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贵州省高校为例

2013-08-15 00:42杨光伟许鸿鸣
文教资料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杨光伟 许鸿鸣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开设是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意义重大。“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这是摆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课题组在对贵州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共同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改革与创新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具体而言,改革创新就是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诸如难于组织、参与面小、形式单一、保障困难等问题,必须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是切实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以往思政课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空洞、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对思政课“不欢迎”,一直学不好,直接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根据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知行统一规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很显然,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德育的行动性,强调德育的具体实践和行动,强调参与社会实践,原因即在于此。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的基础。任何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都包含这五个心理要素,是这些要素不断均衡发展和相互适应以及知行转化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难以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与基本原则

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改之后,更为关键的是怎么改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感到困惑并积极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应该说,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大家仍然感觉有许多困惑和无奈。因此,首先要明确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与原则。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再次公布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等。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方向和基本原则已明确,目前各高校应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是各高校要重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从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战略高度看待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树立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加强研究和学习,以研究促改革。要想真正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是必要前提。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学生思想实际研究等,目的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寻找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是对结合点的深化和拓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关键,“结合点”就是学生的“认同点”。学习指的是各高校间就改革的相关问题加强相互交流和研讨,这有利于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但目前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多。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后,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我们认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对社会及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入分析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初步探索

虽然作为西部省份的贵州省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但在全省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还是成绩显著的。2012年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印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中也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注重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即在课堂理论学习中紧扣学习内容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看视频、分析案例、谈感受、讨论问题等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比较宽松、自由、自主地参加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身心健康、个性健全、全面发展的集体或个人活动。只有做好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课内的教学内容在课外能进行强化、延伸,课外的实践活动又能有助于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外实践即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学生体验、运用都开展所学理论的一个大舞台。但校外实践的开展是必须具备相关条件的,尤其对于办学条件比较艰苦的贵州高校而言,要经常性地组织每一个学生都参加校外实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立足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主要通过“三下乡”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三)基地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实践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基地实践具有一般社会实践所不具有的稳定性、典型性、互利合作等特点和优势,目前,随着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迅速建立一批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应该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网络实践则是当前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网上观看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大学生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总之,“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支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局面。

[1]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张秀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136.

本论文为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ZC021。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