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意蕴美刍议

2013-08-15 00:49周晓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意蕴

周晓莉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 6 6 1 0 0)

接触过美学便知道万物都包含美的因素,特别是在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结构、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对各类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作为摄影艺术一个分支的新闻摄影,其艺术性和审美观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渐感受到新闻摄影强烈的诱惑力和生命力。

一、新闻摄影与意蕴美的关系分析

因新闻摄影具有摄影美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艺术,又必须具备新颖、典型、感人的社会形象,新闻摄影是在确保新闻价值的前提下讲求艺术性。其出发点是客观再现新闻事实,归宿是要人们了解新闻事实,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并引起社会的关注,根本要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摄影对象的意蕴是新闻摄影表现的核心,新闻摄影的美也主要体现在它的意蕴美上,缺乏意蕴的新闻照片的传播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美学价值。同时,新闻照片的寓意深刻、形象优美、生动感人、赏心悦目,也越来越来受到读者的青睐。

“意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内在的意义”。从美学角度理解,意蕴美应是审美对象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情感、思想等因素。据此类推,新闻摄影的意蕴美则应是新闻照片的总体画面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思想、意念或带有某种意味性的东西。新闻摄影的意蕴美不仅仅是新闻事实形象的表现形式,更是记者观点、情感和新闻主题的提炼及升华。新闻摄影之可贵,不在其形肖,尤在其神似,即作品不仅要逼真,更重要的还是要传神”。新闻摄影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反复玩索,其特点应是具有较大的寓意性与理想性。《沙飞传》中引用了“新闻摄影之父”萨乐蒙在其作品《毫无防备下的当下名人》前言中的一段话:“摄影家如果不想仅仅当一个工匠的话,他就得像猎人总被追赶猎物的激情所驱使一样,经常反复思考,如何才能拍到‘独特’的照片”“他必须通晓一切事件,知道它们在何时何地会发生”。这段话的含义应当是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它除了具有像猎人追赶猎物的激情外,还必须具有猎人对于猎物那种特有的敏锐嗅觉乃至猎物的踪迹,这便是新闻摄影记者对新闻摄影对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深刻性。所谓“通晓一切事件”,即不仅要“通晓”新闻摄影画面上的人物、事件和场面的一般意义,同时要解释新闻摄影画面所蕴含的社会典型意义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逻辑。这都强调了新闻摄影典型形象的外表背后必须具有深刻的意蕴。

二、新闻摄影意蕴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闻摄影包含的内在因素是影响意蕴美的先决条件

新闻摄影作品的意蕴美首先是由新闻摄影对象所包含的因素决定的。新闻照片若仅仅是对拍摄对象的简单复制,则就如同植物人一般,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要拍摄一张成功的新闻照片,就必须对其思想性进行开凿,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等,以为其注入灵魂。

1.题材是增强新闻摄影意蕴美的基石

题材是新闻摄影的第一手材料,新闻摄影的题材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某些现象,是报道对象的笼统称谓。摄影题材必须具有真实性,以事实为依据,缺少事实基础的照片即使外形再动人,一旦被人识破而公布于众,其“新闻”的生命与“形象”的价值便立即完结。摄影题材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典型性,题材典型是照片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资格,也是新闻照片的分量基础。只有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材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发挥其传播作用。

2.主题是新闻照片意蕴美的源泉

搜集整理好摄影题材,就必须确定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主题是新闻照片的中心思想,是摄影者对照片意义的提炼和概括,是新闻照片的灵魂,也是新闻照片意蕴美的源泉。主题中充分体现了摄影者的生活体验、政治倾向、感情态度等,甚至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与艺术摄影不同,新闻摄影的主题必须明确而不能多意或印象化,积极向上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不能表现颓废,符合政治宣传的需要而不能反动。表现在摄影者的主观情感上尤其重要,如表现卖淫、吸毒等社会阴暗面,在现象上是颓废的、丑陋的,但作者的主观感情应是向上的、嫉恶如仇的,目的是抵制、揭露丑恶现象,改变丑恶现象,促进人类的进步发展。可见,挖掘内涵深化主题是新闻摄影意蕴美的高度体现,在静止的平面上创造出一个有力的精神世界,应是摄影记者的一种责任。抓住事实背后的内涵,即便是对“丑”的揭露,也会取得以儆效尤的效果,这似乎与传播中的“恐惧诉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闻事物的主题、意境是其本身潜在的一种精神元素,通过摄影者用某种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挖掘形成,是与新闻摄影者的思考、努力密不可分的。好的新闻照片往往孕育着事件内在意义延伸,表现得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显露新闻对象的内在情绪,从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事件的内在含义,带动读者对事件高潮后的冷思考。而且,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普通场景,经过摄影记者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用独特的思想梳理,用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往往会显出独特的魅力。

3.情感是增强新闻摄影作品意蕴美的捷径

增强新闻摄影的意蕴美还必须以体现出摄影对象所隐含的情感因素,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为目的。从美学角度看,美感之所以具有情感性,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之所以动情,从根本上说是审美客体的情感特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决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是放纵它、推动它,使它更浓郁、更真诚、更深刻,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美感的效果。人是感情动物,有七情六欲,摄影艺术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新闻摄影要求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能够以情动人,通过情感表现去拨动读者的心弦,传达主题思想。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有标志有意识的方式,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人们对新闻摄影意蕴美发现、挖掘的过程正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将摄影对象所蕴含的情感传达给受众,与读者进行间接沟通交流的过程。通过新闻照片,摄影者将自身在生活中发现的典型的能够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且引起一定社会效应的方面传达给受众,对受众的生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因此,对摄影对象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及对受众感情的把握是体现并增强新闻摄影作品意蕴美的一条捷径,有了情感因素的介入,能够为原本空洞的灵魂注入生机,注入活力。

4.时代特征是新闻摄影意蕴美的深刻体现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媒介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每天需要了解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新闻摄影提供准确、及时、生动的图片报道,以实现“亲眼目睹”的愿望,因此,对新闻摄影的时效和时代特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使新闻照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沉旧、迂腐的事物很难给人美的感觉,落在时代背后、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新闻摄影往往也会因时代特征的逝去而使意蕴美大为逊色。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进行新闻摄影时,也应当围绕这一侧重点及大众所关心的热点去发掘,以便与时代接轨,与潮流吻合,与人们的思想水平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展现新闻摄影的意蕴所在。

(二)新闻摄影的外在表现形式制约着意蕴美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进行表现,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形式虽然受内容的支配,但反过来也会影响内容的表现。新闻摄影也不例外,新闻照片的意蕴美除了摄影对象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外,往往还以新闻画面结构的外在形式为载体,并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凸现其深邃的内涵。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形象说话,采用和谐恰当的形式往往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意蕴美,为意蕴美服务。每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都应当具有一定的恰当形式,让人能够通过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读出一些东西。新闻摄影不一定追求视觉上的“唯美”与“完美”,但一张具有良好视觉效应的新闻照片往往能使传播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使新闻照片的意蕴美得到更好的体现,最好也能对新闻照片的外在形式稍加注意。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进行新闻摄影时,对新闻场景、角度的选择要根据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照片的意蕴美为原则。如对新闻人物的拍摄,要注意人物的表情、神韵的表现;对建筑等的拍摄,则要选择能够体现建筑特色的角度等。

当然,对于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的报道,摄影记者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去选择,这就要求摄影记者除了在平时要积累足够的知识、经验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抓拍素质,即对瞬间场景的把握能力。这个瞬间,应当是能够真实、明确地反映出新闻事实中心内容的一瞬间,能够揭示出新闻事实价值意义的一瞬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快门启动中的感情色彩和深刻思想的一瞬间。在对象尚未察觉时,就把他们精彩的瞬间定格下来。布列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稍纵即逝的瞬间的把握能力,他能够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时间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以造型表现得完美的结构形式。在拍摄完新闻照片后,后期对新闻照片的处理、编辑对意蕴美的体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虽然从美学价值上看,形式往往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美,但对于新闻摄影讲,过于夸张或华丽往往会削弱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因此,对新闻照片外在形式的追求也要掌握火候,超过一定的“度”,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占主流的当今社会,新闻摄影已成为一门最大众、最普及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最形象、最优美的平面媒体。人们对新闻摄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评判标准也越来越高。人们愿意欣赏新闻摄影作品的一个需要是求知,摄影记者通过新闻照片对新闻事实进行形象的传达,为人们了解外界知识打开了通道。同时,人们欣赏新闻照片是因为它们的“美”,美的因素蕴含于自然和社会中,经过摄影记者的慧眼识“图”,发现了美,升华了美,让人们看到自身生活的世界中美的存在,无论是雄壮美、崇高美,还是纤细美、柔弱美……都会给人以心灵的震颤和愉悦的心理感受。这也许就是新闻摄影美最大的意义所在。当然,对于摄影记者而言,要在生活中发现“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增强自身的敏锐感和现场捕捉能力,适时调整转变思维模式,在“求新”“求快”“求真”中用独特的“新闻眼”去拍摄蕴含丰富的新闻摄影作品。

[1]蔡子谔.沙飞传——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2.

[2]卢火.摄影美学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 9 8 9.

[3]丁遵新.摄影美的演替[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 9 8 6.

[4]卜新章.现代新闻摄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1.

[5]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6.

[6]陆少游.被定格的世界——摄影天地探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7]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 9 9 9.

[8]黄利.黑镜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8.

[9]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摄影》选编.2 0 0 0年中国年度最佳摄影[M].桂林:漓江出版社,2 0 0 1.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意蕴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报社新闻照片档案管理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