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2013-08-15 00:42冯焯彬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技能家长大学生

冯焯彬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计算机系,广东 广州 510990)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有力保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无安全意识关系到他们能否继续成长。就目前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主观因素有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2)客观因素有年龄、性别、环境等,年龄及性别的不同其心智的成熟度、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有所不同,以致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均有区别;(3)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氛围、所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人文环境等。上述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大学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等。经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安全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较薄弱。人身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如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野外活动、集体活动时安全措施不足等。财产安全,麻痹大意。如人离开宿舍或睡觉时不关门,给了小偷行窃机会;出门在外时钱财外露、粗心大意等造成财物损失。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如破坏校内消防设施、不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杂物阻塞消防通道、人走电源未关(很多同学离开宿舍时手机充电器、电吹风、电脑等均处于通电状态),还有个别宿舍使用“热得快”等违规、大功率电器,等等。一旦发生线路短路很容易发生火灾事故;部分同学烟头随便丢弃,留下消防隐患。

大学生们缺乏系统安全教育。首先,大学生们前期接受的多为填鸭式教育,只顾学习和考试,较少接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脱节,他们的安全知识很多都是在书籍、媒体、同学交往中得到的,极为零散有限;其次,在高中学习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家长给予安排,孩子只需接受安排就行了,主动意识较差;再次,大部分大学生都较为自我,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虽然军训期间与日常均有安全教育,但是只停留在简单层面上,没有深入、系统化,这些安全知识没有深入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安全防范技能差。安全防范技能是脱离危险环境的重要措施,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比较差。发生火灾了应该做什么,怎样去逃生,溺水怎样救护、意外伤害事故救护、日常防盗等并不清晰,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处理及应变能力均需加强。

对校园安全问题关注度较低。很多大学生对校园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学习、不了解,对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不关心,对安全防护技能不学习掌握,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学习不热心参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二、安全教育状况

(一)家庭安全教育状况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的第一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长言传身教,大学生们从小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言行、知识水平、教育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对他们安全意识的养成造成影响。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尤其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过度地保护孩子。为了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只管上学、兴趣班、加强班、奥拓班等,孩子基本与家务绝缘,最基本的如做饭、洗衣服、搞卫生等都不懂,很多本应与年龄一起增长的自理能力与安全知识都没掌握好,如洗衣机如何安全使用,电吹风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手机充电要注意什么等安全知识相当缺乏。防火安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调查发现父母曾经教导学生遇到火灾时要做什么、怎样做、灭火器的使用等知识的比例相当小。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野外游泳等相关问题,基本上都是严厉告诫他们什么不能做、不能碰,而很少向他们解析为什么不能做,告诉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该如何应对。父母阅历较广、知识水平比较高的在安全教育上做得相对好一点,但是大部分家庭在安全教育上对孩子做得都比较少,学生在家里获得的安全意识教育相对缺乏。

(二)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其后的安全教育大多是针对某个时期或事件进行的针对性教育,较少进行规划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教育方式虽然已经摆脱了大学以前单纯授予知识的方式,会通过宣讲与演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通薄弱,觉得安全事故与自己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受教育面不广。有时学校举行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参加的人员却大部分相同,导致校园的安全教育氛围没有真正形成,无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还是父母的责任。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却没有和家庭教育衔接好,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同时会令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在学校学到的和在家里父母做的、教的不一样,究竟该如何判断?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结合起来。

1.家长要树立好榜样,发挥好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言行,所以父母要改正平时生活当中的不安全行为,要在交通、防火、防盗、防溺、野外活动安全、电器使用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预防触电,触电应采取什么措施;传授孩子安全防火知识,如怎样正确使用燃气、蚊香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发生火灾时应怎样扑救,如何选择报警逃生等。并在发现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时立即纠正及做好解析工作。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慢慢地让孩子把这些安全知识、行为刻在脑里,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学生是具有主动精神的学习实施者、生成者、发展者,他们具有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家长需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发展需求,正确地认知,合理地引导。绝不可单纯地灌输相关的知识而不进行解析及引导。如只是强迫他们接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3.大学生更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所以在平常家庭安全预防当中要学会和孩子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在添加消防用具时征询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选购,让他们参与其中,令其感觉到家长对他的尊重,他会更加乐意地参与家庭的安全防护。

4.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家长会很乐意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把安全教育资料派发给家长,在对学生做安全教育时可以适当地把这些内容知会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善不足的方面或邀请家长参与互动;另外可以邀请一些在安全教育上做得好的或有这方面专长的家长来给学生讲课,这样会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育效果,与家庭教育并轨同行。家长通过这些活动更加了解到学校在安全教育上的安排,有利于他们进行家庭安全教育。

(二)实行系统的规范化的安全教育

1.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是一个成年人,但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却常与成年人的身份不匹配,在他们心里面想的更多的是“我只是一名学生”,而忘记了“我是一名成年人”这个身份。要使大学生们很好地遵守学校的安全行为规定必须要有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完善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明确地告诉大学生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若违反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受到什么处罚。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虽然执行初期因违反制度会受到处罚,但是他们会渐渐接受并理解学校的用心,因此大学生们不会很抵触。学校的安全事故会大大减少,学生受到了更好的保护。所以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使校内的安全教育有法可依,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有力保障。

2.引导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要区别于中小学。大学倡导的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学习能力的氛围,如果安全教育继续沿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那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可以对安全意识强、行为正确的同学进行正面宣传和报道,广而告之,激发校内学子的从众行为,引起“羊群效应”,因来自学生身边,更接“地气”,所以比老师传授取得的效果更佳。

3.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哪个老师、部门的责任,应该是全校师生共同完成的,所以学校的安全教育氛围很重要。安全教育的氛围是大家共同营造的,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校内张贴相关宣传海报。宣传资料不一定是千篇一律的正规严肃,可以根据时间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漫画等,引起学生观看学习的兴致,深入学生内心。各部门、老师应该重视安全教育并配合相关工作开展,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应及时提醒、纠正,鼓励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4.激励

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激励教育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除了关注群体教育之外还要注意个体,如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不参与集体活动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参加相应的活动,在适当时间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其次就是让同学在学习当中形成竞争氛围,有时竞争会激发更强的动力。比如我们可以举行一些安全知识比赛、主题绘画比赛,对获奖同学进行奖励。通过这些比赛,学生学习更加深入、全面,提高学习兴趣。奖惩分明,有奖自然有罚,对于一些违反安全的行为要进行适当惩罚,给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作用。

5.设置系统的教育课程

大学生进入大学前接受的安全教育比较零星、散乱,学校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如果把所有安全教育在大一就全部做完而没有继续教育,则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会得到大的提升也不会持久。所以安全教育应该持续贯穿大学时期。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突发事故安全教育》,等等。心理安全教育特别重要,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复杂,我们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排查,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理性恋爱,对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举行一系列心理游戏,鼓励特殊群体参与心理疏导工作,减少乃至杜绝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发生的事故。

6.自救自护技能培训

意外事故的发生难以避免,而事故发生后的自救自护技能对于减少伤害尤为关键。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自救自护技能培训非常重要。意外事故发生时如何逃生,遇到意外事故时是等待救援还是主动设法脱离险境,该如何脱险;遇到人身伤害时如何处理、溺水时的救护措施,等等。这些技能是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掌握的。学校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学生掌握相应的自救自护技能。大一新生进行的消防安全疏散演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通过演练,90%以上的同学知道当宿舍发生火灾时如何应对,如何逃生。对于这些实用的安全知识,同学们比较乐于接受,效果也较理想。其他的如交通安全、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等,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培训,增强学生技能。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安全意识的建立是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的一种态度。在科学观念的引导下,面对危险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进行安全教育要达到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导致结果,大学生们只有把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言行,避免不安全文明行为,安全事故才会少发。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了安全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掌握了常见的自救自护技能,了解安全隐患所在,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1]张松.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http://www.doc88.com/p-990978940102.html.

[2]徐向东.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3]郑明月.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技能家长大学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秣马厉兵强技能
大学生之歌
拼技能,享丰收
家长请吃药Ⅱ
画唇技能轻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