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前行任重道远:2012年四川茧丝绸产业发展概述

2013-08-15 00:43陈祥平康建国
四川蚕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丝绸蚕桑发展

程 明,陈祥平,,康建国,牟 媛

(1.四川省丝绸协会,成都 610031;2.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31)

2012年是四川蚕桑丝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按照“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行业发展稳步前行。

1 政府重视 专家关注

四川蚕桑丝绸在行业中一直占据全国重要地位。国家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部对四川蚕桑丝绸都给予了支持。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茧丝办、中国丝绸协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关领导深入蚕茧、丝绸生产和科研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我省茧丝绸行业的现状、瓶颈和创新情况、经验做法。

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发展,提出要把我省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就我省蚕桑丝绸产业化的问题先后作了四次批示。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省委常委李昌平、副省长甘霖也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6月,刘奇葆赴凉山州和攀枝花市调研,亲临宁南的镇乡村社茧站,详细了解蚕桑业发展情况。调研时,刘奇葆指出,宁南的蚕桑是朝阳产业,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依托轻纺工业园,尽快完成技改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世界最优质的茧丝生产基地。8月,省委常委、省农工委主任李昌平到位于南部升钟库区的现代化小蚕共育工厂和标准化养蚕工厂调研,了解蚕桑业的特色、优势和支柱。10月,省委农工委副主任宋全安率省农业厅、经信委、科技厅、商务厅、农科院、四川大学的负责人和专家,对宁南县的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讨论如何全力支持蚕桑丝绸产业全产业链开发,打造100 亿级茧丝绸产业集群。12月,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到南充六合集团就如何提升产业链每一环节的质量问题进行调研。

数位专家、业内人士也积极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在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说道:“蚕茧这一块已支撑不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整个产业链打开,建立新的产业链,拓展新的产业,要有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要从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中,找到桑资源的新用途,把发展方向确定为“多元、高效、省力、可持续”。现代蚕茧产业链分五个步骤实现:第一,布局向优势区域转移;第二,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第三,发挥桑树生态恢复功能;第四,建立以桑树为基础的产业链;第五,培育特色品牌,在产业链延伸、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上取得大突破。

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向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建言报告说:“广泛推广应用智能化工厂养蚕、蚕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蚕桑产业,全面推动我省蚕桑高效产业化发展,实现蚕桑产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形成一条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蚕桑产业特色发展道路。”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顾国达教授、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李建琴教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助理丁志远在赴宜宾调研后提出:“宜宾蚕桑产业需按照优势区域布局,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需积极整合东部力量,以茧丝加工为主,实现产业链延伸;需充分利用各环节资源,抓好多元化综合开发;需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制定现代蚕桑产业发展路线图,逐步实现产业、技术、品牌、模式的全面升级。”2012年底,已经建立了30 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其中21 个已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2 运行平稳 压力尚存

2012年,我省茧丝绸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优势地位。虽然茧丝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但我省的蚕桑丝绸生产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整个行业运行基本稳定。

蚕业生产。新建高标准桑园3333.3hm2,改建高标准桑园3333.3hm2,桑园面积稳定在12 万hm2,居全国第2 位。发放蚕种204 万张,蚕茧产量7.46 万t,比2011年增长0.81%,居全国第2位。小蚕共育和方格蔟推广使用面分别达到75%和65%,全年蚕茧平均单产36.57kg,比2011年增加1.57kg。全年蚕茧收购均价33 元/kg,比2011年提高10%。蚕农售茧收入24.6 亿元,比2011年增加2.4 亿元,增长10.8%;桑园间套比例达到50%以上、果叶兼用桑面积达到6666.7hm2以上,桑果产量达到3 万t,加工达到1.5 万t,桑枝食用菌实现规模生产,全省蚕桑综合产值50 亿元,比2011年增加5 亿元,增长11%。养蚕农户户均增收252 元,为我省农业人口人均增收贡献7.5 元。

丝绸工业。生产桑蚕丝2.76 万t,占全国21.87%,居第二位;生产蚕丝及其交织物2.65 亿m,占全国38.07%,居第一位;生产蚕丝被78 万条,占全国1.26%,居第八位。108 户规模以上丝绸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0.64 亿元,同比增长13.52%,产销率98.93%,实现销售收入230.6亿元,同比增长9.9%。

出口贸易。全行业共出口创汇3.382 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69%;其中:丝类产品出口1485.1t,减少10.98%,创汇6503 万美元,减少21.93%;绸缎类出口22788.6 万美元,增加1.93%,真丝绸缎出口15014.7 万美元,增加5.2%,化纤绸出口7774 万美元,减少3.84%;真丝服装出口3603.6 万美元,增加33.91%;丝绸制成品出口912.8 万美元,减少47.56%。

3 布局调整 雏形初现

蚕桑产业继全面完成布局调整,实现向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业产业带聚集之后,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快了30 个产业基地县和50 个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到

与此同时,丝绸工业集中度也有所提高。在老丝绸工业基地——南充,建成了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一期工程,已拥有六合集团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 户,其中,丝绸服装企业12 户,具有年产服装500 万件套、各类丝绸服装面料1000 万m、桑蚕丝800t的生产能力。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在2-3年内全面建成后,可实现销售100 亿元,税金3 亿元,就业岗位1 万个的目标。自然条件优越的凉山州宁南县,正全力加快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建设,据《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宁南将建成“一个中心”、“两大名城”、“两大总汇”和“四大基地”,可望在3年后实现桑茧丝绸产值157 亿元,2020年实现产值396亿元的目标。除南充都京和宁南这两大丝绸产业集聚地外,在各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下,南充嘉陵工业园、武胜安泰丝绸工业园、高县丝绸产业园也正在抓紧建设。

4 科技创新 助力升级

2012年,我省茧丝绸行业坚持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年共承担了部、省级各类科技项目51 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 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 项,负压煮茧技术及设备研究等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由我省行业内的科研院所牵头,联合部分骨干企业组建茧丝绸产业创新联盟,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省科技创新产业链重大专项“蚕桑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等大型科研项目,突破了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引领全行业逐步形成了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依托行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2012年,我省建成了茧丝绸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蚕桑丝绸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丝出口服务平台和蚕桑丝绸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由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承建的“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公共示范平台。

5 品牌建设 步伐加快

借鉴东部沿海地区优秀丝绸企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全行业品牌意识和依托品牌获取效益的意识增强,品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12年末,我省形成了以“中国绸都”——南充、“西部茧都”——宁南为代表的区域品牌。拥有4 个中国驰名商标(南丝路、宝珍、卓尚、银河);8 个四川省著名商标(白雀、卓尚、六合、美亚、南丝路、银华、银河、蜀江锦院);10 个四川省名牌产品(卓尚牌蚕丝被和服装、寿昌号牌蚕丝被、大丝之道牌蚕丝被和床上用品、宝珍牌生丝、爱肤尔牌蚕丝被、银河牌手工打结地毯、S28 牌双宫丝、夏佳尔牌印染真丝绸、美亚牌真丝服装、南丝路牌桑蚕茧和生丝)。同时,南充六合丝绸集团、四川依格尔纺织品公司获得中国高档丝绸标志授牌;蜀锦和南充丝绸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凉山蚕茧获批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另外,在中国丝绸协会主办的“2012年全国丝绸创新产品推介活动”中,我省有10 件产品获得金奖,3 件产品获得银奖。

6 丝绸文化 发展提速

作为中国茧丝绸发源地和“古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四川,丝绸文化底蕴深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给四川丝绸文化复兴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2012年,我省丝绸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提速。初步形成了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成都蜀绣工场、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等丝绸文化产业亮点,标志着茧丝绸产业开始从简单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向茧丝绸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转变,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互动发展。

回顾2012年,虽然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成效斐然,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产业集群聚集发展上,与东部地区相比,稍显滞后。全省20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在地域上分布广而分散的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要真正形成产业集群的合力和集群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二是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偏低,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相对薄弱。三是品牌建设虽然进步较快,但仍缺少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且品牌推广能力弱,重大众化需求而轻高端市场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较,差距仍然较大,与四川茧丝绸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

过去一年茧丝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让我们看到了我省茧丝绸产业振兴发展和多元发展的希望,虽任重道远,但潜力巨大。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定能推动茧丝绸产业再上新的发展台阶。

猜你喜欢
丝绸蚕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