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2013-08-15 00:42周玉梅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高职

周玉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面向社会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大潮下,在以提高质量为第一要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中,正视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并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突围,是现实语境下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我从高职语文实然状态、应然状态的对比出发,分析高职语文的现实困境,并对高职语文如何实现突围略陈管见。

一、风萧萧兮易水寒——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的状况是大学语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土壤。然而,近十多年来,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华民族母语及其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价值系统中的脱落。首先,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价值重建跟不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价值混乱和社会精神迷失,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甚嚣尘上,在不自觉接受西方异域文化的支配下,民众对母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失去应有的信心,民族文化认同的焦虑日渐呈现。作为大学重要教学内容的英语越来越呈现出超越一切之势,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轻视日渐加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而很多基础性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开刀”的对象,面临减少课时甚至是被取缔的命运。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课程,在改革中面临遭斧斫的命运,语文课时减少、授课期限缩短、受众范围缩小。一所拥有万名学生的高职院校容不下十名语文教师的状况并不罕见。

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沿袭以字、词、句、篇为主的中学模式,内容狭隘;教学手段陈旧,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不足,多停留在口授笔记层面,缺乏教学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若干年反复抄写生字、分析语段、背诵篇章,对语文课程形成了偏颇认识,认为语文就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有些学生轻视语文,认为都是中国人,何必学中文;甚至有学生这样说:“我从来不复习语文,也没有考不及格。”

母语滑坡的现实形势、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滞后、学生对语文的偏颇认识合力汇聚,高职院校语文的边缘化现状不言而喻。因此,对高职语文应然使命的求索势在必行。

二、文化传承与生命觉悟——高职语文的应然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高等教育行列中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职院校,明德之修为、至善之达成,任务更艰巨,更有赖于以语文为主阵地的人文素养类课程。

首先,高职语文承担着文化传承之使命。语言沉淀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所有信息,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地留存在汉语之中,母语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母语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继绝开新光大之所系。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一代学子们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钥。眼下大学生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其根源恰在于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和敬畏之心尚不足够;其实质恰在于其没有觉悟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年轻的一代,自己魂系何处、根在何方。母语高等教育担负着通过一定形式的课程教学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民族语文和文化素养的人,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职语文担负着生命觉解之功能。托尔斯泰说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化,是使受教育者逐渐完善。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做是学习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掌握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会导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高职语文通过经典的导读达成心灵的启悟,让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高职语文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提高,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头上的星空与脚下的道路——高职语文的突围

(一)从精神成人的角度,建构价值坐标。

高职院校不仅是专业成才之所,更是莘莘学子精神成人之地。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表现为具备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对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矛盾有自主选择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当前,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态势,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式微,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再加上职业教育界多年来对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片面强调,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的成长、建立价值坐标成为当务之急。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高职语文要帮助学生构建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局观念、“和而不同,从善如流”的谦虚品格、“同声相应,肝胆相照”的朋友情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个人品节、安贫乐道的情怀、拼搏进取的豪情……

价值坐标体系的建立,如永恒的星空,将给予学生启迪与引领。沿着这一精神向度前行,这一精神坐标还要融入鲜活的个体生命,否则,无论价值体系多么完善,终将流于文本主义的空洞教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高职语文在提高语文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致力于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要引导学生在人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从而构筑起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和意义网络。

(二)从专业成才的角度,实现能力转化。

1.结合时代语境,培养现代意识。

随着大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朝着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前行,是每一个从教者面临的现实课题。大学不再是封闭的空间,不可能与社会思潮隔绝;高职语文要想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必然要结合时代语境,积极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就要成为时代的、大众的、鲜活的语文。要从时代语境变化的角度全面观照语文课程,融入现实生活因素及现代观念,确保语文常教常新。比如对《愚公移山》的解读,“90后”读者的阐释肯定有别于“70后”、“80后”,如果一成不变地照单全搬,自然就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全然不顾时代语境的语文教学,必然事倍功半。

2.结合未来职业面向,培养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目标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从现实层面上看,与专业职业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游记、名胜楹联。对于商务贸易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很多人以后要与外商打交道,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补充西方的文化思潮、先进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以便形成学生贯通中西的视野,助益将来事业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充分地与专业整合,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职业时必要的人文支撑,而且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高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审美取向,以便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树立主流价值导向,促进人格的完善、智慧的获得和生活的优雅。

(三)实现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

1.从文本出发,再现语文之美。

文本是高职语文的直接载体,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以丰厚的内涵、优美的文字,春风化雨般地润泽每位阅读者的心灵。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文本的欣赏与阐释出发,再现情境之美质、思想之激荡,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体味中得到身心的愉悦与享受,受到感染与熏陶。要强调与文本的“对话”,倾听先哲或时贤的谆谆教导,体会其“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感受其触物感怀的敏锐与洞达;在倾听的同时要善于做推己及人的取譬,把自身放置在文本设定的场景中,接受思想的荡涤,或感受良辰佳会的欢喜。在文本阅读的愉快中实现心灵的超越,让语文的魅力征服现实的平庸或迷狂。学生在经典美文的学习、赏析中“自觉得到启发”,“在优秀作品中充分体悟”。

2.互动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

传统语文教学“一言堂”式的做法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语文的“大众性”。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权利让给学生。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教师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进行讲述,以便在有限的课时里融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创新思维。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要肯定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将热点文化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其三,充分整合各种现代化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刻录VCD光盘、播放相关教学影片等,借鉴流行音乐、现代影视等时尚因素,摈弃语文教学高头讲章式的严肃与空洞,回归嬉笑怒骂生机勃发的现实人生。

[1]程路.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

[2]陈卫萍.高职“大学语文”如何体现人文精神[J].宿州学院学报,2009(3).

[3]汪瑞林.大学语文改革难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4]杨亭.浅议经典文化教育[N].光明日报,2009-06-1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母语高职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