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锻炼行为形成及同侪交往对其促动作用

2013-08-15 00:44吕田甜黄文仁
体育科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个体群体

吕田甜,黄文仁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很大程度受到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引导,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主要是同学和朋友,同侪群体逐渐成为影响他们体育行为的首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同伴好友共同运动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最亲密的同学或朋友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余暇锻炼的次数和时长均高于同学或朋友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1]由此可见,同侪好友的体育锻炼参与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同侪交往是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锻炼行为的形成

1.1 锻炼行为形成的阶段模式

锻炼行为的形成不是简单、机械的行为改变,它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重复性,是从无意识到行为产生的完整的连锁反应过程。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按阶段划分可分为:行为反应阶段、行为判断阶段、行为激励阶段和行为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2]

1.1.1 行为反应阶段

行为反应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呈现所做出的行为回应和行为解释,是行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出现首先需要对外界环境中的锻炼人群和锻炼现象有所感应,并在内心给这种行为或现象附予一定的解释,形成自身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获得最初的内在感受和思想反馈。行为反应是锻炼行为形成的开始。

1.1.2 行为判断阶段

行为判断是在前一阶段形成了基本行为概念之后,个体根据自身所处环境中较普遍人群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和选择,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行为取舍和行为评价的过程。锻炼行为判断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利弊的衡量标准。行为判断的标尺不仅仅只包括社会的道德价值规则和主体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处一个同自己年龄、地位、生活环境都相似的同辈群体之中,行为在他们看来往往没有绝对的好坏正误之分,他们更容易以同学或好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标准来衡量、评判自己,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行为判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是行为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1.1.3 行为激励阶段

虽然通过行为判断个体对锻炼行为的取舍与利弊有了自己的评判,但积极的态度也并不代表大学生一定会将体育锻炼落实于行动。只有当大学生觉得思想有转化为行为的必要时,他们才会尝试自我鼓动,告诉自己实施行为后会产生怎样的良好效应,说服自己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锻炼行为激励正是扮演了将体育锻炼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实践的说服者的角色,它暗示主体在经过行为判断之后应该把行为意识付诸于行动并执行,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行为激励包括行为需求的出现和主体满足需求的动力作用这两个方面。行为激励同时根据大学生具体的个人需要产生不同的内部动力,通过动力作用为行动的落实做好最后的准备。

1.1.4 行为实践阶段

行为实践阶段是锻炼行为形成的最后阶段,经过了行为的反应、判断、激励之后,当大学生自身锻炼意向足够强烈同时满足客观条件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起来。行为实践是整个锻炼行为形成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这一过程中真正落实于行动的部分,它实际上就是大学生按照自身的行为需要,执行满足需要的行为策略的阶段。[2]

体育锻炼行为形成四的过程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其架构和层次上看,这个系统的四个阶段排列有序、循序渐进、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并具有一定的和谐性和一致性,系统中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处在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决定了系统完成后主体行为出现的必然性。

1.2 锻炼行为形成的心理学分析

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形成不单是外在行为的改变过程,它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内心变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锻炼行为的形成从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开始,在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产生了对体育锻炼的看法和态度。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主体接收到与体育锻炼相关的需求信号,这些信号激发了大学生的本能需要,这种需要引起主体的心理不安与紧张,激发了参与锻炼的内在动力,即锻炼动机。这种动机促使大学生产生完成需求目标的锻炼行为。通过行为的实施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也消除了心理不安与紧张。一般来讲,锻炼行为的形成主要就是由: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锻炼态度→需要→心理不安与紧张→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六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致的链式反应关系,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具有较高相对应的一致性。[3]

1.3 心理要素与四阶段的关系

1.3.1 体育锻炼的认知与行为反应

个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是锻炼行为反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认知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大学生在接触外界环境和人的同时受到来自外界传递的知识、信息以及行为和现象的刺激,这些客观世界出现的信号直接将体育锻炼这一概念投射到大学生的内心,通过对其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行为反应源于这种最初的认知,锻炼行为反应过程是主体对体育锻炼形成认知并触发行为意向的过程,认知为实施行为冲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是锻炼行为产生的前提。

1.3.2 锻炼态度与行为判断

锻炼态度是人们在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为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锻炼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它指向于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方法,是体育活动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4]

锻炼行为判断是锻炼态度改变的必然过程。大学生在获得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的同时,也受到所处群体环境中大多数同伴的思想和行为取向的影响,这使得他们产生自身对参与体育锻炼特有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体育锻炼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考和拿捏,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是否需要实施这一行为、实施的结果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当做出了行为的最终评价时,也就意味着对体育锻炼有了明确的态度。体育锻炼的态度是锻炼行为形成的定向因素,对行为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指向作用。

1.3.3 锻炼需要、动机与行为激励

在诸多构成要素中,锻炼动机是导致锻炼行为形成最直接的要素。动机是参与者针对某种特定的心理需要发出的一种内驱力或冲力,它是锻炼意识转化为锻炼行为的中介力量。[5]动机的形成需要两方面条件,即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需要是主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能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当内部处于不平衡状态时,机体会激发自身的内在需要,并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形成内驱力,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因此,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源。

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动机是锻炼行为激励的动力源泉。激励的产生实际上是大学生对自身实施锻炼行为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源于对参与锻炼的需要,激励的过程是其内心对完成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解释和强调,为满足需要而激发内驱力并对机体行动趋势产生作用的过程,是一种锻炼意识的强化过程。锻炼行为激励建立在体育锻炼需要的产生和对其迫切渴望以及将其转变成具体行动力量的基础之上,需要、动机是锻炼行为形成的动力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1.3.4 锻炼行为与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实际上就是锻炼行为形成要素中的锻炼行为。锻炼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目标行为,目标为策略的规划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其实就是对行为目标的执行,即实践了体育锻炼行为。行为即是行动,是锻炼行为形成的执行因素,是大学生身处的群体环境和内在心理互动的最终结果,是锻炼行为的形成的最直观的表现。

2 同侪交往的含义

同侪又称同伴或同辈,是指与自己在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在校园生活环境中,同侪交往即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学或朋友间发生的人际交往。[6]同侪交往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同侪交往指同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和身体的互动,从静态的角度说,同侪交往指同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同侪关系的形成不受外界压力影响,是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主动的交往关系,因此同侪之间更容易接近,沟通起来更容易彼此接受。同侪交往为个体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它在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7]大学生活环境减少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束缚与管制,同时由于对精神交流和价值认同产生更加强烈的渴望,使得大学生逐渐倾向于同侪间的交往。同侪是个体青少年发展时期的重要他人,同侪关系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人际关系,同侪交往亦是身处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交往形式,是形成思想认知、满足心理需要、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对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他们的意识形成和行为取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8]积极的同侪交往模式能够有效地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同侪效应,大学生往往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这样的身体互动来实现同侪交往、增进同侪关系。

3 同侪交往促动大学生锻炼行为形成的路径和作用方式分析

3.1 通过沟通交流,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外界环境和人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兴趣爱好和接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被认为是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最正规的途径,而实际上课堂授与学的形式并非提高学生锻炼认知最有效的途径,相比教学的灌输方式,同侪交往自由轻松地沟通交流往往更符合大学生接纳和学习的心理趋势。同伴通过平时的交流对话传递各自了解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包括锻炼的功能、价值、健康效益、锻炼的途径、方法等,同侪彼此之间表达自我、各抒己见,互相传授、互相学习,通过一种自愿、平等的交流方式,在耳濡目染间提高自己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3.2 通过意识感染,形成大学生良好的锻炼态度

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经由逻辑思维分析、并通过思想内化所产生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它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意识具有能动性,容易受到影响而变化,主要表现为自身与环境的互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仅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很大程度也受到来自于生活环境、交往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大学是学生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这时他们的独立与主见性还未完全形成,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培养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不够独立与意志不坚定,趋从环境的心理倾向,把群体的主流思想、行为看作标准规范,尝试去效仿并认可集体的价值、行为取向。同侪交往的影响方式既是显性也是隐性的,同侪间经常性的语言交流可以直接强化和提高大学生对锻炼的认知,同侪群体的思想通过反映为行为取向的方式,营造出集体主流的文化氛围,个体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意识、行为也逐渐受到感染和同化,当同侪交往的群体普遍具有积极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锻炼氛围,大学生个体就会由最初的行为依从,逐渐产生对同侪行为的认同,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锻炼意识,形成积极的锻炼态度。

3.3 通过同侪互动,满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

需要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主体会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及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衍生出比生理需要更高级的心理需要,人们通过实现心理需要体验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并力求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3.3.1 兴趣、娱乐的需要

兴趣与娱乐的需要属于大学生的生理需要,是在外部条件满足时产生的最基本的内部动机。兴趣与娱乐的需要是指大学生在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出于自身对体育锻炼本身的爱好和向往而迫切希望参与其中,但是往往由于个体的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不愿意独自活动。依赖表现为主体需要依靠同侪好友的陪伴或帮助,不能或不愿独自行动或是独立完成某件事情。依赖心理可能源于大学生对自身做出的决定正确与否的不确定,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与鼓励中获取自信和行动动力;也可能源自内心对寂寞的恐惧,独自行动时无法获得得他人的行为支持也无法实现与他人的语言沟通;同时也可能受到旁观者的异议和眼光,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孤独感、无助感和紧张焦虑情绪,需要通过伙伴的陪同或安慰来消除这些负面心理。同侪交往中重要他人的支持正是作为一股强大的外界力量增强了大学生行动的内在动力和行动热情,使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

3.3.2 安全、归属与认同的需要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参与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种从众行为。正是由于对安全与归属的需要、对得到同侪群体认同的渴望激发从众心理的产生,从众心理进一步引导个体做出盲目或者违背自己最初价值准则的从众行为。[9]从众是个体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决策的认知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朝向一致。[10]在群体生活环境中,当某个个体的行为或意见独树一帜时,就会产生立于群体之外的孤独感与排斥感,这时他会趋同于主流的意识行为走向以解除自身与群体间的冲突,当个体的态度、行为和目标与同侪群体达成一致时,就会获得“没有错”的安全感和“我是群体的一员”的归属感,并感觉自身被同侪所接纳,同侪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它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所谓态度即是指喜欢或不喜欢,接受或排斥,[11]群体对某一个体的接纳意味着这一个体受到了群体的欢迎和认可。认同和归属是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够获得感受,当大学生被同侪群体所接纳,他自身会感到被尊重、被需要和作为群体一部分的存在感。体育锻炼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同侪交往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大学生时常以群体的形式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个体只有参与、融入到集体的活动当中才能体会安全和归属的感觉,同侪接纳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身体的互动、情感的交流表现出来的同侪接纳的水平反映出大学生在所从属的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应对大学生在生活交往中追求被更多人接受和尊重的心理活动规律。同侪通过在体育锻炼中的相处和互动满足了大学生对安全、归属与认同的心理需求。

3.3.3 增进友谊与尊重的需要

友谊的质量反映出大学生同侪关系的优劣,不论是出于相互之间利益的获取还是自身情感的需求,大学生都会努力地去培养友谊、维持良好的同侪关系,因此同侪交往一般都具有自主自愿性,自主自愿性是个体不受外界有形压力的压迫发自内心的交往愿望,通过主动积极参与交往活动的外部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2]同侪交往是在大学生自身强烈的行为意识驱动下形成的,是一种主观意愿的表达。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同侪互动不仅通过语言,同时也可以通过身体、表情、状态等多方面表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主体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和快速的传递,相对于只有语言或肢体互动,更能够增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沟通,从而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同侪交往本身是一种平等的、非功利性的交往,交往的个体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目标,为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而进行交流与互动,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作为参与个体的你、我、他都是行为的主体,参与各方都是有意识、能动的情感能量和行为方式的交换者或传递者,并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主体间不是单向的趋附,而是通过同侪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和反馈来完成交往,这就意味着交往中的人彼此承认各方在这一活动中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意味着同侪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达到行为双方的互惠互利;意味着交往的各方都有均等的机会、公平的权利和平等的人格地位。同侪交往是对话式而非独白式的,交往各方都是活动参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主体,体现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交往原则,大学生通过群体共同参与锻炼的形式来实现其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3.3.4 成就感与展现自我的需要

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是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在自身与外部条件均充足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的一种需要。人们把提高自我价值和渴望有所贡献的需要称之为成就感的需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需要之一。[13]获得成就是一种客观行为结果,成就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简单地讲,成就感是通过完成成就行为产生成就的自我意识而获得的自我肯定感、自我价值感。成就包含三方面内涵:第一,成就是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的过程;其次,这个结果必须“超群”,即高于所在集体的其他成员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三,成就应以他人认可为标准,被认可的越多可信度越强,而非个体的自我标定。[14]因此,拥有一个展现的平台和得到他人的承认与赞赏是取得成就的客观条件,产生成就感是个体取得成就的主观标准,客观条件对成就感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成就感是通过主观标准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实现的。同侪交往是实现成就感需要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交往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体育锻炼是以身体互动为主的活动形式,活动过程中既有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存在彼此之间的竞争,既体现出协助配合的集体团结精神也展现出参与个体的运动能力与风采,大学生通过在互动过程中选择扮演自己最适合、最拿手的运动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表现出集体中个人所特有的能力,取得自我成功的同时获得同侪的肯定与夸奖。可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是展现自我、满足成就感的最直接的方式。

[1]陈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初探[J].体育科学,1996(5):27.

[2]刘燕,颜吾佴.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环境作用机制[J].管理现代化,2010(3):24-26.

[3]张环,耿志民,白劲松.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及其社会心理学探析[J].考试周刊,2008(12):142-144.

[4]祝蓓理,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5]顾民.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148-149.

[6]金盛华,宋振韶.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2-108.

[7]俞国良,辛自强.社会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7.

[8]陈华平,陈书洋.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8-40.

[9]庄锦英.决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5.

[10]孔祥勇.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2.

[11]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

[12]颜天民,高健.论体育交往的特点与作用[J].体育科学,1998,18(6):19-21.

[13]唐庆华,潘卫红.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的心理需求[J].云梦学刊,2006,27(5):123-124.

[14]雷洪波,袁平.大学生的成就认识和成就感研究[J].青年研究,1993(2):24-29.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个体群体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