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2013-08-15 00:53张明平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易 忠,张明平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067)

一、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征

在我国西部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与西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带来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帮扶力度的背景下,西部毕业生就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由于受到世界总体经济疲软,大企业不断裁员,一些产业转移到越南、孟加拉等的影响,加之毕业生绝对数量逐年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增加的幅度有限,因而西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将呈现严峻态势。

(1)大学持续多年的通过扩招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扩大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招生规模等缓解性政策已经逐步失去效用。扩招的容量已经超过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如果就业市场容量保持不变或者增量有限,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就难以解决。西部经济发展形势的好坏会对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政府的政策体系支持仍然是影响和拉动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的难题,仅凭高校或者大学生自身显然难以有效解决。西部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国家政策配套,以解决西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计划、特设岗位教师计划、村官招聘计划的实施,在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的同时也相对扩大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容量。

(3)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对其就业形势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参与整个人才市场竞争的程度逐步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将是西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当然,这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也有关系。

二、西部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问题的原因

1.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专业的设置过分强调专业化,培养“工匠式人才”,但是社会需求变化很快,学生无法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状态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使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2.国际分工中中国产业链处于低级的尴尬现实。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1]。中国制造必须转型为中国创造,大学生应是人才而不是“人口”。所谓大学生基数太大导致就业困难,本质上是一个视资源优势为负担的伪命题。

3.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趋利行为。市场的本质是趋利的,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招聘时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不愿付出培训成本;而大学生则是“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人是在喜剧和悲剧之间生活。只有在大的利益与小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做到优雅。大小利益存在矛盾时,如果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盲目地牺牲小的利益,就是悲剧;如果在一定限度内偏于小的利益一点,就是喜剧。”[2]每一个个体的理性选择造成整个社会的无理性,个体的喜剧会带来社会的悲剧。这是政府有形之手存在的前提。

4.转型带来的阵痛。从技术论的角度,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会直接减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更甚。因此,“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3]。在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中,“劳动力密集”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因而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用新技术,然而技术进步会促使劳动力需求减少。

三、西部大学生就业模式探索

解决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模式不应该是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自生自灭,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就业模式。

(一)依托西部地方政府主导

西部地方政府要促进大学生市场化就业。“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市场对大学生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向选择,最终使毕业生这一特殊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就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是起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节和规范,与毕业生个体则不发生直接联系。”[4]西部地方政府应把降低失业率和创造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尚未建立配套的“责、权、利”管理体系。西部地方政府应设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从体制上建立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支持合法中介机构;加强监督职能,探索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等。西部地方政府还可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另外,西部地方政府还要重视教育培训,促进创业教育等。

(二)深化西部高校改革

1.依托区域文化优势,差异化培养复合型人才。西部要走出千校一面的困境,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在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时,以产业为导向,提高西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以项目为纽带,提高西部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提高西部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根据区域文化,在西部地区高校中进行差异性素养教育,培养出超越于他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适应就业市场要求。西部高校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在结合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校、本区域的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如学科专业的综合发展模式,选修课加专业课的模式,大一、大二不分专业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来制定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优化培养过程,突出个性与特色[5],使毕业生有更宽的就业渠道。

3.拓宽政府、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推进“先实习再就业”模式的长效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完备的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按照用人单位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实施教学。

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改变就业观念。采用现场教学、激励教学、问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新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就业教育体系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6]。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1.让学生学会自我培养职业意识和配套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是最高目的。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要了解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具有的优势与劣势,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培养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提高独立性、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加强社会实践,不要把实践搞成盖章完事的形式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的意识。大学生要学会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并早早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同时,千里马也需要机会,若追求一步到位,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1] 郎咸平.从产业链分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EB/OL].[2008 -07 -23].http://www.china.com.cn.

[2] 许丽英.德育前沿问题与中国德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3] 张羽,刘翔霄,魏飚.富士康引进机器人操作 每台造价达14万[N].经济参考报,2012-01-13.

[4] 程惠斌.完善我国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5] 舒琳.高等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1(3).

[6] 姜群,董世都,刘祥,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