷物产量增加,保证了英国的粮食安全。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急剧增长。此外,新工业区、大学城在各地出现,占用了大量的农耕用地。在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中,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限制工商业、企事业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非粮化”和“非农化”。

其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率。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但符合自然规律的科技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其三,规范农产品市场,引导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合理流通,保证粮食的安全供应。

3.提高科技的支撑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5]3318世纪后期,英国圈地运动后实行了轮作制,施用新肥料等技术,保证了这个时期的粮食和农产品供应。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要发挥科技对规模经营的支撑力度。

其一,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积极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并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二,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领悟力、接受力和运用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其三,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与农业生产的需要结合起来,用需求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重视力度,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形成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在鼓励企业与科技部门合作中推动科技创新。

4.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

保证我国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这需要发展生态农业,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一,提高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的核心。”[8]99

其二,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具有地方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另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配合相应的流通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其三,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对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良好的交通、信息等服务,间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英国圈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在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重视和保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要建设生态农业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当然,我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在进行土地制度调整时,要因地制宜,创新我国特有的土地生产经营模式。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樊亢,宋则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http://www.farmer.com.cn/xwpd/tjyd/201302/t20130201_805057.htm.

[5] 韩长赋.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J].求实,2013(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 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圈地体制经营
英国议会圈地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王子“圈地”记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