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中的公民参与路径研究

2013-08-15 00:53林亚芬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问政公民政府

林亚芬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自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服务后,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博是一种通过可选择单向关注与双向关注、文字简短、能够实时传达信息并人人都可以看见的社交平台。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介质,正在以其巨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影响中国的官民互动方式、政府政务公开的渠道等。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网民中使用微博人数已经过半,[1]这足以显现它的覆盖面之广。微博问政是指党政机关或者官员个人通过微博来发布政府政务信息、传达决策制定过程、表明官方观点与立场等,同时公民借助微博了解和参与政府活动,畅达自己意志并且监督政府行为,以此来形成官民互动的行为过程。公民参与,是公民为追求公共利益和实现民主政治,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采用一定的方式,自觉加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行为。[2]微博以其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优越性,成为了中国公民网络问政的重要信息平台。

一、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特点

(一)主体的多样性。公民广泛参与微博问政,来维护自身权利和推动社会民主进程。通过微博来实现网络问政的公民主体不仅包括社会知名人士、中层阶级,还包括大量的草根网民。微博这一载体引入了加V认证的模式,将其进行实名认证,使得社会知名人士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草根民众参与微博互动的方式极为简单,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以轻松畅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低门槛进入制扩大了公民微博问政的主体。

(二)表达的便捷性。在快速的时代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和发送信息需要即时即可,而微博以140字言简意赅地传递着地球上时刻变化的信息。它无需大费周章地考虑建文的逻辑性系统性,无需下载各种异样软件来使用,只要借用网络便可轻松掌握。打破时空的限制,微博让公民问政变得畅通无阻。这种自由无阻碍的表达,借用了“转发”的功能,添加上自己的“评论”,容易形成集体力量,在涉及公共领域话题时有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互动的开放性。微博互动的开放性来自于开放的网络空间、开放的话语表达、开放的选择关注与不关注。此外,微博话题的自主选择,增加了互动的有效性。微博网民拥有选择浏览信息的自主权,对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参与,容易形成观点的即时互动。而微博的互动主体既有公民与公民,也有公民与政府。当公民有问题与建议提供给政府机关时,可以轻松使用@功能,政府官方微博收到信息便可以尽快做出回应。

二、微博问政在公民参与中的作用

(一)建立政府与公民沟通新渠道

微博开通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新渠道。数字化的沟通渠道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公民与政府都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少了传统传媒繁琐而又耗时的中间过程,这方便了公民的积极参与,也拓宽了公民与政府的接触面。双向性的沟通,告别了过去公民漫长的回复等待,改变了公民被动参与政治的局面,让沟通变得有效而主动,让政府与公民的理解能够更加直接。传统的政府—公民沟通渠道,缺乏时效性与直接性,公民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大大降低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微博问政这一新渠道开通后,避免了繁复冗杂的程序,开通了直接便捷的渠道,促进了官民关系的健康。

(二)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微博问政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促使政府机关及有关人员及时发布政务信息、相关新闻等主题内容,快捷应对公民的政策疑问、求救信号,表明立场,并且获得对事后事件处理的广泛监督。2011年两会期间,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就利用腾讯微博和网名进行互动和交流。他认为,开通微博是为了更好地听取民意,了解民心之所向,并且可以通过微博传达政府的施政纲领,这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种形式下的微博问政,有利于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公民切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效推动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风气。[3]

(三)加强政府决策制定的公民参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在快速化时代大背景下,政府决策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并且需要政府及时准确地作出决定。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循环过程,[4]而微博问政能够合理有效地提供政府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公民对决策问题的提出与建议、公民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公民对决策评估的反馈等,为政府决策制定的合理化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证。在2012年“两会”上,公民对公共决策的表达热情程度空前, “据新浪两会微博数据,‘法定婚龄将至18岁’被提及201792次,‘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被提及139272次”,[5]而在“两会微投票”上,网民更是积极参加,纷纷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政府的科学化决策,有利于解决事关公民切实利益的问题,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

(四)提升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每位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权。微博问政,使官民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公民的话语表达能够得到倾听,使公民的合法权力得到施展。这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转发”与“评论”等功能,政治领域的热门话题的积极讨论,让公民有参政议政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参与政治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民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政治理想,增强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6]

三、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实困境

(一)公民对政府的现实约束力低

微博是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的良好平台,为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等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与法律法规相比,微博问政缺乏现实的约束力,一方面没有办法真正约束政府行为,党政机关在立法和决策等方面,必须受到宪法的约束,但是当公民通过微博问政却无法对其进行限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式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是它所起到的实质作用依然有待商榷。公民希望借微博之力实现政治参与,但是在现今中国网络下只能是匿名问政,这种匿名问政使得其所能起到的约束力更加模糊,政府机关也无从考证是哪部分群体或者个人对政策或施政的意见,这也会变相地降低了网络监督,变相地对党政机关行为缺乏约束力。

(二)信息碎片影响参与客观性与效果

短小精悍的微博内容,虽然满足现代人快速浏览的需求,但140字不足以表达个人与官方的观点。首先,政治生活表达需要佐证与例子,而微博无法满足这点,使得问政内容无法表达到正确而完整;再者,因微博突破了时空界限,发表微博很便捷,而反过来说,它容易变得随意化,内容缺乏了严谨与深度;再者文字的意义多样性本身就容易造成误解,而微博的“微”更容易理解上的偏差,弱化了公民与政府的有效沟通。[7]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碎片化信息一传再传,一定程度上湮没了主流思想,也消磨了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的客观判断力,从而直接影响其效果。

(三)公民的受众面狭窄

目前中国的网络覆盖面仍然有限,“网民约占全国人口的1/3。其中,上网发帖、回帖的,占网民数的31.7%,占全国总人口的10.6%”。[8]在微博问政的舞台上,公民的声音只占全国人口不到十分之一,而这些声音一般来源于年轻、高学历、身处发达地区、以男性和白领为主。这样,公民意志的表达只能局限于部分群体,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不能全面地反应民声民意。另外,公民微博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局限在名人、社会精英,话语权大量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决定了舆论导向,而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声音被覆盖,造成网络话语权的不公平。这显然不利于微博平台的作用发挥。微博问政需要的是民众基础上的问政,不是集中于部分人口的问政,因此需要对它进行更大的推广,并且鼓动更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差距的公民积极参与,这样,微博问政的民意才能真正表达出来。

(四)网络舆情监测控制难度大

“情绪性、偏激性和非理性”[9]是微博舆论的显著特征,一些人通过激烈的言论来宣泄情绪,或者恶意组织炒作、散布谣言,而经过各种转发与评论演化成口水战,这时正确的信息已经被覆盖,继而网络疯传错误信息,导致网络的舆情危机。在2011年,网上就出现了“南昌大桥数百人自杀”等谣言,这些谣言混淆公众视线,给社会管理带来困扰,不利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的实践。有序的网络秩序是公民参与、发展民主政治的前提,微博问政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网络渠道,但是前提必须是有序,即公民自我情绪的控制,自觉遵守法律与公共道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完善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路径

(一)健全微博问政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今微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加快实现法治化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完善法律法规,才能为微博问政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首先,要依据国情以及微博的特点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规章法律,规范公民微博的发表与回复,抵制不法分子企图散播谣言来迷惑群众,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考国外具体案例。比如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对网络语言采取的严格规范的“网络过滤”制度,运用后台的过滤来净化网络环境。再次,尽快推行微博实名制。微博正处于普遍化的过程,存在不少鱼龙混珠的现象。政府部门可以与微博媒体合作,真正落实网络的实名制,实行网络一人一号,从根源上来戒除滥竽充数、张冠李戴的网络现象。

(二)将微博问政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当今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对绩效考核指标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忽视改善民生的诉求。过分追求GDP,而不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环境是否改善,社会公共事业是否发展,这似乎本末倒置。而微博问政是政府和公民有效沟通的渠道,使政府倾听民声,了解百姓疾苦更为便捷,使之成为造福于民的良好工具,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途径。将微博问政的成效纳入官员的绩效考核中,不仅促进微博问政的健康发展,更让公民看见政府的诚意。政务微博与公民的互动性、对公民的提问是否及时回复、对公民反映的事件是否及时处理、微博语言是否得体、主动发布信息是否及时和常规化、政务信息是否真实等等,这些必须成为政府微博的考量指标。此外,政府通过微博来搭建与公民的交流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与回复上,要拓宽微博问政的各种潜在功能,发挥微博问政的巨大潜力,以先进媒介为公民积极办实事。

(三)建立与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对此,首先要积极用正面舆论来引导公民,规范性常规性地发布信息来促使公民关注政务微博,信服政务微博,得到正能量效应。其次,在出现舆情危机时,政务微博应及时反应,通过创建危机小组、广泛传播真实信息来予以应对。再次,积极运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以先进手段与方法来妥善应对,“如数据加密技术、存取控制技术、安全性检测技术、有效性检测技术协议、还原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将造谣信息不法信息的传播得到控制。此外,网络时代下我们不能忽视官方网站的建设,毕竟微博仍是新兴的网络工具,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应重视官方网站信息的发布,一旦出现舆论风波,公民长久以来的信服就是舆论导向最好的力量。

(四)鼓励公民参与微博问政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力度,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网络的均等化,吸引更多的网名参与微博问政。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公共管理”意义下的网络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强调“善治”, “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10]在网络环境治理中,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参与。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提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微博问政如何成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微博“政府—公民”的互动性,广泛地鼓动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政府信息中来。另一方面,要增强微博政府—公民的合作,在2011年由公民主动发出的微博公益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活动广受好评。政府的鼓励行为与及时反应,不仅能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完善政府与公众关系。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0L].(2012-07-23)[2012-12-0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P020120723.pdf.

[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

[3]杨树林.网络新媒体之于社会管理——以当前微博的影响为例[J].理论文萃,2012(1):28.

[4]蔡钰.“微博问政”与政府管理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78.

[5]李楠,张凌霄.微观两会 博聚民意——以问政主体看2012两会微博的应用与影响[J].新闻前哨,2012(5):14.

[6]黄芳.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14-15.

[7]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J].社会主义研究,2011(3):40.

[8]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资质文摘,2012(8):25.

[9]陈文胜.论微博问政的规制与引导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

[10]林修果.公共管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16.

猜你喜欢
问政公民政府
论公民美育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