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豁达与豪放、郁结——由人教版高中课文看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差别

2013-08-15 00:42周进才
文教资料 2013年9期
关键词:怀古报国辛弃疾

周进才

(固安县固安镇中学,河北 固安 065500)

苏轼、辛弃疾词的特点在教材的四首词中较为突出。四首词的豪放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词境阔大高远,雄浑壮丽

首先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描绘出了滚滚东流,奔腾喧闹,广阔高远的长江形象。同时又由空间的长江流水转变成了时间的洪流。洪流冲洗而尽的是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作者思接千载,胸怀历史,胸襟雄阔。下面的写景“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奔放中有层次。山石如插入空中,峰棱好像把天上的彩云都崩裂了;波浪凶猛,好像把石岸拍碎一般。不断卷起的浪花,美丽如雪。三句话,三个意象,三个层次,刚劲、壮阔,雄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景之句极少,但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雄浑之气。“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者穿行山林之中。山林给人一种苍茫无尽的感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取景阔大。山势苍茫,暖洋洋的落日居于其上,十分壮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即写景。“楚天千里”是阔大之境,“水随天去”也是如此。“遥岑远目”眺望远山十分高远,“楼头落日”“远处孤雁”也是高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丽至极。“千古江山”取景雄阔的中国大地,同时也融入了千百年的中华历史。“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是词人居高远眺,摄取大范围的空间景象。“烽火杨州路”,路途漫漫,烽火连天,雄浑中有一点悲凉。总之,这四首词取景阔大,意境高远,雄浑。

二、情感昂扬奔放,苍劲悲壮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塑造了一位面对壮阔江景而感慨万千的词人形象。词人的脑海里波涛汹涌、激荡飞扬。奸雄曹操,军事奇俊周郎,忠心耿耿的黄盖,复兴汉室的诸葛,哪一位不能激起词人的奋发之气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感叹中,我们能看出词人恨不生于当时,与众英雄共同建功立业的情感。下片词人聚笔于周郎。“小乔初嫁”,显示了周郎的年轻潇洒,人生旅途平坦顺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能奇绝,儒雅洒脱的周郎举重若轻。词人面对早年就成就不世之名的周郎,岂能不艳羡?被贬僻远山间,依然雄心不减当年,词人雄气勃郁,自是豪放一脉。《定风流(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写的是小事,但抒发了不避艰险,不惧危难的豪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人生旅途中,词人缓步而行,并不急切匆忙;吟咏长啸,以音声高张战斗旗帜。“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生活困顿但依旧乐观。“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充满着温暖的希望。面对政治上被排挤、打击的境遇,词人不惧不畏,心怀乐观。这股豪气让人由衷敬佩。辛弃疾情感奔放昂扬,就在他的一颗报国之心上,苍劲悲壮也在他的报国之心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先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登高望远,并不稀奇。让人感慨万千的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一种宝刀。看“吴钩”必会激起杀敌报国的豪气。“栏杆拍遍”,胸中必有无法吐出的郁结。词人激愤的是“无人会”,他望到北方而激起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作者运用几个典故道尽他不愿归隐,不愿追求私利,只想杀敌报国的志向。表明了他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最后作者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悲愤、沉郁作结。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杀敌报国的激昂和无人理解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又一杰作。文中善于用典。开篇先用了孙仲谋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风吹去。”表现了对孙权无处寻觅,当年的亭台殿阁风韵被岁月淘洗净的良多感慨。紧接用了刘裕的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执戟冲杀,勇冠三军的气象怎能不令人羡慕。词人的情感是那样炽热、强烈。这正表明了词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气概。下片对“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批判;对“狸祠下”,只贪一晌祥和的讽刺;正是欲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的侧面表现。最后用老将廉颇的典故,一句“凭谁问”蕴含了不尽的叹息、呼喊与悲愤。这首词,在感情上沉郁昂扬,苍劲而又悲壮。

三、语言明达简丽、奔放顿挫

苏轼用语明白如白话,流利畅达,没有一点阻塞碍滞。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一个词是雕琢而成的,却表尽了词人的胸意。三个句子一气而下,音节和谐流利,一泻到底,奔纵无滞。如“小乔初嫁了”更是锤炼了的市井间俗语。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多余。但并不俗,因为它是锻炼了的,表现力极强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都是人们用滥了的字眼,然而在这里并不陈旧。因为这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岸奇峰怪石耸立,中间波涛汹涌、白浪翻滚的景象。语言顿挫有致。上片写大江美景,不是“大江东去”紧接着“乱石穿空”等语,而中间加入了“人道是……”三句。使词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顿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有这些特点,就不一一赘述了。辛弃疾用词不事雕琢,表现力强。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洲路。”表意清楚浅显。然而辛词的语言依旧是经过锤炼的,在平凡中蕴含奇异。“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字虽平常,语意、境界、艺术水准却不平常。辛词语言的顿挫更不用说了。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一层,三句一重,层层重重而不乱,是不多见得。

苏辛的词有共同点,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个性。

从境界上说,苏轼词雄浑壮丽中有澄澈,明丽。大江东去,波涛汹涌的壮丽中,没有一丝阴郁。雨打林叶,时急时缓,时密时疏的节奏;山头斜照相迎于人的景象;雄浑中给人亮丽、新奇的感觉。辛弃疾词则不同。雄浑壮丽的境界让人感到的是阴晦郁结。词人心中的悲愁、愤激之情更多地折射到外物上。遥岑远目中的献愁供恨,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栏目杆拍遍下的无人会,这些都折射了词人的悲慨、愁怨、孤独。雄浑壮丽中自有着一股忠愤郁结之情。“雨打风吹”“斜阳草树”“烽火扬州路”阴晦、荒凉之景郁结着词人的悲愤,感叹。从情感上说:苏轼的词,昂扬、奋发、郁闷而转豁达。辛弃疾的词昂扬、奋发、悲慨而转向了郁结。苏轼在《赤壁怀古》中站在江边,观看壮丽的江景,联想的是赤壁之战的英雄功业,昂扬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气。然而一想到,自己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遭贬谪,蜗居于黄州,心中自是郁闷。这种苦闷词人是以调侃的口吻道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表现上的轻快。最后词人寄情于山水,以“一尊还酹江月”作结,豁达地跳出了苦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淡定旷达,也是一种豁达的境界。辛弃疾的《水友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展开高远壮丽画卷的同时,已见愁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是重染了他,时光虚度,不能抗敌的浓浓悲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把读者带到了不被理解,报国无门的深深愁怅中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京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的典故,呼喊出了内心哀怨与悲壮。到如今连一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将领来说是何等悲伤。辛弃疾的情感终结于苦闷忧伤,带给读者的是愤懑。它完全不同于苏轼的词。

从语言上说,苏轼的词直白,辛弃疾的词隽永。苏轼的词直白晓畅不注重用典。虽然也有怀古,但对周郎直接描述,言辞之下没有更多的韵味。辛弃疾的词注重用典,语言隽永,意味深长。即使不用典的句子,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也耐人琢磨。

苏轼与辛弃疾风格的异同,产生于二者不同的身份和相似的境遇。苏轼生于北宋、辛弃疾长于南宋,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二者有相似的遭遇。苏轼不得志于改革派也不得志于保守派,几起几落。辛弃疾投身于南宋王朝,一心收复大好河山。然而多次废用,抑郁而终。所以他们的词作以抒写怀抱、表现郁闷为主。但是苏轼受儒佛道三家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后,能够靠佛道之学,使自己超然物外,所以他的词雄壮、明净而豁达。辛弃疾没有受到佛道之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收复国土的激昂和遭遇挫折后的苦闷。所以他的词雄壮、阴寒而郁结。

[1]叶嘉莹著.古典诗词讲演集.人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

猜你喜欢
怀古报国辛弃疾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清晏园怀古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上都怀古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