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推进经典阅读研究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平民化娱乐性网络文学

丰 玮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0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中,更说明了阅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1]而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2]作为阅读活动的核心价值体现,经典阅读应运而生。[3]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快”的时代,年轻人已习惯于高节奏的工作、生活和娱乐,而经典图书却需要慢下来细细体会和品读,这两种节奏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年轻群体慢慢远离了经典。本文就如何从盛行的网络文学中获得启示,使经典图书能够被大学生阅读和传播进行探讨。

1.高校经典图书阅读现状

在网络、手机、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某些阅读内容及方法都充满随意性与轻松性,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态也显得过于浮躁,导致不少大学生盲目地倾向于以娱乐、游戏,以散漫的心态接受快餐文化,而逐渐放弃或无视文学经典的魅力价值。[4]阅读经典图书的人日益减少,这是当前社会的共识。

根据对温州某高职学院图书馆2011—2012年度图书借阅的统计,最受学生欢迎的五本书是:《绝艳皇朝之诱魂》、《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学英语A级(三级)考试辅导大全》、《闲妃请留步》、《老公是腹黑大人》、《神医皇妃》,其中四本为网络小说,一本为英语考级书。而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几乎无人问津。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也只有《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简·爱》偶尔出现在借阅单中。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里也都没有经典图书的影子,只有流行小说,只有浅阅读,只有阅读消遣。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阅读经典图书费时、费力、乏味;阅读流行小说轻松、有趣,还能作谈资。第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认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以是否“有用”为宗旨。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英语、计算机类考级书和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书成了他们的必修。因此,存在功利阅读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第三,大学生仍处在青春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从众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造成图书馆经典图书无人借、网络流行小说借不到的现象。

2.网络文学的优势

虽然经典图书的阅读量下降了,但是看另一种书的人却多了,这就是以娱乐为主的网络文学,使用电脑和手机阅读网络小说的人随处可见。网络文学是一种“快餐文化”,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这个“快”恰恰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网络文学缺少文化涵养甚至会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远远不能和我们奉为经典的作品相比。但是,正是这些作品在争夺读者的战场上打败了经典图书,因为这些作品具有经典作品所不具备的优势:平民化、娱乐性和互动性。

2.1 网络图书平民化。

网络图书平民化表现为作者的草根化、作品的通俗化、作品传播的平民化。第一,作者的草根化,绝大多数网络图书的创作者大多为普通网民而不是专职作家。第二,作品的通俗化,文字偏向口语化和网络化,作品的整体感往往不强,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正因为如此,网络作品的创作速度很快,通常每日更新几千甚至上万字,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第三,作品传播的平民化,一部作品从名不见经传到小有名气直至受到热捧,这一过程基本上都是由普通的读者完成的,读者借助手机、互联网等新一代的传播媒介将这些作品快速传播。

2.2 网络图书的娱乐性强。

娱乐性则是网络图书得以生存的根本,网络作品由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网络作品的数量巨大,竞争十分激烈。因此,网络文学的作者会时刻抓住最新、最流行的元素及读者的口味,转变创作方向以迎合读者的口味,只有那些娱乐性强的作品才能获得成功。

2.3 网络图书的互动性好。

互动性则既包括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又包括读者之间的互动。事实上很多作者最初的创作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欣赏,网友的回帖常常令他们喜出望外。这样的网络作品占非常大的比例,也成为网络文学得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石和土壤。而读者之间互动的基础则是共同的阅读偏好,然后通过网络留言、QQ群、SNS社区等众多的现代化沟通工具进行作品讨论、推荐等一系列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作品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3.图书馆推进经典阅读的策略

3.1 深层次挖掘读者的经典阅读需求。

网络作品扎根于众多草根网民之中,牢牢地抓住读者的需求,才能在娱乐化、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而经典图书在这些方面无疑是落后的。在大部分普通读者的眼中经典图书是刻板的、过时的、难懂的,是用来学习的,而“学习”这两个字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死记硬背、一切为了考试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让我们对读书考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情绪,经典图书则很容易引发这种情绪。其实,经典图书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娱乐性来讲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往往没有从娱乐性方面进行挖掘,更注重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文化,更倾向于墨守成规的说教,这对经典图书的普及和传播来讲无疑是不利的。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经典图书应该充分借鉴网络图书中成功的因素,即平民化和娱乐化。其实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做出了这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易中天先生2006年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易中天品三国》大获成功,带动了普通观众对三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带来了一次全民品三国的文化热潮,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易中天先生说他讲“三国”,是站在平民的立场,通过现代视野,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总的在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中国老百姓,使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性。《易中天品三国》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易中天先生站在了平民的立场,采用现代化的语言,以问题带动故事,以悬念推动情节。而易中天先生讲三国参考的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三国志》是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巨著,而《三国演义》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同样成功的还有于丹的《论语心得》,同样引发了普通读者对儒家经典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图书是不缺乏娱乐性的,只是这种娱乐性很少被挖掘出来,而对经典图书的平民化解读则更为缺乏。

3.2 充分挖掘经典图书中的娱乐元素,以娱乐化和平民化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图书。

以娱乐化和平民化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图书的前提是保留经典图书的精华部分思想文化内涵,给经典图书加上一个娱乐化、平民化的外衣,让普通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推动经典图书阅读的目的。切忌对经典图书的“恶搞”,以至于为了娱乐而娱乐,丧失经典图书的思想和内涵。因此,对经典图书的娱乐化和平民化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对经典图书及经典图书背后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历史民俗等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对经典图书的娱乐化过程中依然保留经典图书的精华。二是必须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这样才能做到把经典图书与当前的现实相结合,并抓住读者的口味,吸引读者的眼球。三是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平民化和幽默的语言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促进更快更广地传播。只有同时做好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做到把经典图书娱乐化而又不失内涵,在寓教于乐中把经典图书广泛传播。

3.3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广经典图书的阅读。

图书馆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以世界读书日、校园文化节、征文比赛、读书协会、阅读演讲等推动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获得学习的动力。第一,定期邀请各类学术修养深厚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列专业必读书目推荐和导引,必要时还可以定期特色专家推荐书目专栏,不仅可以给学生指引门径,而且可以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在学生和图书馆二者之间实现双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第二,成立书友会,由指导老师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能力,把乐读学生培养成“骨干分子”,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队伍。第三,开展“主题图书推广”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精选图书,集中展示在图书馆显眼区域,供学生阅览阅、借阅。

经典图书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感知认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平衡心态并逐步完善健全的人格。[6]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第二课堂,理应肩负倡导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职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1]盘点2012:全民阅读--让书香熏染美丽中国[EB/OL].[2013-3-4].http://www.gapp.gov.cn/news/1656/130516.shtml.

[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13-3-4].http://www.chuban.cc/yw/201304/t20130419_1400 27.html.

[3]胡蓉.图书馆如何推动经典阅读的开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

[4]何翱.文学经典阅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芒种,2013,(3).

[5]刘亚玲.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工作之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1).

[6]秦新立.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导读工作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5).

猜你喜欢
平民化娱乐性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