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词学思想研究述论

2013-08-15 00:44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词体词学学报

郑 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明代词学思想研究述论

郑 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在词学研究领域,明词在世纪之交才得到关注。近年,有关明代词学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关研究还有许多空间值得开拓,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今后的研究,既要对已有研究补足完善,又要积极开拓创新,使研究更趋深入全面。分析研究现状和趋势,提出研究方向和建议,有助于研究的继续推进。

明代;词学思想研究;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研究建议

一直以来,明词研究为学界所忽略,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90年代以来,明代词学才开始引起关注,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其实,明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只有了解了明词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进程,才能真正把握词史的完整面貌和发展轨迹。

在明代词学理论研究中,词学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成绩。

一些重要的明代词学研究的理论专著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明代词学思想。

首先,是词史著作的涉及。张仲谋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有“词学批评”一节,从词史观、体性论、主情说等三个方面做了简要介绍。黄拔荊的《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明词的中衰与重振”一章,也对明代词学思想有所涉及。

其次,是词学史著作中的论述。谢桃坊的《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认为明人词体观念是对南元之际雅正、清空审美理想的反动,趋于浅俗、香弱。举证丰富,持论公允,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蒋哲伦、傅蓉蓉在《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一书(鹭江出版社,2002年)中主要论述了明人“主情近俗”的词学观念。刘扬忠在《词学》中充分肯定了张綖、陈子龙的词学理论成就,指出张綖的“二体说”“在词的风格学上有首创意义”,陈子龙的“理论体系”“为清代词的创作和词学研究的繁荣作了一定的舆论准备”[1]。梁荣基的《词学理论综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在部分章节对明代词论作了一些评述。

再次,是文学批评史当中的专门阐述。方智范等的 《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袁震宇、刘明今的《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都单列“明代词论”一章,阐述了明代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文理流畅,概括力强。丁放的《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朱崇才的《词话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阐述了明代四部词话的主要词学思想和理论价值。

最后,是明词研究专著的阐述。李康化的《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从特定地域入手,论述了明末词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与之相似,余意的《明代词学之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论述了明代词学思想与南方文化意识关系。姚蓉的《明清词派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明末云间三子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两书总结了明末“云间派”的词学思想。萧鹏的《群体的选择》(文津出版社,1992年)在论明代词选时对词学思想亦有涉及。

论及明代词学思想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还数量不多。

博士论文中,岳淑珍的《明代词学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是比较重要的一篇。它在整理词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考证和理论分析。在理论研究部分里,论述了明代词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作风踏实,分析细致。郑海涛的《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和张若兰的《明代中后期词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对词学思想也有涉及。指出明代各历史阶段论词倾向的变化,以及当时复古观念的影响。刘勇刚的《云间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和李越深的《云间词派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对这一词派的词学思想也有所论述。薛青涛的《明词与阳明心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论述了明代心学的兴起所引发的词学观念的变化。

在硕士论文中,涉及明代词学思想的有两篇。樊兰的《杨慎词研究》(河北大学,2007年)总结出他的词为小技、重情尚俗等词学思想。赵莉萍的《陈子龙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分词史观与词体观两个方面阐述了陈子龙的词学观。

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部分研究明代词学的单篇论文,也对词学思想做了相应探讨。

首先,大部分文章是通过明代词论总结词学思想。

有的文章是宏观的总论。其中有两篇最为重要,一是孙克强的《明代词学思想论略》(《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它扼要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强调言情、崇尚婉约、卑体观念。同时指出,明代词学思想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李康化的《明代词论主潮辨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明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体的努力,持有崇情尚俗的审美观,和轻教化而重感人的价值观。张仲谋有两篇文章是从词学构建角度来论述的。《明代词学的构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论述了明代词学批评在词史观、体性论、主情说三个方面的创辟。《论明代词学的理论建树》(《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指出明人在词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命题方面颇有建树。包括婉约词风地位的确立,对词体个性的把握,以曲释词的评点方式等。傅蓉蓉《论明代词学的“主情近俗”》(《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认为明代词学是“曲子本位”思潮的回溯,是词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环节。郑海涛《心学与中晚明词学主情论》(《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认为明代词学主情论与心学生成于同一文化母体,主情论的流变体现了明人对词学的探索精神。段学俭的《明代词论的主情论与音律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6期)一文也论述了明词主情的特色及其生成背景。

有的文章是专注某一时期。其中岳淑珍的两篇较具代表性,《明代前期词学观探析》(《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认为明代前期强调词体的比兴寄托与教化意义,赋予词体厚重的诗教色彩;同时,中后期争论的有些词学命题此期已经提出。《明代后期词学创作论》(《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论述了明后期一些引导词体创作的理论。

有的文章关注明代后期的复古倾向。张若兰的《论明词的复古追寻》(《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一文指出明代中后期词人评点词作多以唐宋词人为标尺。杨雨《悲情之“雅”与欢娱之“俗”》(《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也指出清初词家在其理论体系里试图恢复悲情之雅,反叛明词的欢娱之俗。金一平 《云间词派的复古主义词学理论》(《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指出云间词派以南唐北宋词为正统,并有一套言情极致的古典审美标准和创作观。

选择一个词家做个案研究,能使阐述更加深入。王世贞和陈子龙这两位大家最受关注。讨论王世贞词学思想的文章共有六篇。有三篇同名,它们是薛蕾的 《王世贞的词学观》(《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第5期)、欧明俊、陈堃的《论王世贞的词学观》(《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张仲谋的《论王世贞的词学观》(《中国诗学》2008年第13辑)。其中欧明俊、陈堃的一篇论述较为具体,包括词体的‘正变”、盛衰的思想,“近情”、“近俗”的主张等。岳淑珍《王世贞的词学观及其对明代词学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2011年第5期)、欧阳珍《王世贞词学思想论略》(《文学界》2011年第6期)、蒋旅佳《论王世贞的词学辨体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这三篇文章认为王世贞的词学观是明代中后期词学史上的分界线,其词学观对明代后期具有重大影响。陈子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更为多见,有关论文也比较多。王英志的《陈子龙词学观初论》(《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指出“其首要观点便是认为词体有盛衰不可倒转”[2],而其盛衰观的核心是标举北宋婉约词派而鄙薄南宋词。李越深《论陈子龙的词学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赵莉萍《陈子龙词学思想管窥》(《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黄雅莉 《明末词学雅化的苗裔—陈子龙词学理论及其在词学史中的地位》(《海南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三文从词史观与词体观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主要思想。另外,杨慎、张綖、沈谦、毛先舒、宋荦等词家的词学理论也得到重视。郑家治《试论杨慎词学的审美观》(《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第3辑)、龙慧萍 《词品的词学贡献》(《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论述了杨慎的主要词学思想。李康化《沈谦、毛先舒词学思想异同论》(《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比较了两人对待词体态度等方面的一致,和词的拟议对象等方面的分歧。李康化《论张綖“婉约—豪放”二体说的形成及理论贡献》(《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指出“二体说”完成了这一词学观念从概念到范畴的飞跃。刘万华《明清词学转关视阈下的宋荦词学思想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分析了宋的主要思想及其在词学转关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小部分文章是通过明代词评分析词学思想。

甘松《承袭与新变:明代词选的编选特点与词学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指出明代词选出现大量的评点内容,“主情”与“尚丽”成为流行的批评观念。张仲谋《明代词集评点的价值与特色》(《江海学刊》2012年第 1期)、叶辉《从明代的〈草堂诗余〉批评看明人的词学思想》(《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指出明代词学批评的话语方式、思维取向与审美追求。陈水云的《明词的“当代”批评》(《二〇〇五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朱惠国的《论明代的明词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两文针对相关的词学批评文献作了理论剖析。

最后,一部分文章是通过明代词选考察词学思想。

明代词选影响最大的当属《草堂诗余》系列,《古今词统》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论《草堂诗余》的文章主要有三篇,它们是:甘松的《〈草堂诗余〉与明前中期词学演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承袭与新变:明代词选的编选特点与词学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和雷磊的《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与〈草堂诗余〉》(《阅江学刊》2010 年第 5 期)。他们认为,《草堂诗余》的传播、接收与明代词学观念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选本的传播状况能体现出词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两者的紧密关系也存在严重局限,影响明人对宋词的全面认识和对词体本质的深入理解。

论《古今词统》的代表之作有两篇,它们是:胡小林《论〈古今词统〉与明末词风的嬗变》(《名作欣赏》2012年第5期)、丁放《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他们指出《古今词统》的选词宗旨和风格,反映出明末词学思想向婉约与豪放词风并重的转变,这在为豪放词争取地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张若兰的《论明代中后期词坛对宋词的选择与接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考察了明人对宋词接受的一些主要特征。

根据汇总统计可见,目前与明代词学思想有关的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还相对较少。

将已有著作论文按照出版发表的时间进行排序,可以发现此前的研究进程:自新时期即1980年前后,已有为数极少的有关研究出现,说明随着词学研究的全面复兴,开始有人发现明词的价值。此后历经近20年的时间,又有寥寥几篇论文出现,说明所受关注仍然不足。直至世纪之交即2000年左右,明词理论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到了近几年,成果集中发布出来,这说明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它已得到重视,尤其是近期,热度明显上升。

明词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研究还不够充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明代词学的关注度还会继续上升,相关研究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水平也必将不断提高。

通过全面整理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内容分类归纳,可以看到有关明代词学思想研究的基本现状。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大成绩,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在文献辑录方面,研究者以专门的理论批评文献为基础,包括词话、词集评点等,进一步搜集散布于其他种类的古籍著作中的材料,诸如文选、文集的序跋等,于此收获颇多。但明代文献资料繁复广博,其全貌还未能尽数呈现,在各种文献中还有残存。资料的搜集工作仍有待完善。材料收集是思想分析的基础,文献辑录情况直接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二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分析词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同时兼顾了词学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思潮、地域文化等。但和宋代、清代的词学思想研究相比,背景研究的深度尚显不足,方法不够丰富,视角有待扩展。词学思想的深刻理解,要借助于宏观研究的充分开展。

今后的研究,一方面,要对已有研究补足完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拓创新,继续加深拓广,使研究更趋深入全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目前,明代词学思想的有关研究不成系统,已有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多是微观研究,着眼于某一个案或某一阶段,宏观研究较少,多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局部有所涉及。因此,开展专题研究大有必要,专门研究,无涉其他,这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研究对象,系统性的研究意义重大。

第二,纳入创作情况。在已有的明代词学研究中,考察词学思想时主要是对理论批评性材料进行分析,而没有兼顾考察明词创作情况。把明词作品纳入视野,将更能全面看清词学思想,因为作品也能够从侧面反映作者的文学思想倾向。

第三,联系文学背景。考察当时词学思想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文史哲各个方面,有利于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理解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社会思潮、历史环境方面的研究已有成果,但对文学内部生态环境关注较少,将词体研究与其他文体研究联系起来,包括诗、文、曲、小说、戏剧等,将词置于整个文学背景之上给予考察,点面结合,将能更准确地阐明它的特点,更清晰地看出它在整个明代文学思想中的地位。

第四,彰显历史地位。已有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独立,没有突出史学意识。将明代词学思想置于整个词学思想发展史中给予考察,作为其中的一环,联系前面的宋元、后面的清代词学思想进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凸现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目前,明代词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今后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1]刘扬忠.词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662.

[2]王英志.陈子龙词学观初论[J].齐鲁学刊,1984(3):113-118.

A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Ci-Poetry in Ming Dynasty

ZHENG Ping
(College of Chines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studies of the thought of ci-poetry in Ming Dynasty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also are not enough.In future,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mplement,and be more deeply and comprehensive.Analysis of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will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 of the research.

Ming Dynasty;study of thought of Ci;situation;trend;suggestions

I207

1007-5348(2013)03-0041-04

2013-02-13

郑平(1973-),男,内蒙古赤峰人,韶关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有定)

猜你喜欢
词体词学学报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致敬学报40年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深空探测学报》