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00:54张永江张宗庆罗永洪
环境影响评价 2013年3期
关键词:黔江区水源地全区

张永江,张宗庆,罗永洪

(重庆市黔江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409000)

1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渝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定位的武陵山片区6个中心城市之一。地理座标在108°28′~108°56′E,29°4′~29°52′N 之间。东西宽45km,南北长90km。全区幅员面积为2 398.7km2。黔江区最高点灰千粱子,海拔高度为1 938.5m,最低点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m。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 000m,相对高度差较大(320~1 938.5m)。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4%。在第九次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工作会议上,黔江区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命名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2012年11月28日,黔江区被联合国环境基金会评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黔江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英砂储量上亿吨,白云岩储量上亿吨,石灰石储量6亿t以上,大理石资源储量达数10亿t。其中有十多处石英砂矿床,总的矿石资源量约1.5亿t,储量和品位居中国西部第一。目前,全区对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有92家,其中煤矿有9家、萤石厂7家,铁矿石厂1家以及采石采沙场75家。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83.09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49.34亿元,增长12.1%。

2 环境质量状况

2.1 环境空气质量

“十二五”期间,黔江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质量良好。2012年,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为0.037mg/m3、0.019 mg/m3和0.082mg/m3,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3%,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2.2 水域环境质量

2012年,黔江区境内黔江河、阿蓬江及次级河流水质均满足III类水域功能,2个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和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100%和80%。

2.3 声环境质量

全区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6dB(A),道路交通噪声为62.7dB(A),功能区环境噪声为56.0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4 生态环境状况

黔江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 160.4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86.15 km2,中度469.05km2,强度流失面积594.21km2,极强度流失面积11.80km2,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 706.24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6.15万t。

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植树近1亿株,截止目前为止,全区林地达到2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4%,2013年,全区将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天然林管护11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0万m2,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5%。

黔江区植被具有渝东南湿润森林植被区,常绿阔叶林植被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植被种类多,主要乔木有42科、81属、146种。境内生活的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4类,23目,69科,147种,其中属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有黑金丝猴、红腹角雉等12种,植物有红豆杉、珙桐等。

3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3.1 生态破坏严重

黔江区石英砂、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山开采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煤炭和采石场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遗留问题依然突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区邻鄂镇,蓬东乡和水田乡,石英砂和采石场遍及全区各乡镇,开采企业以大型为主,间杂零星小矿点。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乱堆乱放乱占耕地等现象严重。因此,矿山开采破坏了植被,再加之辖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林区生态稳定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采石场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田、河流,破坏了生态和农作物。

3.2 农村面源污染加大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化肥、农药等不合理和不科学使用,导致了化肥和农药大量浪费,通过地表径流或渗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尤其是有机农药和除草剂的长期过量使用,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威胁到食品安全,再加上大量无机化肥的过量使用,致使土地板结和氮、磷、钾比例失调,降低了化肥施用效率,增加了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

3.3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近年来,黔江区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畜禽养殖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规模扩大发展,提高了全区农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据调查统计,全区生猪全年出栏约10万头,养土蛋鸡60万羽及奶牛1000头,根据《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报道各种畜禽养殖新鲜排污系数计算,全区畜禽粪尿产生总量近535万t,其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130万t和41万t。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大多数都是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环境中,主要表现为为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污水、恶臭气体、病原微生物以及药物残留对土壤、水体、大气、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4 农村生活污染依然严峻

由于黔江地处于武陵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村、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农村垃圾由过去以易腐烂的菜叶瓜皮为主,演变成塑料制品、农药瓶、畜禽养殖废物、腐败植物等混合废弃物,尤其是地膜、塑袋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危害农村居民,更重要是对土壤、水质等造成严重化学污染,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

4 采取主要对策措施

4.1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

在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黔江位于武陵山区实际,制定符合黔江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予以制度化。按照“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环保部门牵头、乡镇协调、农民为主体、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综合实绩考核,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提供精细化和常态化管理。

4.2 加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

按照水域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划定辖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在两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设立地理界碑和警示标牌,明确了饮用水源的取水口,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项目准入制度,降低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制定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监管,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风险排查,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地区域新上项目,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每月对两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例行监测,每季度对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监测,准确掌握水质变化状况及规律,找准特征污染因子,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快新城污水处理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

4.3 加大农村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以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契机,黔江区地方财政应增加农村环保整治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列入年初财政预算,重点面向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矿山开采闭矿区恢复治理,农村垃圾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等项目。同时,农村建设项目,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共同推进辖区农村环保工作。

4.4 加大生态恢复力度,防治水土流失

4.4.1 加大辖区矿石开采规范整治力度,坚决依法制止私采乱挖矿产资源行为,重点建立生态恢复责任补偿机制,继续深入抓好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共同保护源头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辖区生态环境安全。

4.4.2 根据武陵山地理特色,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现有农村摞荒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逐步绿化,有效控制土地石漠化,防治水土流失。严禁乱挖乱采河沙和矿石,以农村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环境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逐渐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效率。

4.4.3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效保障农田水土流失。有效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在中低山上栽植蚕桑,建成了10万亩优质桑园,建成了以高品质红心猕猴桃为主的30万亩特色经果林,覆盖了80%的乡镇,提高了全区的森林覆盖率。

4.4.4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提高水土保持效益。结合黔江位于武陵山区实际,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效益、管理和措施方面的实验研究,对农村地区耕地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防治并重”的工作方针,增强科技含量,集中力量抓好生态建设。完善农村经济投入机制,从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引入竞争机制,做到经济快速发展和治理水土流失有机结合。采取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等,从农村实际着手,从源头抓起,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切实提高水土流失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大对农村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4.5 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4.5.1 构建科学的开发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体系。在现有《矿产资源法》的基础上,黔江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条例》,确保矿产资源合理开采法规具有操作性和威慑力。国土、安监和环保等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对有关证照审批,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纪审批行为。同时加大对矿产开采的监管,避免各类乱采、盗采、乱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

4.5.2 探索矿产资源开采新模式。以矿山大型化、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为基础,按照区域环境生态容量承载能力为原则,整合辖区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依法淘汰落后、小型和不合理的开采企业。探索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有偿利用和有偿开发,利用各类生态资金,做好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作为物质资源经营。加大矿山开采后的环境恢复治理,按照矿区范围、自然条件、开采方式和矿藏种类,按照资源开采闭矿区生态化的原则,做好闭矿区的植被修复、表土改造和废石综合利用的生态恢复治理,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6 探索新途径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4.6.1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农民应用环保型新科技、新产品,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4.6.2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结合黔江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农村清洁能力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生活污水、粪便、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太阳能使用技术。在农村垃圾处置上,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全区配套建成6.5万口沼气能源工程,农村适宜地区覆盖达到90%,为农村提供清洁生活能源,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在乡镇垃圾处置上,通过“乡镇中转收集、转运、城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实现农村垃圾有效利用和集中规范处理。

4.6.3 规范畜禽养殖和矿石合理开采。以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为抓手,加大畜禽养殖污废治理力度,推广使用零排污养殖技术,将养殖废物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6.4 加大科研力度,为农村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建立了小南海湿地公园污染控制、科研和环境监测、地震遗迹保护和珍稀动植物管理体系,同时完成湿地保护区域内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从区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环境监测站应联合质检、药检部门加大对环境中特征污染因子残留检测的研究力度,开展研究快速、灵敏、高效和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为特征污染因子在环境中行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猜你喜欢
黔江区水源地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河南省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