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013-08-15 00:5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经营者绩效评价

刘 瑶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使得经营者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要带领整个企业实现利润目标,还要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兼顾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在这个进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违背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同时,作为企业的核心和灵魂,经营者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带来风险。因此,就需要对经营者的能力、行为、结果等进行评价,以尽可能降低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目前,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经营者绩效评价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也是基于此来进行讨论。

一、经营者绩效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绩效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绩效是行为。对于这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 Motowidlo、Campbell、Murphy、Borman 和 Bernadin 等的研究,他们认为绩效是对个体行为的评价。二是认为绩效是结果。赞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绩效是一个人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对他工作业绩的评价。三是认为绩效包括了行为和结果两方面。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除了是实现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是行为者付出的脑力和体力而产生的结果,是可以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的,目前这种定义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借鉴已有研究对绩效的定义,可以将经营者绩效定义为:它是经营者采取的各种管理行为对企业成长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是经营者行为对企业贡献效应的一种表征结果。

二、经营者绩效评价的意义

(一)正确激励和约束经营者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在企业的各种契约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由于存在着经营不确定、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他们之间又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代理人有可能会做出偏离委托人目标、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代理成本。此时,就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激励和约束代理人,使他们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又是建立在正确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基础上的,因此对经营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还能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二)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协调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各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由于企业的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资源处在不对等的控制地位,尤其在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方面,经营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科学的经营者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缩小因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函数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引导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此外,一个科学的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还能正确引导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行为,使他们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三)为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提供参考依据

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绩效,可以为企业所有者也就是股东,行使经营者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享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权、收益分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免权,特别是确定经营者的任期、薪酬等,因为选择合适的经营者对于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可能事先完全掌握企业经营者能力和成果的信息。因此,必须依靠对经营者绩效的考评,为任免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经营模式已成为过去,转而由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管理,而政府只以宏观调控等形式间接参与企业管理。在新的政企关系下,为了降低代理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为此,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绩效评价的制度,但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经营者界定不明晰

经营者是相对于所有者而言的,与能够明确清晰界定的所有者相比,经营者通常是一个抽象而笼统的概念,没有明确指出它是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哪些参与者。加上大量的学术文献和大众传媒对经营者、管理者、经理人、资本家、企业家等概念常常不做区别,混淆使用,使经营者的概念更加混乱。

从本质特征来看,经营者必须是所有者聘请的,从事决定企业收益的经营活动,具有股东授予的经营权力并接受股东的监督和制约的个体或群体。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经营者必须是从事经营活动而非生产活动的个体或群体,与相对固定和程式化的生产活动相比,经营活动是不能被事先确定的,经营者主要依赖他们的心智活动做决策;另一方面,经营者必须是受企业所有者委托而从事经营活动,这说明他们只有在被股东聘用后才可以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并指挥企业的生产活动。

根据经营者的本质特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特征才能算是经营者。那么,可以判断,股东、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不是企业经营者,因为他们既不受聘于股东,也不从事经营活动。而企业的董事和党委书记不但是由股东选聘的,而且从事经营活动,决定着“做什么及如何做”,应被认为是企业经营者。而总经理等高管是由董事会选聘,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策,他们应该只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不是经营者。但在实践和很多理论研究中往往把总经理等高管作为经营者,而不把董事和党委书记作为经营者。因为他们虽然具有名义上的正式经营权力,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经常无法参与企业具体事务,与企业高管比处于信息劣势,难以真正做出决策,反而总经理等高管由于信息优势成为了实际的决策者,具有实际经营权力。

笔者认为,董事会、董事和党委书记具有正式的法定经营权力,而总经理等高管具有实际经营权,所以他们都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在企业组织架构中,董事、党委书记和总经理等高级管理者都属于企业的经营者,是经营者绩效评价的评价客体。

(二)评价主体单一

在我国,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也就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方面,他们以国家管理者的身份对经营者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企业的社会贡献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他们以企业投资人的身份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此时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经营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除政府之外,其他与企业有重要利益关系的还有企业债权人、管理者、供应商、客户、员工和社会公众等,他们各自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都不一样,仅以政府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也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经营者的绩效。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经营者的绩效,除政府外,还需考虑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减少甚至避免评价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三)评价指标仍以短期指标为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尽管这些指标体系已逐渐引入非财务指标,但仍然存在着过于注重短期财务指标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的过分注重短期财务业绩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的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评价的需要,也不能使经营者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揭示企业绩效改善的关键动因。同时,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经营者绩效评价中不可计量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创新与学习、员工满意度、经营者个人素质等非财务指标应在经营者绩效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公共的性质,承担着为社会公众创造价值的责任,因此公众满意度也应作为经营者绩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四)忽视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绩效评价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组织中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员工潜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绩效反馈的重要性,进而没有对绩效反馈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管理实践中,绩效反馈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沟通,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反馈来源、所传送的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接受者。要做好绩效反馈,首先要让企业认识到绩效反馈的重要意义,重视绩效反馈。然后是要明确反馈的来源,即由谁来进行反馈。有研究显示,反馈来源主要有5种形式:正式的组织反馈、同事反馈、上级反馈、任务本身和工作者本人的感觉和想法。其中,正式的组织反馈是最不受欢迎的,上级反馈是组织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反馈方式,而自我反馈对绩效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积极。为了提高反馈的效率,在国有企业中,可以采用360度法,从上级、同事、任务本身和经营者本人四个方面对经营者进行绩效反馈。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中还存在着其他的一些问题,如某些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问题、评价方法的选取问题及评价标准的选取问题等。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是企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它的研究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

[1]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 -19.

[2]Reilly Raymond R,Campbell Brian.How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inhibit globaliz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0,29(1):63 -69.

[3]Kein J Murphy,Jensen Michael C.Performances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2):225 -264.

[4]赵玉洁,王平心.企业经营者界定论[J].学术界,2008(1):194-198.

[5]王斌,汪丽霞.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5(2):46-52.

[6]王永丽,时勘.绩效反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2):282-289.

[7]王迪.经营者业绩评价主体的研究[J].新会计,2012(8):8-9.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经营者绩效评价
《经营者》征稿启事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做一名聪明的集团医院经营者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压机——精明采石场经营者的不二选择
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