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2013-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张 淇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新的主干课程之一,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原理课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担任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大学整个教学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面临的困境

尽管该门课在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原理”课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考研之前报名参加政治辅导的学生数不胜数,但是反观大一期间授课的过程不难发现如下现象:认真听课的同学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此门课程不以为然;上专业理论课时学生大多是从前排往后排坐,希望离老师离讲台近点,而上原理课时学生都是能不靠前尽量不往前坐,经常从最后一排坐起,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在听老师讲课的内容,而是私底下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内容,或者同学之间交头接耳,互相说话;缺课的学生不少,更有甚者,自己不愿意上原理课便花钱雇人代替上课;平时学习不积极,到了考试期间或者突击背诵授课要点,或者要求老师划定一定的范围重点等。以上问题使原理课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同时它也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对原理课的授课进行改革,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二、对“原理”课面临的困境的原因思考

(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其实是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所造成的,社会强调实用性的知识,许多人都是用知识是否有用来判断学习此知识的价值,最好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课,它的有用性是不“明显”的,内容空泛,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似乎与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前途并无多大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轻视“马原”课的认识,觉得可学可不学,没有多大影响。

(二)“原理”课所讲的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地方。“马原”课中一部分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状况,再加上课程内容变化很小,好多年如一日,没有新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很多学生觉得就像把高中课程拿过来再重新学习一遍罢了,再学习也不会学到什么更新鲜、更高水平的知识了,于是普遍出现审美疲劳,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这样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长此以往,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授课方式单一枯燥。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灌输理论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讲课内容代表主流思想的方向,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精神的“传道者”,传授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大方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在校期间的必修课,不管专业文理都必须学,因此,无论讲授课程的老师讲什么、怎样讲、讲的如何,学生都必须得听得学,于是马原课的教学课堂就变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作为课堂上受教育的对象,完全是被动消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模式不尽科学。在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因为师资力量有限,为了尽可能的安排教学任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动辄就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以系或院为单位集中授课。在人员如此集中的大教室里,面对数量如此多的学生,任课教师面临的任务重且难:首先,人多口杂,课堂纪律很难维持;其次,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老师根本没有精力在密集授课的过程中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且不提针对不同学生的课下辅导难以进行,即便是想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及听课状态对任课老师来说都是困难重重,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心无力。政治理论课老师下了课便与学生失去联系了,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互动近乎为零。

(五)“原理”课的成绩考核方法不尽科学。大多数高校“原理”课的考核方法是将期末考试理论成绩结合平时的随堂考核成绩以及上课出勤率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此方法比过去单纯看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式的唯考试论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在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同时兼顾考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纪律遵守情况以及参与互动教学情况等方面,做到了综合考察,主次兼顾。但是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方式,使很多教师并不能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真正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因此平时成绩的给出受到或偶然或主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完全公平。另外,很多教师都存在着在临近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定考试重点以缩小复习范围的情况,临考前学生通过短时间密集突击,通过抄抄背背也能轻松地应付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完全公平,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

三、“马原”课走出困境的出路探析

原理课要想从根本上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成为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透彻理解、愿意接受、真心喜欢的课程。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得学生的认可,真正被同学们接受并进入他们的头脑,变成他们思想理论的一部分。针对以上原理课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现状。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授可以帮助同学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如果方向搞错了,专业课学得再好,也只会越来越远离目标,甚至走上与目标背道而驰的道路。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内容抽象难懂,但其实理论体系内涵盖了很多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学习好原理课,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当前社会问题、甚至对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很多情况下就不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办事不灵活、死板,甚至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结合中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原理”课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步骤、有区别地制定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主要配合其他课程与课外活动的相关内容,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内容,由近及远、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就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养成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学生身心都在经历快速变化的初中阶段,要着重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高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区分个人和社会、权利和义务、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牺牲、革新和传统、理想和现实等一系列相互关系,初步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三)适当调整班级规模,尽量实行中班授课

理想的状态是实行小班教学,但根据现今软件以及硬件条件,要想全面实行小班教学确实存在困难,退而求其次,可以大范围内实行百人以下的中班授课模式。如此,就能避免大班授课存在的许多问题,不仅有利于任课教师掌握好课堂纪律,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课堂外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便于老师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再者,中班授课模式有利于将学生分成八至十人左右的小组进行课堂内小组讨论和课外小组探析,能够有效提高授课的效果和质量。

(四)改进“原理”课的考核方法

在注重理论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将努力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引导学生增强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上,摒弃过去毫无新意、形式主义的演讲,也不再单纯地、功利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完全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引导他们针对课堂所学,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将所想所感记录总结下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将原理课抽象的知识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所学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升华。这样学到的知识是立体的,而且是理解了的知识。

(五)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第一、在吃透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实行系统化的专题授课。勇于打破传统的一成不变的章节限制,将相关性强的内容从四散的章节中抽取归纳,形成专题,方便研究总结。另外,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其历史的发展轨迹和逻辑路线加以综合,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是增强“原理”课吸引力的重要环节。第三、要有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每堂课需要专门解决的问题。第四、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默契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常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婵婵,岳子荣.浅谈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时效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