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价值观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2013-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俄罗斯国家

戴 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处世态度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价值观则是文化的基座和核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处于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地位。作为一种评价性观点,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基本看法,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一般来讲,文化层次的价值观是把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评判,从中梳理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衡量标准有许多种,对俄罗斯文化价值观影响至深的因素首先是地缘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斯特德(Hofstede)创建的价值尺度: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及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等价值衡量标准对分析俄罗斯文化价值观具有典型意义[1]。

一、对待自然:顺从和屈服

人类学研究价值观的创始人克拉克洪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析人类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差异的一个重要的角度。”[2]美国文化的一个根本价值观是人类应该努力征服自然。而俄罗斯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征服与控制,而是顺从和屈服。俄罗斯领土的广阔是形成其价值观的核心因素。

俄罗斯联邦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资源自给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无尽的资源让俄罗斯人无需费力就可以取得所需的财富。与自然界关系如此紧密的俄罗斯人认为自然界是赋予他们一切的圣母,他们不把自己看成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而是从属者,更愿意仰望大自然、依附大自然。因此俄罗斯人常常相信命运的安排。他们常常自嘲:“我们干什么都马马虎虎,总指望‘也许会成功’”[3]。这体现了俄罗斯人喜欢碰运气、相信命中注定的价值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价值观的最好体现。俄语中的无人称句式是区别于其他语言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无人称句中没有行为的发出者或实际行为的发出者,句子中没有主语,语义上的行为主体用表示工具性的五格名词而不用第一格表示。例如:

Лодкукуда-то унесло.(小船飘走了。)

Крышусорвало ветром.(风掀开了房顶。)

Дорогузанесло снегом.(雪把道路埋住了。)

Молнией зажгло дом.(雷电把房子给烧着了。)

Мостразрушило паводком.(桥被洪水冲垮。)

这五个句子都是俄语的无人称句。动词 унесло,сорвало,занесло 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是自然的力量或者神秘的外在力量,产生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人无法为无人称句中所叙述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宿命论思想。

二、对待集体: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千百年来,俄罗斯人养成了服从集体、国家、政权及其代表者的倾向,强大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国家,俄罗斯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和财富。相应的,俄罗斯人不习惯通过自己个人努力奋斗来改善自身状况,而是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来做到这一点。“在俄罗斯,群体活动向来比个体活动重要,这是事实;而专制作风在俄罗斯社会根深蒂固这也是事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掉这种习惯”[4]。

这一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观念的形成源于俄罗斯人对东正教的信仰。从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开始,斯拉夫民族的基里尔文字、俄罗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都与东正教有关。东正教不仅满足了俄罗斯人的信仰需求,构成了俄罗斯民族发展的新起点,而且提高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和民族的凝聚力。东正教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的支柱,它强调集体的意识、协同精神及共同性。共同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东正教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现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参与基础上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和服从,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这一性质传承于历史,成为俄罗斯公民生活的指导原则。

此外,集体主义观念还源于俄罗斯人长期生活于以地缘为基础的村社中。村社是赋役承担者的联合集体,是一种向国家和封建主负责的集体,离开村社个人无法生活,而国家法律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流动,所以俄罗斯人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能存在。长期的村社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身上培养着集体主义精神。

俄罗斯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以俄罗斯历史上最残酷的伟大卫国战争为例(1941-1945),苏联人民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战争的严酷考验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提高了爱国主义的热情,整个战争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的真实体现。然而,“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俄国一贯的公共精神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执政者都掌有管理国家的全部权力,这样也就必须为之承担其全部责任。当广大公民——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被参与公众生活中排除出去之时,他们就不可能具备个人利益依赖于政府或社会的感觉。”[5]由于公共精神匮乏,这种丰富的集体主义资源只是在革命高涨和遇到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彰显,此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人心涣散。专制之下难以避免政府腐败,当民众得到的普遍印象是政府只在为自己谋利益时,人们在听天由命中采取的消极对抗的方法,便是冷漠公众生活,各人只管自己。

三、对待权力:国家主义精神至上

俄罗斯有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精神,对国家绝对忠顺,顺从专制,崇拜领袖。俄罗斯人可以为国家牺牲个人,能够接受国富民穷的事实。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农民甘愿交出全部余粮,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物资,保障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时期提出要向欧洲和全世界推拥出一个“强大的苏联”,为了这个伟大使命,整个国家变成工业建设的工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日常消费品生产退到次要位置,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没有受到重视,各族人民欣然接受,为了“强大的苏联”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深刻的国家观念来源于俄罗斯统一世袭王朝观念。从基辅公国到莫斯科公国,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超级大国,这一传统贯穿于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是“莫斯科第三罗马”学说。15世纪普斯科夫修道院的长老费洛费伊宣称沙皇是罗马和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沙皇的权力源于神的观念,俄罗斯和沙皇是拯救世界领导世界的救世主。这一思想促进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强大。俄罗斯历史上颂扬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美化沙皇及君主专制的作品一直存在。这些作品常把沙皇装扮成智者、勇者、公平者、改革者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俄国的沙皇更是被描述成锐意改革的好沙皇。

经过了十月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摆脱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彰显了国家至上、顺从专制、崇拜领袖的观念。俄罗斯政治家米格拉尼扬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中提到:“我们在处处和事事中看到的就是国家,它强大无比,在公民的眼中变成了某种超自然的东西,人民从它那里好像可以找到每个公民和整个社会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每个个人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同国家保持一致。”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个人的面目完全被抹杀,国家完全吞噬了个人和社会,国家等同于最高的、没有任何罪恶的存在物,等同于沙皇,每个臣民和整个社会在思想上都应该融化在国家之中。”[6]这种国家观念使民众对国家依赖,对权威服从,国家的人格化代表即沙皇或领袖是至高无上的,是社会利益的庇护者。民众的臣民意识坚固,以国家的强大为荣耀。

普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国家主义的传统。普京当政之初,能够从历史中寻找资源,提出团结俄罗斯社会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被称为“俄罗斯新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核为:社会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俄罗斯传统的价值观,即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和社会互助精神,其中四点与国家有关。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写到:“在我国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什么异己的怪物,不是要与之做斗争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4]这些为普京执政初期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形势的好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普京加强了俄罗斯联邦中央的集权性,扭转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地方政治势力过大、中央权威过小的趋势,形成了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优势。通过加强中央权力,为俄罗斯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普京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前两任期的八年里(2000-2008),他的国家至上原则为俄罗斯复兴、俄罗斯政治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2012年5月7日普京再一次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面对俄罗斯全面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普京将继续推行国家主义的治国原则,视“国强民富”为己任,用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为核心的俄罗斯精神来统一俄罗斯人民的思想。

四、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目前俄罗斯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创造了占1/4的GDP,1/3的工业产值,1/2预算收入,2/3的出口,3/4的投资额。但是,它只提供了1%的就业岗位。由于整体投资环境不理想,国内官僚作风明显。俄罗斯的许多产业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俄罗斯的资金融通能力不足,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在面临现代化挑战及技术创新方面尚需完善。俄罗斯从1993年递交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直到201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历经18年,这一过程艰难漫长,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经济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越来越意识到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创新的发展模式,俄罗斯必将越发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

俄罗斯经济中的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并不是外界所强加,而是社会自身的选择,根源是由其文化价值观所影响的。按照前面的价值观体系标准,俄罗斯属于传统国家。俄罗斯的文化价值观中存在着对现代化有阻滞、与市场经济不契合、对全球化的竞争不适应的因素,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对市场经济排斥的传统。在历史上,俄罗斯总是指望通过非市场的方式来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经受了75年的反市场、反利润的教育,只有权贵能享受特权,人们形成了反企业的态度。以指令经济为内容的斯大林模式下非市场经济的强制发展方式会暂时获得迅速发展,但最终会失去速度。苏联时期靠行政命令体制所推动的发展掩盖住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后,人们仍担心市场变化无常,怀念以往受雇于国家时那种保险的单调日子,或者说怀念贫穷中的平等,这一想法与市场经济不契合。

此外,东正教也是俄罗斯对现代社会不适应的原因之一。由于维护古代的、过去的正统,维护信仰的神圣性,东正教保护信仰传统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它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方面显然要差一些。正统社会往往压制创新。东正教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人产生懒于探索求新的特征,每个人都愿意做与大家一样的人,这样制约了对俄罗斯的现代化及创新发展。

[1]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Beverly Hills[M].SAGEPublications,Inc,1984.

[2]Krober.A.L,&Kluckholn,D.,Culture:A Critical Reviewof Conceptsand Definitions.Cambridge[M].Peabody Museum,1952.

[3][俄]德·谢·利哈乔夫.俄罗斯思考[M].杨晖,王大伟,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4][俄]普京著.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冯绍雷.20世纪的俄罗斯[M].北京:三联书店,2007.

[6][俄]米格拉尼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及国家三者关系的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价值观俄罗斯国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