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组织化时代”的政党组织建设

2013-08-15 00:44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组织化政党成员

刘 阳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 100011)

互联网时代日益拓展了社会成员的视野和生活空间,人们热衷于在八小时之外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塑造个性化的生活。一夕间,网络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主题各异的新型组织,这些组织有大有小、成员有多有少、有的势如破竹在短期内成为世界性组织,影响力日盛,更多的则在无声无息间走完了兴起与消亡的全过程。但这些信息组织没有僵化的层级和严格的纪律,成员扩展及组织运作的动力均源于成员个人意愿及自发努力的特征,对社会成员有巨大吸引力,人们更乐于在业余时间去参与自主选择的组织与行动,而不是充满权利义务制约的传统组织。有学者将新兴互联网组织不断挤压传统社会组织生存空间的状况称为“无组织化”,而本文探讨的就是“无组织化”时代的政党组织应当如何自处的问题。

一、“无组织化时代”对政党的重大挑战

本文所指的“无组织化”①所谓“无组织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其涵盖的时间范围也相对宽泛。对无组织化阐述较为深刻的是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的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的专著《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此外,姜奇平先生也对无组织有精彩论述。,不是说社会中不存在各种形式的人群聚集,或者既存的组织形态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所谓“无组织”更强调在互联网带来的“大规模的业余化”时代,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性工具联接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虽然这些新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但其出现对传统科层式、机械式组织而言,无异于是一种彻底的“无组织”状态。

在无组织状态下,人们所拥有的在机构之外组建群体、共同行为的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推动,更多是强有力的挑战。[1]事实上,面对无组织化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政党组织已经显露出明显的疲态。

(一)成员老化流失严重,政党组织规模缩水

政党组织成员的流失、组织规模缩小并不是一国一党的个别现象,比如英国工党在1998 年拥有40万党员,而到2005 年,党员人数降至20 万;英国保守党历史上曾经拥有党员250 万之众,到2005 年则锐减至25 万多人。此外,党员老化而新成员有限,无疑也是政党组织萎缩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据统计,法国社会党30 岁以下党员只占7%,德国社民党35 岁以下党员只占11%,21 岁以下党员只占1.3%。[2]显然,传统政党组织吸引力明显下降,其已经很难唤起年轻的社会成员的热情和认同,很多情况下政党只能依靠多年积累的政治忠诚和思维惯性发挥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catch-all 等于catch-nothing

在各国普遍采用的代议制中,传统政党组织担负着整合、传递社会多元利益的职能。为了展示其对选民利益的忠诚,并能够在选举中争取更多选票,政党不断扩展其政治纲领的内涵以体现对选民利益诉求的回应。但一味讨好选民的弊端是五花八门、甚至相互矛盾的利益需求被塞入政党诉求中,使政党理念及行为在政治运作中出现前后不一、逻辑混乱等状况,很容易在竞争中遭到对手的诟病反而加重选民的质疑,陷入“catch-all”等于“catch-noting”的怪圈。更有甚者,一些国家的传统政党间达成某种默契,既然难以应对网络时代社会成员及其利益要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利益整合的巨大挑战,不如选择由竞争转为共同维护既得地位,尽力垄断政治资源,当然这也就背离了政党竞争的初衷。[2]虽然受各国选举制度所限,“catch-all”为特征的综合性的大党仍将占据政治竞争优势并把持各国的国家权力,但德国海盗党的成功与极端主义在欧洲的抬头就是巨大的制度反弹和政治警醒。

(三)组织机制僵化是传统政党最显著的短板

广泛的社会支持、严密的组织原则与清晰的层级体系本是传统政党组织政治竞争的法宝,但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却日益成为竞争中的软肋。过于庞大的组织在激烈的选战中传统包袱沉重。以竞选纲领的制定为例,竞选纲领作为选战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但传统政党竞选纲领的推出,首先要保证竞选纲领与政党传统的意识形态及政治风格的吻合,同时需要政党内部各派别利益的平衡、传统支持者间、传统支持者与新支持者间的利益平衡等。而作为各方利益平衡点所提出的竞选纲领,很可能是经过阉割而缺乏个性和吸引力的妥协产物,在选举中选民宁愿去选择那些清晰而贴近现实生活的政治组织。再比如就政党的成员管理方式而言,传统政党成员加入政党一般都需要成员推荐、宣誓效忠、缴纳党费等要件,而且一旦成为政党成员必须在政治生活的始终,小到投票、公开性言论,大至政策建议、执政方针等,都须受政党纪律的约束,否则将面临纪律处分的危险,甚至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而当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可替代性组织,社会成员既可以积极参政,又可以规避巨大的风险,人们的选择意向也就很明确了。

二、“无组织化时代”新型政党特征分析

与传统政党组织在回应信息化社会时“积重难返”的感觉不同,以海盗党、茶党等为代表的新型的政党借助网络而生,在国际政坛上崭露头角,让世界政坛眼前一亮。分析其组织构成与运作,可以发现其区别于传统政党存在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特点。

(一)政治诉求明确,中心议题单一

综合分析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政党组织,无论其规模如何,影响力持续多久,诉求单一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单一的政治中心议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争取到足够的“志同道合”者,并进而发起集体性的线下行动,比如投票。德国海盗党的议题狭窄而非主流,只是在素以保护版权著称的欧洲呼吁网络自由下载合法化,抵制版权保护这个单一的、却是时代性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并期望通过组党选举将其意见转化为国家政策。这项简单却明确的政治诉求得到了大批年轻人的支持,并通过他们的选票,成功在选举中胜出。

(二)网络越来越成为新型组织的分支或者分部

以新型政党组织的现实运作分析,即便这些政党建立了实体意义上的办公机构也是极其微不足道的,新型政党一般是通过网络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几乎所有的组织运作都依靠网络来完成。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是新型组织的分支机构。比如美国茶党的主体是一群愤怒的美国人,他们使用了包括Twitter、Myspace、Facebook 和个人Blog 等多种网络手段互相联络,对奥巴马政府救市方案和医保改革等政策表达不满。在约2 年的时间内茶党蔓延至全美各地,发起了几千起地方性或全国性的茶党集会。其中2009 年4月15 日当天包括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在内的750 个以上城市发生了以茶党名义举行的集会。可见,实体机构或严明的纪律已不再是网络时代政党组织发挥政治影响力的基础要件,没有机构、没有领导的茶党同样可以在政治上得到足够的认可。2010 年初的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41%的美国人认可茶党,相比之下,只有35%的民众认可民主党,28%的民众认可共和党。

(三)政党核心成员的非职业化倾向

明显区别于传统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核心成员很大程度上都是非职业性的,他们仅在八小时之外,充满热情地从事政治性工作。比如海盗党的几个核心成员大多是20 至30 岁的年轻人,喜欢使用电脑、网上冲浪、玩新式游戏和佩戴新潮服饰,其中不少人还是活跃于网络的职业电脑黑客,甚至一名19 岁的女大学生也跻身议员行列。而对大部分茶党成员来说,参与茶党活动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真实地碰触政治问题,茶党许多地方机构的大本营设在酒吧里,党内副主任和志愿者会经常在这里聚会,喝喝酒、聊聊天、发发牢骚,气氛轻松愉快。

三、传统政党的无组织化调整

世界各国传统政党其实早已发现,干巴巴的层级、过于严密的组织结构在保证政党组织运作效率同时,耗费了很大沟通协调的成本,还有阻碍组织内部个体的能动性之嫌。“非组织化”趋势虽然还没有在社会中占据主流或者主导地位,但充分借鉴新型组织的运作经验已是很多政党的自觉选择。面对网络化的冲击,传统政党组织已经开始主动适应并寻求多方面的改革与提升。

(一)选战中的无组织化运作

一般来说,传统政党组织面对的变化越少,在稳定环境下,组织往往规模庞大,架构复杂,采用机械式组织架构,充分建立组织内部正式制度、明确权力层级,易于实现集中管理。而面对变化莫测、工作繁重的选举,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高度有机化特征,需要减少层级,加强协调,发挥非制度的作用,保持灵活,以提高应变能力。

现实中,传统政党组织为了克服机构僵化的弊端,采取了临时机构主导选举,政党组织意在辅助,减少传统束缚的非组织化运作方式。具体而言,选举会组建独立于政党组织之外、由候选人个人名义组建的竞选班子,直接对候选人本人负责而不必接受政党组织的任何约束,这样就保证了其可以灵活高效地主导选战进程。而在选战中,传统的政党组织一旦确定了本党候选人后,其各层级机构和人员都将在竞选班子的统一部署下,从事选举辅助性工作。

竞选班子与传统组织架构的组合,既可以借助政党组织积累的传统资源,又可以完全以胜选为目标灵活自主部署选战,提升了传统政党的整体竞争力。

(二)宣传中的无组织化倾向

在稳定传统支持者的同时,各政党借鉴新型组织的运作方式,运用网络技术重塑政党形象,争取年轻选民的支持。除了在网络中建立政党的专属网页,集中宣传政党的主张和活动外,积极跟进网络技术发展,拓展网络宣传的方式和载体。政党及政党骨干人员博客群、推特群的涌现,对于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塑造人性化、平民化的政党形象有巨大推动力。

同时,为了弥合社会多元化诉求的柔性与政党核心诉求的刚性之间的不对等问题,传统政党在整体宣传中注重突出领袖及政党主要成员的个人形象,淡化政党整体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以政党成员个性化逐一回应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加强政党与社会的互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党整体形象与利益导向的相对稳定和集中,稳定了传统支持力量;更重要的是,对领导形象的塑造,足够集中和鲜明又富有感染力,非常适应网络化时代个体化的沟通模式和风格,让冷冰冰的制度更富有人性化,非常契合年轻的社会群体的风格,有利于拓展政党的根基。

四、讨论

(一)政党组织持续性问题

通过网络调整和改造既有的政党组织是信息化社会的客观需求,但必须对网络建党的组织持续性有清醒认识。正如网络组织兴起、壮大于一夕间同样道理,一旦有新的网络组织提出更富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政策口号,先前的网络组织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泡沫化。也就是说,政党必须考虑网络组织这种聚沙成塔的效率和归于湮灭的无形性。第一,网络政党的出现议题单一,但当这个单一的问题从政府层面得到解决后,政党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是不是会随之解体;第二,即便单一性的问题牵涉广泛而无法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但随着问题的拖延,政党的动员能力是否还足够在下一次的选举中脱颖而出。其实席卷美国的茶党运动在获得中期选举的胜利后,似乎没有太多惊艳的表现;而海盗党进入议会后,也未见更精彩的表现。所以,网络政党的存续与发展问题,还值得长期关注。

(二)网络政党的责任及后续整合问题

与网络政党持续性相联系,还存在网络政党责任性问题。伴随网络兴起的新型政党组织,核心议题都是对社会流弊的反对。受制于形成时间较短、前期研究不足、政治素养积累等综合原因,这些政党除了反对外,缺乏系统的建设性纲领。假设议会中半数议员都是隶属于这些反对性的新型政党组织,这些议员完全胜任常规的活动,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磨合与转型,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给议会的运作、政府的正常运行带来负面的影响。从多年政治实践分析,两党制相比多党制而言更具政权稳定性,但美国两党之间的摩擦近年来几次让白宫差点关门歇业,试想多个“海盗党”之间的沟通会带来怎样的政治乱象。

(三)政党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世界各国的议会政党组成还应当是以catch-all 类型的传统大党为主体的,但是,不能排除新型政党组织在各国的选举中取得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同时,可以预计的是,无论是传统政党还是新型政党,会在相处过程中习得对方的优势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管政党组织命运如何,无组织化时代已经到来,只有那些可以实现可持续创新,通过流程再造对环境挑战进行迅速有效的反应,通过信息和知识含量的提高使企业像人一样充满灵性和智慧,通过数字神经系统的建造展现敏捷的身手,通过虚拟企业实现社会有机体的灵性化的组织才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3]

[1]〔美〕克莱·舍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

[2}龚少情.西方政党在衰弱[DB/OL].搜狐网,(2012-05-21)[2012-12-23].http://roll.sohu.com/20120521/n343712326.shtml.

[3]姜奇平.后现代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组织化政党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